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农业发展转型路径探讨
2021-12-25蔡云萍
蔡云萍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2020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意见》强调,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牧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在任何时代,农业发展都是其他经济类型发展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保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1]。
高宇星认为,农业发展转型是指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持续推动及服务业的渗透、融合,逐渐向新型农业产业体系进化和发展的动态化过程。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及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等,即基础农业生产方式与其他新兴、发达产业进一步协调发展并不断融合[2]。田坤认为,农业发展转型是指传统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逐步建立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并逐步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最终促使农业生产效率提升[1]。两人均提出了农业发展转型是基础农业生产与其他新型产业不断融合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表现形式,是产业链的延伸。高宇星强调了农业与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体现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方面。田坤则强调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在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上。分析大足区农业发展转型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介绍其农业发展转型的实施路径及取得的成效。
1 大足农业发展转型的挑战和优势
大足区位于重庆市西部,是长江经济带上游的重要地区,多为平谷和丘陵,地势相对重庆其他区县更为平坦。地处东经105°29'~106°02',北纬29°24'~29°52',全区面积1 436 km2,海拔300~900 m,地貌总体呈现出“三山六丘一分坝”特征。
1.1 面临的挑战
1.1.1 农业发展滞后
农业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大面积种植的品种、成气候的精深加工企业几乎没有,农产品附加值低,离“特、精、大、高、深”存在较大差距。
1.1.2 产业联动不强
农业“接二连三”没有联动起来,贸工农分离,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卖初级农产品阶段。乡村旅游发展不好,全区还没有一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
1.1.3 发展基础不好
乡村人才缺口较大,农村电商专业人才、村级集体经济带头人等跟不上发展需求。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存在差距。农业服务方面,专家咨询和技术指导还远远不够,线下咨询和指导的很少,线上的基本没有。
1.2 优势
1.2.1 区位交通优势突出
大足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腹心”,是渝西川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主轴上联通川渝两地效率最高的区域,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主轴上的重要节点、前沿阵地。辖区所有镇街可实现5~10 min 上高速,行政村公路通畅率、撤并村通达率、村组通畅率均达到100%,便民路基本实现了户户通。
1.2.2 “三富”资源全国少有
大足土地肥沃,富含锌硒锶,浅丘带坝地形,宜种性强,优质、优良土地面积达1 018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1%,土壤环境非常适合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超200 个主要农产品不同程度地含有锌硒锶,其中符合富硒标准的有52个(其锌含量在1~30 mg·kg-1,锶含量在0.5~10 mg·kg-1)。
1.2.3 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1)气候适宜。大足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多年平均气温17.3 ℃,年平均日照时数1 015.3 h,无霜期长达320 d 以上。2)雨量丰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 076~1 270 mm,河库密布,水系发达,现有溪河288条、大中(小)型水库112座。3)宜机化水平高。现有耕地面积7.16 万公顷,土地流转率45.9%,宜机化水平高,农机化率达60%。
在深入分析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大足区牢牢把握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2020 年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擦亮‘大足硒锶’品牌,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作为重要抓手,推进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和农旅融合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
2 大足农业发展转型的路径
出台了《大足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明确了“一园四基地七品十八村”的发展思路,对农业发展转型的路径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2.1 延伸产业链条
规划中的“一园”就是指建设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确定在三驱镇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并辐射带动铁山、拾万、高升3 个镇的农业园区发展。农业园区着力提升“三大”主导产业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建设大足食品加工园、富葛加工与科研中心、中药材产业园等一批精深加工园区,推动宝顶酿造、邓鼎记、双福油脂等一批重点农业企业技术升级、扩产达效,逐步形成大中小配套的加工产业集群[3]。园区企业做好产品细分,分级分类分层满足消费需求,努力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2.2 发展规模特色农业
以打破农业“看天吃饭”困境为目标,按照“地域相邻、优势相近,突出重点、抱团发展”原则,大足区建设了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生态养殖、四季芳香等四大产业基地,培育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大足冬莱”“大足黑山羊”,还有苕粉、雷竹笋、优质粮油、荷莲、海棠等7个特色优质农产品。把产品做特,把特色做优,把优势做强。
2.3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要用好“生态”和“人文”两个宝贝,同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十八村”不是指行政意义上的18个村,而是农、旅、文商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片,由各镇街推荐有资源禀赋、有产业基础、有坚强班子的行政村组成的一个团队,在全区进行竞选排名。凡确定为示范村的,优先配置各类资源,由国有企业牵头,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打造。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推动打造一批人居环境美、产业发展好、设施设备佳、文化传承优的和美乡村。依托农村宅基地改革、“三变”改革等工作,推动利用闲置农房改建一批高品质民宿,解决乡村旅游项目用地等问题,满足游客娱、乐、购、住等需求。例如,在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设中,坚持将乡村旅游作为重要一环,集中力量,整合资金项目,持续建设“十里荷棠·山湾时光”产城景融合示范片,提档升级隆平五彩田园、老家·观音岩、棠香人家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通过项目建设,基本实现了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目标[3]。
2.4 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以品牌化为引领,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大足区出台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奖励办法,极大地鼓励农业企业申报了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标产品等。着力实施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塑造工程,推动统一使用“大足硒锶”公用品牌,由政府搭建平台或者专业策划公司进行统一的品牌营销,助推“大足硒锶”农产品在全国卖得好、卖得远、卖上好价钱。大足区获得了全市“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权7个,大足冬菜成为首批“重庆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已有重庆名牌农产品7 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108 个。通过电商发展,形成了以“中敖杂柑”“月斧山家庭农场”“一律红草莓”等为代表的电商品牌。
2.5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强化科技支撑,建立袁隆平院士专家科技站及杂交水稻科普馆,即将与西南大学联合建成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建设农科院大足分院,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软硬件支撑。
3 大足区农业转型的成效
3.1 特色农业高效发展
“大足硒锶”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10 万亩“大足硒锶”油菜薹纳入全市百亿级油菜基地核心区打造。大足黑山羊传统养殖系统被评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熊猫雷竹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西交会“最受市场欢迎农产品”称号。大足区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61亿元,增长4.4%。
3.2 乡村旅游加快发展
打造出十里荷棠和老家·观音岩、棠香人家、隆平五彩田园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已成为大足及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3 农业基础较大提升
成功纳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达到10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 415 元,增长8.2%,增速列桥头堡城市第1位。
4 结语
在大足区农业发展转型的进程中,通过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经营主体、提品质抓营销,解决了缺平台、缺规模、缺支柱、缺品牌的问题,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推动农旅文商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解决联动发展的问题。
在第三轮西部大开发中,推动农业发展转型,要紧紧围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和促进农牧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要求,一方面着力建设农业发展平台,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发展支柱产业,打造优秀农业品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多元化的农业产业主体,发展各种类型的产业融合模式,从而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增产增效,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