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综合医院建设发展的思与变
2021-12-25谭念莹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谭念莹[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2020 年初,全球经历了一场影响全人类的疫情,这场疫情从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很多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流畅等问题,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医疗需求。
为改善我国各地医院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工作,2020 年初,国家发改委共安排了 456.6 亿元专款财政资金;同时,中央财政统一发行了 10 000.0 亿元规模的抗疫特别国债。随着财政资金的下发,多个地区的医疗新基建工作不断布局,全国多地都在推进扩建或新建大型医院。截止到 2020 年底,全国范围内已有近 20 个地区开启了大型医院建设潮,预计投资总金额近千亿。大医院床位扩张现象曾经被业内专家诟病,但在本轮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仍然开启了新一轮公立综合医院建设和扩张潮。可见,疫情将传统医院存在的短板凸显出来的同时,也创造了疫情增量。
当前,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医院作为这场战争的“主战场”,仍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如营收下降、互联网医疗推行、智能化服务上线、医疗流程重造等等。如何利用好这些挑战,弥补疫情留下的阵痛和创伤,并为未来的医院建设潮指明方向值得探讨。
1 疫情对医院建设发展的影响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对于医院建设行业来说,既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启发,疫情考验和检测医院的快速救治能力,强化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对好医院的认知,对后疫情时代的医院建设发展起到了革新式的影响。
1.1 营收大幅下滑
疫情的发生对医院的生存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患者从不敢来到不准来,导致医院业务呈断崖式下滑,收入营收急剧下滑。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2020 年 1 ~ 7 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 28.8 亿人次,同比下降18%。2020 年下半年,各级医疗机构逐渐恢复正常诊疗秩序,但疫情影响的余波仍在。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医院的运营压力倍增。这对医院的经营和管理能力是一个较大的考验,除了需要从医院成本、医院绩效、医院目标和科室会计制度以及资本运营和管理等方面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内部管理以外,最关键的是还要在医院特色学科建设方面多下功夫,使患者对医院有更强的“黏性”。
1.2 诊疗模式从“线下”到“线上”
新冠疫情为传统的诊疗模式竖起了一道“墙”,互联网又打开了一扇“窗”。在疫情推动下,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线上就医问诊的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趋势。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家卫健委连发《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等 3 份文件以具体落实利用“互联网+医疗”的措施。需求和政策的双重驱动使医院加快了互联网诊疗的建设步伐,医院开始将核心的医疗资源面向互联网开放。
“线上”互联网医疗可以突破地域和空间限制,从“线下+线上”的松散结合模式,开始转向深度融合的诊疗模式:预约挂号、线上问诊、处方流转、在线支付、医保结算、药品配送、健康随访的互联网诊疗闭环服务正在被打通。但是,目前互联网医院可以提供的医疗服务种类非常有限,局限在疾病咨询、慢性病随访和在线健康教育等板块。同时,还存在医保异地支付困难的问题,如果将来能够打通全国范围内的异地线上就医医保支付,就可以帮助医院为更大范围的人群提供服务。
1.3 向智慧医院演进
此次新冠疫情的防控难度史上罕见,可以说是一场极限挑战,任何一家医院、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都几乎无法单独应对,需要更大范围的资源调度和联防联控。在此大背景下,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医院的一些短板,包括医院各部门之间协同配合能力、快速应急响应能力、资源调配能力、平战结合和转换能力以及医疗服务连续性的韧性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导致无法形成高效能的医院网络管理体系来有效应对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统医院亟须借助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
另外,疫情期间,远程医疗、线上精准预约、大数据分析等,在完善救治方案、减少人群接触、支持防疫决策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这些都是智慧医院的重要内容。因此,也可以说疫情有力推动了智慧医院的落地及社会对智慧医院接受程度的提高。
1.4 向医联体靠拢
在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不难发现,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是防疫的重要手段。医院只有依托社区卫生、街道组织等基层才能做好联防联控。但是,目前国内存在的问题是基层医疗机构不强,“头部”医院虹吸效应凸显,普通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条件差,不具备隔离分诊条件,再加上分级诊疗机制推行不利,造成大量病人扎堆大型医院和定点医院,带来严重的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进而导致分级防控难以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与此同时,医联体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出巨大的优势,成为新型卫生健康协同治理模式的重要载体。后疫情时代,为更有效地发挥基层医疗服务网络的作用,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的愿景,应倡导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加强多医院集中管理。
1.5 由“平时”到“平疫”模式转变
疫情前,综合医院在建设时,一般设置有发热门诊及传染病楼,但规模较小,配置相对较弱,功能布局、流线设计没有考虑感控设计,也没有应急规划预案和例行演习,只能应对“平时”常规传染病的诊疗工作,无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抢救,极易造成医疗系统崩溃和交叉感染。
因此,国内行业专家提出“平疫结合”的医院建设模式,即医院建设不仅要继续优化对“平时”需求的满足,更应具备“战时”水准。平疫结合不仅能大幅提升医疗机构在“平”时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同时还能满足“战”时激增的医疗需求,有效助力疫情防控。
1.6 医疗流程再造
