APP下载

辽宁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1-12-25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药材药材辽宁省

刘 欢

(辽宁省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服务中心 沈阳110032)

中药是我国医学发展的瑰宝,一直以来在临床治疗、养生美容、强身健体等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辽宁省有着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药材品种多、种植规模大、生产体系完整,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辽宁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但在新的形势下仍面临着新机遇和挑战。因此,通过总结近年来辽宁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以确保辽宁省中药材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1 辽宁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是我国道地中药材产地之一,截至2019 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4.7 万亩,产量12.8 万t,产值19.3 亿元。其中,辽五味、辽细辛、龙胆草的种植面积均居全国首位[1]。目前,具有规模以上的中药材企业100 余家,共有3 家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GAP 认证[2]。辽宁主要种植的中药材有人参、辽细辛、辽五味、龙胆草、五味子、关苍术、刺五加、牛蒡、淫羊藿、北柴胡、防风、桔梗、玉竹、穿龙薯蓣、黄芪、沙参、灵芝、辽藁本、益母草等。近年来,辽宁省人民政府先后制定的《辽宁省贯彻实施<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 年)>工作方案》《辽宁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方案(2018-2020 年)》等一系列有关中药材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文件,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体系,使辽宁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2019 年抚顺市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101 万亩,产量4.3 万t,其中人参平地种植面积达到1.5 万亩,加工各种人参产品(干品)5 000 多吨,种植灵芝的企业和个人达到25 家,灵芝袍子粉的产量达到50 t;截至2018 年6 月,丹东市发展林业药材90 万亩,产值7.2 亿元,参与农户7 000 多户,种植的道地药材主要有林下参、园参、石柱参、辽五味、玉竹、威灵仙等,其中林下参44 万亩,产值4.1 亿元,玉竹15 万亩,产值2.2 亿元;2020 年营口盖州暖泉镇前暖泉村用于种植五味子的耕地达1 200 多亩,村里五味子种植户有大约70 多户,五味子种植面积约1 200 亩,2019 年全村产量约120 万kg,平均销售价格3.4 元/kg。

2 辽宁省中药材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辽宁省一些相对贫困县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开展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宽甸县、桓仁县、新宾县、岫岩县、朝阳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25.0 万亩、67.0 万亩、27.3 万亩、2.7 万亩、3.0 万亩,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人参、细辛、五味子、玉竹、益母草、苦参等。各县贫困户积极参与中药材种植,中药材产业助力脱贫贡献率极高。在桓仁县2018 年全部脱贫的15 个贫困村、1 499 名贫困人口中,中药材产业参与率分别达到100%、70%。新宾县上夹河镇等5 个乡的中药材合作社带动贫困户1 316 户、2 424 人。宽甸县29 个村、2 466 名贫困人口参与了中药材种植。朝阳县台子镇51 户贫困户开展益母草种植,2018 年每亩收入2 800 多元,远高于种植玉米的收入[3]。岫岩县前营镇西大营村以基地为示范,企业已带动当地15 户农户参与灵芝种植,每户年收入在8 万元左右,务工月均工资在3 750 元左右,2020 年6 月,90 余户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3 辽宁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地环境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在化肥、农药方面,部分农民在种植中药材过程中,缺乏科学指导,规范化种植水平不高,为追求产量而过量使用投入品,尤其是化肥、膨大素等化学制品的大量使用,造成高产与药效、药力负相关,存在高产低质现象,加之农药选择不规范,农药配置完全凭经验,既降低农药利用率、污染土壤,又危害药材质量安全;在土地利用强度方面,部分林农为追求产量,长期种植单一品种且不施用有机肥,对土地利用强度过高,易导致地力下降、土壤养分失衡,造成连作障碍。

3.2 生产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较少,产出的药材多处于初级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化经营比较薄弱,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与中药材产区自然禀赋、劳动力结合不够,集全国产学研联动机制还需进一步打通。

3.3 产业外延融合发展深度不够

中药材在传统种植基础上,与加工、流通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程度弱,没有形成“中药材+生态涵养”“中药材+休闲观光”“中药材+文化体验”“中药材+健康养老”等多种产业模式,产业融合多以局部项目为主,还未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例如有些中药材品种在一定的生长时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由于开发不足,尚未形成以中药材为主的旅游观光产业。

3.4 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辽宁中药材主要是以地域为名进行中药材销售,如本溪桓仁的人参、五味子,抚顺清原的龙胆草、林蛙,丹东宽甸的石柱参等。以具体产品为名作为品牌的较少,虽然最具辽宁特色、最具道地性和影响力的人参、辽五味、辽细辛、关龙胆等均在市场上久负盛名,但相比宁夏的枸杞、吉林省的人参,“辽字号”的道地药材仍需强化品牌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努力打造优势中药材产区。

4 辽宁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对策

4.1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产地环境改善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广中药材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配套技术、精细耕作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等生态种植技术,培育一批抗性强、质量稳定的良种。建立完善药材品种、投入品使用、销售情况台账、道地药材适用农药登记、主要农药限量标准等管理制度,促进中药材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

4.2 打造道地林药生产基地示范样板工程

针对现阶段在生产端制约辽宁省林药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集中产学研优势力量,加强统筹规划,扶持建设林药基地重大项目,努力打造一批濒危稀缺林药种植基地、大宗优质林药生产基地、林药良种繁育基地,结合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鼓励野生抚育和利用林地、山地、荒山建设绿色生态中药材种植基地,重点试验示范包含成药性信息、安全性信息、活性信息、化学信息组成中药组分库数字化工程,向中药农业输入现代化生产要素及经营模式,引导林药产业向纵深发展,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的新型中药工农业关系。

4.3 构建完整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深度融合

积极引导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旅游、科普教育、健康养老、生态建设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围绕唱好“文化曲”、打好“生态牌”、做好“药文章”,开发道地药材博物馆、文化体验园、特色小镇等新业态,逐步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种植体系、精深加工体系、仓储流通体系、质量安全管理与追溯体系、品牌创建及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区域布局和产业规模整体推进、品种结构和产品品牌协调优化的全产业链协调发展新格局。

4.4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共创“辽字号”品牌

重点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中药材品牌,通过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开展优质道地药材推介,带动区域整体品牌形象提升。同时建立完善品牌培育与评价标准体系,建设中药品牌集群发展联盟,大力开展“一县一品”等活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当地的“绿色+道地”中药材品种。鼓励药企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开发附加值高的中药材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对于申报名牌、驰名、著名商标并顺利通过的药企给予政策扶持,塑造一批竞争力强、知名度高、信誉好的道地药材品牌。

猜你喜欢

中药材药材辽宁省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