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林间复合种植主要模式及造林技术研究
2021-12-25于冬梅
于冬梅
(辽宁省阜新市国有彰武县柳河林场,辽宁阜新 123200)
在我国,杨树是营造公益林与防护林,绿化道路、美化乡村的主要树种。近年来,我国对杨树林间复合种植模式给予了较为广泛的关注,该模式在为林农创收、推动林间经济实现更好增长等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杨树林经济、生态及社会等效益的发挥。基于此,对几种主要的杨树林间复合种植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其技术要点进行简要概括。
1 林间复合种植模式及其价值
所谓林间复合种植,指的是以不同植物在生物学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化特性为依据,对适宜的复合种植植物品种进行选择,扬长避短;同时,保证对林地空间的高效利用,科学有效地进行种植结构的配置,严格做好施肥及水分管理等各项工作,最终实现造林成功率和经济效益提升的一种种植模式。举例而言,不同类型植物之间的高与矮、冠幅大小、所需的生长空间大小、需要的光照条件等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相同类型但不同品种的植物之间亦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这些差异进行植物合理配置,可以提高林地空间和资源利用率。杨树林间复合种植,可以将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价值发挥出来。
1.1 充分利用资源
杨树林间复合种植模式的采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植物群落叶面积,为其更加充分地吸收与利用光能提供便利条件。另外,复合种植模式在对水分及积温等资源或条件的充分利用上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杨树苗木与蔬菜、药材、农作物等对于营养的需求数量及需求种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通过对杨树与蔬菜、杨树与药材、杨树与农作物等复合种植模式的采用,能够很好地达到将土壤中各种养分利用率有效提升的目的。不仅如此,林间复合种植还可以实现立体式种植模式的营造,通过对本就有限的、能够进行树木或作物等种植的土地的最大限度利用,可很好地达到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的目的。我国对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因此,应用杨树林间复合种植模式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1.2 促进苗木生长
以我国公主岭地区为例,当地的杨树造林土壤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公主岭杨树造林地以沙壤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肥力都较低。在当地进行药材、蔬菜及农作物等杨树林间复合种植,不仅能够基于相应的耕作制度达到优化土壤理化性状的目的,实现土壤通风透气性有效提升,还能很好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土壤的肥力,助力苗木实现更好的生长。此外,正是因为林间地表被药材、蔬菜及农作物等覆盖,还能进一步达到减少杂草数量、降低林业虫害发生率的目的,这对于苗木的快速健康生长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1.3 提升生态与经济效益
通过采用林间复合种植模式,可以达到增加林间土壤植被覆盖率的目的,不仅有利于水分蒸发量的降低,对于减少降水及地表径流导致的水土流失现象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复合种植模式的实施还可以推动林木与经济作物共同生长及双丰收有利局面的达成,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2 杨树林间复合种植模式
在各种栽植技术中,杨树林间复合种植模式由于做到了对林地空间、水、热及光照的有效利用而得到种植人员的广泛关注,应用率逐年上升。
2.1 “林+苗”复合种植
该模式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即林苗一体化种植。在结束杨树苗木的定植作业以后,林地的郁闭度相对而言并不会很高,不仅如此,其湿度和光度等都会处在一个比较适宜的水平之下,这些都是苗木种植与生长的有利条件,能够保证它们处在一个较为理想的生长环境之中。出于对这一实际情况的考虑,种植人员可以针对性地在杨树林间进行一些其他类型树种苗木的培育,这一模式便是“林+苗”复合种植。通过对该模式的实施,能够实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减少苗木培育占用的耕地面积和育苗成本支出。此外,还可以营造短期混交林分,提高林分生物多样性[1]。
进行“林+苗”复合种植,通过对树种的科学及有效搭配,能够在杨树生长过程中进一步达到对其他苗木进行培育的目的,该种植模式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杨树和其他苗木抚育管理科学性及有效性的提升,对于林地生产效益的增加有着较为显著的积极意义。
2.2 “林+菜(菌)”复合种植
在这一模式下,种植人员可以选择性地对那些造林密度并不是很大的杨树林间空闲位置加以利用,如在公益林空闲区域进行一些大棚蔬菜或食用菌的种植。在我国,大多数防护林存在造林密度大这一特点,与之相对应的,林间空闲区域比较小,想在这种防护林中实现林间种植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种植人员可以考虑对造林密度较小的公益林林间区域加以利用,在其中搭建规模较小的大棚,进行辣椒、茄子等温室蔬菜的种植;或是直接采用露天种植的方式,在林间区域中种植水果或蔬菜。
此外,对于一些立地条件比较理想的杨树林,还可在其林下的位置进行香菇或木耳等食用菌的种植。举例而言,在杨树林造林的初期阶段,虽然其郁闭度比较小,但同样可以为黑木耳这一食用菌的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及环境,而反过来,黑木耳的种植又能够产生一些菌渣或废菌包,可以成为供给杨树生长的有机肥料[2]。此外,食用菌的栽培可以进一步发挥出对林间杂草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省去除草作业,对于除草费用支出的降低具有积极意义[3]。
2.3 “林+药”复合种植
该模式主要是在杨树林间的空闲区域中进行中药材的种植与抚育作业,适于在杨树林间空地上种植的高价值中药材品种丰富,包括苦参、党参、蒲公英、板蓝根及当归等。在进行中药材品种的选择时,需要对造林的时间进行合理而准确的把握。举例而言,在杨树林造林之后的1~2 年内,可以选择性地进行一年生或两年生中药材的种植,例如板蓝根和蒲公英;而在造林之后的第3 年起,可进行桔梗、苦参及防风等三年生药材的选种。