疫情之前综合医院在就医流程的设计上,更多考虑的是便捷高效。疫情之下预防院内感染发生成为首要任务,安全标准更严、更高。实际上,医院不但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也是疾病传播的地方。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作为就医流程设计的首要考虑,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便捷与高效。疫情的强制推动,就医流程的再造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安全的要求不会随着疫情平息而消散,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等安全要素的功能、地位将进一步强化。
1.7 从治病到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大量医院事业发展的重心在于治病。疫情促使全民自我健康保健意识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从治病转变到防病也已经成为共识,对于医院的服务理念也要求从“以治病为中心”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升级。这与《“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共建共享,全民健康”重要战略主题不谋而合,对于慢病防控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 后疫情时代的医院应如何建设
“疫”则思变。新冠肺炎疫情给综合医院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医院的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医疗技术手段、体制机制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常态化防疫要求下,各级医院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转变思路,设计建造之初就应考虑到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案,如此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在后疫情时代突出重围,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2.1 加强学科建设工作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考验医院学科建设及临床能力的试金石,但凡学科建设出色的医院,在此次疫情中都表现出了强大的医防结合能力。因此,实现后疫情时代业务的快速恢复,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在增强医院内力上下功夫。
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医院的“名片”,而重点学科好比医院的品牌、招牌菜。综合性医院都应该认真总结此次疫情对医院的影响,重新审视并合理调整医院的业务和病人结构,挖掘和发展特色专科,完善学科体系,打造优势学科群,提高诊疗水平,从结构上增加抗风险能力。
2.2 “线下”与“线上”并行运营
受疫情影响,发展线上的互联网医院已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医院在建设或改造中专门开辟出互联网医院的格局。线下医院和线上医院并行运营,弱化线上线下门诊的区别,去时空优势,将强势医疗学科辐射到更大范围。
互联网医院的建设,远不止是上一个信息系统的简单问题,需要“领导有思路、医生有动力、组织有保障”,要从全局角度完善医院的服务流程,还要有必备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人员保障等。落实组织保障,成立领导工作小组,进行互联网诊疗的整体规划设计、协调推进和组织实施。
2.3 融入医联体建设
建立医联体,对于各家医院意味着,在分级诊疗中明确了应承担的医疗责任和义务。在区域辐射范围内,三级综合医院发挥医联体“龙头效应”,通过专家指导、远程培训、远程会诊等形式,指导二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的疾病防控工作。各级综合医院要顺应趋势,融入医联体建设,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并不断加强自身医疗信息化及其配套建设。
2.4 引入智能化技术
智慧医院寻求的是技术上的突破,主要是要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的技术手段的突破。在医院建筑规划之初,应预先考虑到未来引入各类智能化医疗设备和系统的应用的可能性,在平面布局中考虑到硬件包括自动挂号交费机、自动发药、物流机器人及相应数据机房等的位置,在机电系统中考虑到信息系统的布线及硬件设施与软件系统的配套,在投资中考虑到各信息系统和集成平台的费用。特别是公立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积累,未来需要做的是,拓展信息化在医院各领域的应用,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智慧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整合医疗信息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为全流程的医疗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持,逐步建成医疗服务与管理一体的智慧医院。
2.5 建设韧性医院
面对疫情,我国建筑方面的专家提出了“韧性医院”的概念,即医院的设计要考虑到平时和疫情时弹性改造的可能性。在规划设计中考虑一定的弹性,有些区域可以作为预留空间,为未来的不确定性留有余地。例如,预留室外空地为医疗隔离区、规范发热和肠道门诊的设计、给排水暖通等设备考虑防疫要求,以及应急规划预案和与其相应的物资储备等[1]。如此,一旦出现疫情等事件,这些预留出来的弹性空间,就可以进行快速改造转换,以适应疫情期间的秩序就诊。
2.6 重视流线设计
疫情期间,各地发生的院内感染事件再次印证了医院流线设计的重要性。医院流线应充分考虑疾病传播途径,深度地做好功能分区、洁污分区、人员分流、洁污分流,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特别在发热门诊和传染病区应重视感控设计,完善医疗流程,发热门诊的出入口、空调系统应与感染科其他门诊分开,按照“三区两通道”(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设计,感染科设置专用的影像设备、手术室及 ICU 等医疗用房,不能与普通患者共用,避免院内交叉感染[2]。
2.7 服务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患者就医方式的改变要求医院改变服务模式,变被动治疗为主动干预,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改革医院的服务模式,由“等患者上门”转向“主动作为”,让医院成为慢病防控技术措施实施的主体。这才是积极的思路。
3 结 语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综合医院建设发展的影响是长期且深远的。医院建筑作为民用建筑中较为复杂、专业性较强的类型之一,这场严峻考验必将引起医院建筑设计方面的革新,对于医院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也应有启发。后疫情时代,综合医院应顺应大势,推进就医流程改革、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建设、大数据的联动应用、医联体建设等。此类措施均将提升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也将助力当下综合医院建设潮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