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构想

2021-12-25陈志林

南方农机 2021年2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工农民

陈志林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思政部,云南 昆明 6503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这为我国新时代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路径指引。新时代,如何构建新型农村?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谁来解决?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之外,更应该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挖掘农村资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社会工作为主要参与力量的可持续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1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身份淡化

现在很多农民不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失去了“原生态”的农民身份,绝大多数的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时间开始逐渐减少,渐渐地出现了农民身份淡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能够获取比从事农业生产更高利润”行业的吸引力,二是“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推力。在这种吸引力和推力的作用下,农民不得不在农业生产之外兼职其他行业劳动。而农民、工人等多种角色集为一身会使得农民身份淡化,当某一非农民角色的吸引力以及农民从中获得的利润远远超过农业生产时,就会出现农民角色的转换。同时,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也在加快农村转变为城镇的步伐,导致农村原有的一些乡土特征和人文特征消失,使得农民出现身份淡化现象,身份的淡化必然会影响或改变农民的认知,这对于农村建设或乡村振兴都是无益的。

1.2 农业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农村面临着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农村生产率下降,农业收入占农民整体经济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产品消费渠道单一。新时代,提倡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但就目前来看,并没有产生太大效果,主要原因是水土不服,也就是未充分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例如,云南某地农村村民以种植烤烟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烟草收购公司要求纯化种植品种,从某地引进了一批烟苗,农民购买烟苗后进行种植,但是由于不是本土品种,加之土质水质原因,农民种植的烟草出现了生长速度慢、得病类型多、病死多的情况。这就是典型的水土不服。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农作物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制度体制的原因,这就使得农民感觉政府也没有太重视农业生产,农业政策也没有很好地保护农业发展,农民的付出与收入极度不对等,也就没必要再进行农业生产了。

1.3 农村空壳化

农村空壳化是指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生存生活,导致农村人口过少甚至空壳为零。空壳现象的产生也是推力与拉力、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有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与平台,并且利润较高;城市基础设施完备,如医疗卫生、教育等,有不少农民是想让子女接受更好、更高质的教育而离开农村的;城市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公园、博物馆等。主要原因还是城市有更好的、更多的就业与发展提升机会。

1.4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的重要场所,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形成一个好的生态系统,也才有可能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但目前农村生态环境正在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差。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许多农民没有环境意识,认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天经地义的,盲目地砍伐树木与捕捞鱼虾,导致生态局部失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水土污染;养殖场的不规范养殖造成空气污染和水土污染;部分农村没有垃圾点,乱扔垃圾和地膜造成白色污染;垃圾焚烧处理和填埋造成空气污染与水土污染等。这些都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1]。

1.5 农村贫富差距两极化

农村出现贫富差距两极化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农民自身的原因,包括自身的人生目标、人生追求及努力程度等;外因则表现为选择问题,选择从事农业生产(务农)还是非农业生产(务工),绝大部分从事非农业生产(务工)的其家庭经济条件要比从事农业生产(务农)的好,当然也有少部分在农业生产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内因是造成农村贫富差距两极化的根本原因。

1.6 农村传统文化流失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良好的农村传统文化能够塑造乡村文明、教化农民、凝聚民心,充分发挥其作为“根”的力量,根深才会叶茂,源远才会流长。现阶段,很多农村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原因是认可度低,看不到未来。这就使得农村传统文化逐渐流失,失去了其作为农村“根”的地位。同时,习惯了农村文化的农民贸然接受城镇文化或其他文化时会出现难以适应的问题,从而出现大量的社会问题。

2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能性

2.1 理论依据:有亲和与历史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说是始于20 世纪20 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在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的发起和带领之下,我国开始了乡村建设的探索之路。1923 年,晏阳初在华北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而他也成为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在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晏阳初对于县范围内如何具体实施乡村教育总结了一套成功的经验,提出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他认为即使是千头万绪的农村问题也可以归结为民众的“愚、穷、弱、私”,如果要解决这四大问题,就必须开展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民众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民众的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民众的健康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民众的团结力。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的乡村建设经验与教育理念对近百年的乡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新时代的今天,无论是开展乡村建设还是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依然可以从中找到借鉴点。