在“林+药”复合种植模式下,需要提高对整地、松土及除草等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这些作业进行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管护工作的良好开展可以发挥林间土壤条件优化的作用,推动林木实现更好、更快的生长。而对于中药材而言,为了降低可能对其生长产生的影响,种植过中药材的林间地块通常在3 年时间内不可以重茬。
2.4 “林+农”复合种植
该模式在杨树林间复合种植中的应用率最高,应用范围亦最广。通常情况下,基于林农间作的杨树林间复合种植模式会选择在杨树林间的空闲地带种植当地比较常见的农作物,如花生、黄豆等[4]。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杨树林间农作物种植技术已经取得了非常成熟的发展,其耕作技术和耕种时间也基本同大田作物一致,农民既没有必要进行作物种植技术的重新学习,也无需支付很高的生产成本。不过这一模式同样有其局限性所在,即仅适用于幼林期的杨树林间空闲地带,而之所以这一模式更多地选择黄豆及花生等矮棵作物,是它们并不会发生同杨树之间争夺光照及水分的现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间土壤氮素含量。通常情况下,矮棵作物根系不发达且根系较短,不会影响苗木的根系生长,在林间较容易形成苗木与作物相对独立的生长空间,可以有效避免两者之间的竞争。考虑到杨树幼树的树干和根系比较脆弱,若是采用“林+农”复合种植模式,农作物耕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避免损害幼树情况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小对幼树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3 杨树林间复合种植造林技术要点
3.1 品种的选择要点
杨树林间复合种植可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的双赢,而选择品种就成为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杨树属于速生丰产树种,其生长快、树形较大、根系发达,对于套种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为最大限度促进生长、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需选用适应杨树生长环境,对土壤肥力及水分含量要求不高的品种,如豆类、花生、白三叶、黑麦草等矮棵作物,不宜间作高秆、藤本、根系发达作物。而且,套种作物品种需根据杨树生长期进行选择:在杨树生长前3 年多选种花生、豆类植物,4~5 年多选种牧草、绿肥、药材,6 年树木间伐后继续间种2 年的花生或豆类,8 年后则选种耐荫牧草或绿肥直至杨树采伐。
3.2 造林密度的设计要点
对于杨树林间复合种植模式,做好对造林密度的设计工作非常重要,若是造林种植的密度比较大,或是有较多的小干茎苗木,就会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杨树的林间复合种植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执行具体的种植作业之时,需要提高对造林密度规划的重视,通常而言:1)针对小径材销路较好且价格较高的区域,可以适当密植,之后进行1~2 次间伐;2)针对小径材销路不理想且价格比较低的区域,则需要稀栽及采用农林间作,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3)如果进行用于造纸与纤维板的小径材的培育,需要采用超短期轮伐,密度适宜设定在3 m×3 m 或3 m×4 m,3~4年轮伐一次;4)如果培育的是用于火柴杆、家具及包装箱等的中径材,造林密度适宜设定在4 m×5 m 或5 m×6 m,6~8 年轮伐一次;5)若培育对象为用于胶合板材的大径材,以6 m×7 m 或7 m×8 m 的造林密度为宜,10~12 年轮伐一次[5]。
3.3 土地整理及栽植要点
土质的优劣会直接对树木的生长情况产生影响,对于那些土壤肥沃、土质疏松且吸排水良好的土质而言,在杨树的生长上能够发挥出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需要切实做好土地的选择工作,并对已经确定下来的土地完善整理工作。
最好的立地条件为地下水位在1.5~2.0 m,如果地下水位在1.0~1.5 m,杨树可以正常生长;若是地下水位未达到1 m,一般需要进行相应深沟排水设施的配备,不然会由于杨树根系分布比较浅而对地上部分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还容易出现风倒危害;如果地下水位在0.5 m 以上,则不适宜进行杨树的种植;若地下水位为3~4 m 或更深,同样会限制杨树的生长量。
将造林地确定下来之后,需要进行细致整地。一般情况下,造林地应符合带状或全垦整地的要求,四旁和农田林网的要求为带状整地。栽植穴需要提前挖好,规格为0.8 m×0.8 m×0.8 m;若地下水位较高,栽植穴规格调整为0.5 m×0.5 m×0.5 m,即小穴浅栽高培土,规避风吹树斜现象的出现,削弱对生长与材质的影响;若在河洲地区造林,栽植穴规格为0.5 m×0.3 m×0.8 m,即小穴深栽高培土,避免风浪吹斜树干现象的发生,削弱对成活及生长的影响。
3.4 病虫害的防治要点
杨树生长过程中易遭遇病虫害,若处理不及时,会对树木生命形成威胁。因此,需要在杨树的整个生长周期提高重视,严格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及治理工作,保证选种和移栽方式的科学性,增强其抗病虫害能力;如果杨树已出现病虫害感染情况,需要全面、细致观察,对其病情的具体发展情况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受感染的部位甚至是整棵杨树伐除;若是病情较轻,则可以采用刮除病斑或药剂涂抹等处理方式。杨树林间复合种植过程中,应在春夏两季施以统一检查,在第一时间将病枝清除。
3.5 植后管理的要点
1)在杨树栽种之后需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以区域种植面积等为依据确定施肥量标准,可围绕树冠边缘挖沟施肥;2)及时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害传播和留存途径,降低杨树林患病概率;3)结合杨树林造型及林间种植需求执行修剪作业,一般在冬季进行,确保杨树主干8 m 以下没有分枝存在。
4 结语
杨树林间复合种植模式及其造林技术对生态、经济及社会多种效益予以兼顾,实现了有限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土地产出及农民收入增加等均有比较显著的积极意义。加强对林间复合种植模式及造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可以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也能促进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