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精神故乡
2021-12-25贺震
◎贺震
如果唐代那位叫李白的诗人还活着,他今年应该是1320岁了。但世人都知道,一千多年前李白“跳江捉月”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我小时候,就背李白的诗,听老师讲李白的故事;后来,教女儿背李白的诗,给女儿讲李白的故事;如今,我教两岁多的外孙女背李白的诗,给她讲李白的故事。
李白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华夏大地,凡有人烟处皆有李白,人们背李白的诗歌、讲李白的故事。李白活在咿呀学语的孩子口中,活在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里,他活成了人间的千岁“诗仙”,活成了天上的万岁星辰。
“仰天大笑出门去!”
诗酒为伴,仗剑天涯,是李白生活的主旋律。用今天的话来说,李白绝对是位“旅游达人”。他在61年的人生中,无数次仗剑远游,一路走一路写,在大江南北留下众多足迹的同时,也留下了众多优美诗篇和动人传说。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非常敬慕南朝诗人谢朓(字玄晖),视其为自己的偶像。而当时被称作金陵的六朝古都南京,是谢朓写下多篇佳作的地方。因此,李白视金陵为自己的精神故乡,一生数次游历。金陵占据了“旅游达人”李白和著名诗人李白一生中的两个最:即金陵是李白活动最多的城市,也是李白作诗最多的城市。在金陵,李白写下了7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南京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白深深地爱着金陵,他用饱蘸深情的诗篇热情地讴歌着金陵。千百年来,李白一直在为金陵做免费广告。“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如此的诗句真是金陵最好的广告语。作家叶兆言称李白为“南京的形象代言人”,实在是实至名归。如果李白活着,我想他会欣然接受这项任务的。
一千多年之后,南京被联合国评为国内首个(目前也是唯一的一个)“世界文学之都”。我想,这其中应有李白的一份功劳。
公元724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远游。金陵,是他此行的重要目的地。他从家乡四川巴西郡出发,沿江东下,于第二年秋天抵达金陵,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来到这座古都。此时正值开元盛世,大唐帝国欣欣向荣,金陵城一派繁华。
一天清晨,年轻的诗人来到江南名刹瓦官寺,登上寺内的巍巍高楼——瓦官阁,在此极目远眺,金陵古城一览无余。远处,巍峨钟山逶迤如龙;近处,浩浩秦淮河在阁檐下静静流过。寺庙的诵经声如天乐袅袅。此情此景,令年轻的诗人激情澎湃,遂挥笔写下他在金陵的第一首诗——《登瓦官阁》,这是李白给南京的见面礼。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灵光何足贵,长此镇吴京。”
金陵的山川形胜、六朝风光,让李白赞叹。金陵的风土人情,同样也深深打动着李白。
金陵城南的长干里地处秦淮河边,通江达海,舟楫往来,历来是人烟稠密的商业繁华之地,居住着很多丈夫经商在外、独守空闺的女子。在长干里,浪漫多情的李白耳闻委婉幽怨的西曲歌,被深深地打动了,忍不住借长干里商人妻子的口吻,写下缠绵感人的《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李白给人的感觉是一生潇洒快乐、意气风发。但其实,中年以后的李白是抑郁、苦闷的。
一首诗一下子诞生了两个描写爱情的经典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让长干里成为久负盛名的南京地标。
首次金陵之行,李白流连了好几个月,纵情山水,广交好友,寻访六朝古迹,写下了《登瓦官阁》《长干行》《金陵酒肆留别》等名作。到次年春天,才离开金陵前往扬州。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李白给人的感觉是一生潇洒快乐、意气风发。但其实,中年以后的李白是抑郁、苦闷的。
42岁时,李白应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对于自己的政治才华向来自信的李白,屡遭高力士等人之忌,在长安屡屡失意,始终没有等到可以施展抱负的机会。他的笔,可以献诗,却不能献策;他的才情,只是皇家酒宴上的佐料,并不能让他真正立身于朝堂。而且不久便因遭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由此,李白有了充分的自由时间,再度漫游各地。而无论南下还是北上,金陵总是李白漫游的中心点。