现阶段,在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依旧有着默默奋斗的身影。社工领域,在张和清、古学斌、张锡聪等学者的实践下,提出了以“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阐述了作为农村社会工作者,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清晰地辨识到问题的产生不是个人本身,而是社会建构出来的。因此,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不仅仅只是解难者、服务提供者、情绪支持者,同时也是政策倡导者,社会发展的促进者、推动者和先行者。他们在云南绿寨农村的实践中以优势视角进行介入研究,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注重发掘乡村资源,发挥农民的主体性[2]。因此,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是有依据可循的,有亲和与历史,有前人的实践之路可以借鉴,有与乡村建设的亲和之处可以探讨。

2.2 现实可能:有契合与未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说明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目的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包括:以人为本、团结合作、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这就使得农村社会工作较其他乡建工作有了工作对象特定性、工作关系专业性、分析问题视角综合性以及多方合作的特点。农村社会工作的任务包括:社会救助和缓解困难、发展生产和培育互助合作组织、服务农村特困人群、开展农村社区建设[3]。这样的特点和任务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的高度契合。社会救助和缓解困难与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精准脱贫相契合,有利于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发展生产和培育互助合作组织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相契合;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与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相契合。这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现实可能,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最终就是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3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3.1 构建农村社会工作融合发展之路

3.1.1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与农业生产的融合

推进社会工作与农业产业的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农村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主要是为广大的农民进行资源链接以及政策倡导,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农村社会工作者可以将农民的意见自下而上地传递给有关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自上而下地将政策法规传递给农民。因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所以可以避免一些因自上而下强制执行的政策所造成的矛盾。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找到成就感,这就需要转变农民的观念,让农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要通过创新发展方式来激活农业发展,以现代科技为依托,打造创新型农业,降低农业成本投入,降低农业发展风险,完善农业发展政策支持法规,提高农业发展效益,激活农业发展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个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政策倡导者的作用,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农产品销售,在与农业生产融合的同时还促进了产业兴旺。同时,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与农业生产的融合也是解决农业发展动力不足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要求的有效路径。

3.1.2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与农民互动的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成功实施,关键还在于农民,农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开展乡村振兴。这就要求在乡村振兴中要能够充分地与农民进行互动,而以“以人为本”为农村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农村社会工作强调平等、尊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能够较快地与农民建立起互动关系,但仅仅只是建立关系还不行,还得促进社工与农民的融合,即让农民不认为社工和农民不一样,也就是达到专业的社工服务阶段,“让农民不觉得社工专业”,这就需要农村社会工作者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只有与农民互动相融合,才能使农民感受到被尊重,没被特殊对待,同时农民也才能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观点。社会工作历来就重视关系的构建,也只有有了良好的关系,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与农民互动的融合是有效解决农民身份淡化问题的途径。

3.1.3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与农村教育的融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想乡村振兴能够可持续发展,就要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教育相融合。正如晏阳初所说的“千头万绪的农村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愚、穷、弱、私”,而愚则是指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低,要克服这种情况,就得开展乡村教育。一方面,农村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村民开展相关教育,例如:农用机械的使用、现代化农业相关的简单操作和理论知识,或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文艺教育,从而促进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农民子女开展相关教育,例如:开设学前托管班、学生课后辅导班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养,又使得农民不再担心因自身知识缺乏而在孩子学业辅导方面存在问题,使得农民能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动态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之所以提倡农民接受再教育,是因为知识水平影响着认知能力,只有知识水平提高了,思想层次才会提升。同时,教育服务农民,教育服务农业,农民参与教育,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教育先行,培养一批爱农村、懂农业的新时代青年,引导其返乡建设美丽新农村。

