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蒙精神: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生动阐释

2021-12-25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日寇沂蒙跟党走

沂蒙精神发端于革命战争年代,在烽火硝烟中形成。血雨腥风里,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群众一心跟党走,二者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透过战争烽火,透过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我们看到的是党群干群一心,军民鱼水情深,在革命道路上前赴后继、一往无前。

沂蒙精神的形成

革命战争年代,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解放区,人民战争一直是这里的历史主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血与火熔炼的八百里红色沂蒙热土上,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先后经历大小战斗两万余次,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抗击敌人、克服困难,锻造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1937年9月,日寇沿津浦路南下,入侵山东,铁蹄所至,烧杀抢掠,生灵涂炭,哀鸿遍野,许多地区出现了“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的惨景。

面对日寇的入侵,面对凄惶无助的百姓,山东党组织挺身而出。1938年末,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蒙山区腹地沂水县王庄成立。1939年夏秋,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鲁南,与日寇厮杀。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转战,在山东大地点燃抗日烽火,用生命和鲜血守护人民的家园。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沂蒙儿女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坚定跟党走。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最后一件棉衣盖在担架上。指挥孟良崮战役的陈毅元帅深情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党和人民军队与沂蒙百姓相融相亲、双向支持,党政军为国为民不怕牺牲,沂蒙百姓爱党爱军义无反顾,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明确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深刻阐述了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

一切为了人民,水乳交融。党领导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打仗的间隙,帮助群众担水、劈柴、播种、收割。群众感慨道,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队伍,八路军真是人民的子弟兵。党和军队一切为了人民,党群干群军民关系水乳交融,赢得了万众民心。

一心一意跟党走,生死与共。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120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血洒疆场,15.5万妇女救护八路军伤员1.9万余人。莒南县革命老人刘永良先后把三个儿子送上前线,三个儿子全部为国捐躯,一门三忠烈。沂水县桃棵子村妇女祖秀莲,冒着生命危险救治身中日寇数枪和几刺刀奄奄一息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侦察参谋郭伍士。郭伍士复员后没回山西老家,苦寻八年找到祖秀莲,跪认为母,为她养老送终。一位为前线送粮的民工,每到一处,他就在一根小竹棍上刻下一个地名,支前结束时竟刻下了三个省八十八个城镇和乡村,成为沂蒙人民英勇支前的最好见证。

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比人民更强大,没有任何一种根基比人民更坚实。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初心点燃了沂蒙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形成了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核心内涵的沂蒙精神,这种精神世世代代永放光芒。

沂蒙精神历久弥新,带着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疆界的强大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进入新时代,我们有责任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业绩,这是对沂蒙精神最好的弘扬。

沂蒙精神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将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我们既要做沂蒙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又要做沂蒙精神的创造者,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日寇沂蒙跟党走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沂蒙壮歌》
不朽的抗联战士
高举队旗跟党走
永远跟党走
日寇血手又伸到华中来了!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狂雪
——为被日寇屠杀的30万南京军民招魂
学习十八大 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