天宝六年(747年)至天宝十四年(755年),近十年的光景里,李白几乎每年都要来金陵待上一段时间,有时甚至住上一两年。金陵,仿佛成了李白的第二故乡。金陵,抚慰着李白受伤的心灵。
紫金山、玄武湖、凤凰台、白鹭洲、冶城、劳劳亭、乌衣巷、桃叶渡、夫子庙、长干里、十里秦淮、板桥浦……龙盘虎踞,山川形胜。城阙殿宇,六朝陈迹。金陵到处都有令人痴迷的风景名胜,到处都有李白喜欢的酒肆,到处都有热情好客的金陵友人。在金陵,李白天天都有赏不够的景,天天都有喝不完的酒,天天都有写不完的诗。石头城的景色,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他的诗中。
然而,此时李白的心境已与青年时代大为不同。这也反映在李白的诗作中。
位于城西南隅的花露岗,是南京著名的胜迹。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曾有凤凰翔集而得名凤凰台。天宝六年,47岁的诗人登临凤凰台,远眺白鹭洲和三山,忍不住怀念长安,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对昏暗朝政的忧虑,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政治抱负受挫后的愤懑和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如后世的范仲淹所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李白人在金陵,却时时心忧大唐庙堂,从来没忘了要回到长安去。长安啊,长安!“长安不见使人愁”啊!千百年来,余音不绝。
金陵的山川风物,激发了诗人高昂的诗情。诚谓国家不幸诗家幸。长安的失意对李白个人来说也许是一个遗憾,但对于中国诗歌来说,也许是一大幸运。
曾有人说,《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向崔颢《黄鹤楼》的致敬之作。据传,唐代诗人崔颢游黄鹤楼时,留下了吊古怀乡的佳作《黄鹤楼》。之后,李白游历黄鹤楼,诗兴大发之时,忽然抬头看到崔颢的题诗,连连称妙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搁笔而去。
此事最早载于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等书籍之中,这已是几百年之后了。或许李白与崔颢的佳话只是后人的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两诗的传承关系,还是非常明显的。
诗家说,一首诗里最忌出现重复的音节、字词,否则就会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但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大胆地使用了重复字词,不仅不别扭,反而读来朗朗上口,清新脱俗,韵味无穷。可谓艺高人胆大,无限风光在险峰。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黄河中下游的地主阶级仓皇南奔。当此之际,李白上了一道《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建议朝廷迁往他心爱的金陵。李白写到,金陵“龙盘虎踞,开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是成就霸业的理想地点。可惜,他的这个建议未被采纳。之后,永王李璘起兵,引兵东巡。李璘赏识李白之才,招其为幕僚,李白也以为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在随永王船队经南京浩浩荡荡,顺江东下途中,李白豪情在胸,
沧海桑田,人事代谢。千年之后,我来到李白曾流连盘旋的南京工作与生活。行走于古城,也许我的脚印,曾叠印在李白的脚印上。踌躇满志,乘兴写下了11首《永王东巡歌》,其中作于从南京前往镇江途中的第六首这样写道:“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满心以为能够借此建功立业,然好景不长,李亨继位,永王李璘兵败身死,李白也因“附逆作乱罪”被捕,被判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南京这段奔腾不息的江面上,留下了诗人永远的遗憾与惆怅。
沧海桑田,人事代谢。千年之后,我来到李白曾流连盘旋的南京工作与生活。行走于古城,也许我的脚印,曾叠印在李白的脚印上。忽一日梦中与李白相聚金陵,李白饮酒赋诗,我陪伴其侧斟酒、喝彩。
古代称皇帝为“万岁”,称王爷为“千岁”,但皇帝和王爷都是人,而不是仙,是人,活成百岁人瑞是有可能的,却不可能活到千岁、万岁。因此,历史上从来没有万岁的皇上与千岁的王爷。
然而,我以为,今天,世上已有千岁的李白,未来还必将有万岁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