3.1.4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与农村文化传承的融合

在农村文化传承上,农村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将村里的手艺人聚集起来,开展相关的文化物质创造,通过互联网宣传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同时还可以以编写书籍或是进行相关纪录片制作的方式推进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针对农村儿童则可以开展“乡土教育”课程,通过带领农村儿童参观、拜访等方式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发现生活的美好与乐趣,让农村孩子把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扎深,在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农村的古建筑与古迹等文化可以进行保存与适度开发,引导村民树立起文化保护意识。这也要求农村社会工作者能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做到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与农村文化传承的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风文明路径的要求,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3.2 培育农村社会工作创新发展之路

3.2.1培育“土生化”的驻村社工机构

培育“土生化”的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是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立足本土,才能探索出适合当地的社工发展路径,也只有“土生化”,才能避免因外来社工机构出现水土不服而无法开展有效服务的困境,也才能真正地提供适应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社工服务[4]。这就需要广大的农村社会工作者契合本土实际去探索发展经验,不可盲目照搬其他机构的做法,只能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去融合本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本村的人文、地缘特征,在理论上与实务上都形成一套“土生化”的服务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社会工作能够适应农村特征,能够有效提供服务。

3.2.2培育“草根性”的农村自组织

培育“草根性”的农村自组织是有效体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途径,同时也是“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理念的实践。这就需要整合农村资源,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农民为主体,培育农民自组织,实现农村村民的自我管理与服务。这种自组织的培育是多元化的,可以包括农村文艺组织,对农村娱乐文化进行统筹管理;乡邻矛盾调解协会,对农村村民的日常矛盾进行调解;农民农业合作社,对农村农业的发展进行相关安排与管理;农村儿童志愿服务队等。农村自组织的培育可以转变农民的角色并促进农民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能够使农民从中找到成就感与归属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工作的补充和延伸,是实现村民共治共享的良好途径[5]。

3.2.3培育“原生态”的农村社会工作者

农村社会工作者作为农村社工服务的提供者,首先得具备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浓厚的乡土情怀。不但能够提供高质的社工服务,还要了解农村、农民与农业,这就需要培育“原生态”的社工。因此,在社会工作的教育上就要能够有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可以尝试开展农村社工定向培育工程,引导广大的农村青年积极投身于农村社会工作。同时,对村委工作者进行农村或社区工作课程培训,从农民中挖掘出一批合适的人员进行培育,使之具备“原生态”的特性,“原生态”的社工在开展社工服务时能够快速上手,也更容易获得村民的认可和信任,更重要的是“原生态”的农村社会工作者留得住、扎得下根。这种培育方式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也能够积累更多实践为本的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本土经验,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3.3 形成农村社会工作多元发展之路

3.3.1构建“社会工作+”模式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仅有社会工作的加入还不足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如何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构建“社会工作+”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社会工作为主要参与力量,同时打造多元的参与主体,逐渐形成“社会工作+政府”“社会工作+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精准脱贫”“社会工作+志愿者”等模式,从而促进农村资源的多路径整合与利用,创新农村治理方式,推进乡村振兴[6]。

3.3.2构建多方联动模式

多方联动是基于“三社联动”演绎出来的,“三社联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精神的重要举措。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三社联动”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农村之治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共享共治”的理念,这就需要各组织之间能够相互衔接,取长补短,避免脱节现象。而保障多方联动模式的实施,需要能够构建起以政府主导、居委领导、社工辅导、农村参与、农民发力为模式的格局,从而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融合与嵌入,多方联动模式的构建是实现乡村振兴资源从“整合”到“融合”,再从“嵌入”到“嵌合”的良好方式[7-8]。

4 结语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十分突出,仅依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很难满足和回应这些农村问题的,所以有了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实践模式及理论指导也尚且不够完备,因此,探索和构建真正能够促进农村本土发展的新时代农村社会工作路径与模式尤为重要。即使在路径的探索过程中有着千难万险,也要有能够把根扎深的勇气,一方面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之中,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掘身边资源,通过多方联动机制共同推进乡村的振兴与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工农民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A Social Crisis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青春社工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