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融合的新思路
2021-12-25陈佳龙马璐妹李向阳
陈佳龙,马璐妹,李向阳
(1.安徽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2;2.国防科技大学 电子对抗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国家与民族发展进程中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文化自信关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作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传承者,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其文化自信的树立与培养对实现“中国梦”有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如何实现思政教育建设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各大高校和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文章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
历史认同感是指个人在对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进行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自我价值感,这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由于历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其他各种因素互相交融的。因此,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置身于世界历史格局和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的文明史中,回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史中。唯有如此,才能更加生动真实地还原历史面貌,勾勒出中华文化的纵向历史发展进程,进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发展的脉搏和结构,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感知和认同,最终建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认同感。
(二)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长久以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始终是各大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是在时代事件的对比分析中,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中国力量深入高校学生的内心,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民群众的奉献精神。[2]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以李兰娟和钟南山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攻坚克难,始终奋斗在抗疫第一线。他们用微薄的个人力量筑起坚实的抗疫长城,这些人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个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担当与奉献。各大高校通过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学会知行合一,勇于担当,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
(三)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
当前,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及网络化的巨大冲击,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为实现长足发展,需要加大对大学生的培育与传承。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关键在于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文化困境。[3]在错综复杂的时代发展格局中,要使大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取得成就的来之不易,进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如果缺乏文化自信,国家与民族将失去必要的维系纽带,执政党也将失去合法性来源。[4]由于文化领导权与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面临的困境
就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现实表现而言,大学生对于文化认同的程度得到显著提高,大多数大学生普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自豪感。然而,高校和相关部门还应认识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盲目推崇西方文化
现阶段,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与认同繁杂的西方文化,这主要体现在过分热衷于西方节日和娱乐等外来文化上。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目前仍有不少大学生盲目推崇“情人节”“圣诞节”以及“愚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但是对“端午节”“重阳节”以及“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存在概念模糊的问题。即便过中国传统节日,通常情况下也会流于形式。[5]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西方音乐、电影以及体育等娱乐活动存在过分追捧的现象。例如,据内地2019年电影票房排行榜显示,位列前10的热门电影中,包括5部国产电影和5部外国电影。经过对十所高校新生才艺大赛表演节目的调研,发现大多数节目或背景音乐存在“哈韩哈日哈美”的情况,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京剧、小品及相声等节目却寥寥无几。[6]由此能够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西方传统节日和电影等娱乐活动过分推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
(二)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文化自信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对中华传统文化持有较高的认同感。但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和相关主管部门应认识到部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认知不足的现实问题。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大学生已逐渐意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深入学习,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不少大学生对《论语》《孟子》《史记》以及四大名著等经典著作缺乏深度阅读,对诗、词、曲、赋内容不够熟知,对我国传统节日习俗及根源缺少必要了解。[7]此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感较低。据学者贺维维对国内八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5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有意义,会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还有40%的大学生认为教育方法亟待改进,会选择性参与。[8]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思政课、影视作品等渠道,认知相对被动,多为非主动获取。
(三)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亟待拓展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呈现出爆炸增长的发展态势。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不少大学生会极易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进而迷失自我,将艰苦奋斗和集体责任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抛诸脑后。除纸质书籍以外,近年来《朗读者》和《诗词大会》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日渐兴起,这对提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移动终端传播方面仍然有所欠缺。
目前,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通过观看“短视频”等便捷方式进行学习,大学生学习呈现出片段式和碎片化的显著特征。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在新媒体运用方面依然不够,能够适应和满足当代大学生学习特征的文化作品相对不足。以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抖音为例,利用短视频传播先进文化的优秀博主和官方平台较少,热门视频以搞笑搞怪的娱乐作品为主。显然,这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因而有必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三、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融合的新路径
(一)以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为驱动,切实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首先,高校教师需要掌握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为大学生量身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此有序有计划地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其次,在推动思政教育建设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融合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不但是教学内容的精髓和亮点,还是开展思政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再次,教师在加强思政教育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利于学生道德精神发展的优良传统文化纳入到思政教学内容中,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持续挖掘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并充分结合时代发展特征,采用辩证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或扬弃,通过创新性探索和实践,将优良传统文化的活力转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力量。
最后,在提升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进程中,仅仅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还应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主动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以及喜马拉雅FM平台等互联网自媒体,播放《国宝档案》《百家讲坛》以及《世纪大讲堂》等解读传统文化的高质量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阶段传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二)以讲述好中国故事为抓手,切实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与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立足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通过讲述好中国故事来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向世界各国展示更为真实、全面和立体的中国,持续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同时,习近平还强调讲述好中国故事需要社会共同参与,不仅宣传干部和媒体要讲,而且各条战线都要讲。由此,通过讲述好中国故事也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教育者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大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故事中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程度。另一方面,教育者应确保讲述故事的方式要具有生动性与形象性,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吸引和感染大学生,使其更加愿意聆听教师的授课。
高校教师应着手将讲好中国故事贯穿于概论课的始终,在相关章节可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中国故事。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时,教师可讲述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或延安时期的故事。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可讲述井冈山革命时期残酷斗争的故事、红军万里长征途中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通过讲述好民主革命时期的相关故事,使大学生在故事中加深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与了解,进而坚定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又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教师可讲述“两弹一星”科学家和铁人王进喜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大学生讲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抗震救灾等相关故事。通过讲述与思政教育内容相关的一系列中国故事,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加深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总而言之,一个个鲜活的中国故事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实体支撑。
(三)以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为重点,切实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除课堂教学以外,高校教育者还应充分利用好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以不断提高大学生文化践行的自觉性。
其一,可邀请研究革命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大家到学校进行讲学。各大高校应邀请一些知名学者,通过开办讲座的方式让大学生近距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高校学子打开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例如,高校可邀请研究红军长征的金一南教授,为广大学生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和发展史,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发展历程等文化知识。
其二,各大高校应充分利用革命文化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实地感受革命遗迹和文物古迹。在参观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的同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讲授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故事,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其三,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的物质形态进行实景再现,例如小镇全景和某场战役。在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中,考虑到学生数量较多和外出安全等因素,不少高校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的人数与课时,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于此,高校可借鉴当下许多博物馆和纪念馆的经验做法,在校园内部设置一定的空间场地,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一个优秀文化资源展示场景,通过设置虚拟翻书、虚拟讲解员以及战场的虚拟数字沙盘,使广大学子足不出户就能够感受到实地参观所带来的效果。
其四,高校团委需要加强与学生会和社团等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举办各类古诗词、人文知识、书法绘画大赛,端午节可组织征集诗歌的活动,举办元宵节猜灯谜活动,还可联合中华儒学会和儒学促进会共同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高校大学生的业务生活,还能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四)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为支撑,切实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良好的网络环境是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建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伴随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边界愈加模糊,高校大学生能够借助多元化的渠道获取信息资源。值得注意的是,不良的外来思想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和判断力,极易受到不良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进而在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中迷失方向,丢失文化自信。因此,优化网络环境已成为各大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其一,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与管理。高校应逐步构建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网络环境监督体系,不断完善校园网络环境监管制度,加强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其二,加强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高校应持续推进专业工作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工作,建立以思政教育工作者与中层以上干部为骨干、以科研人员与专业教师为主体、以后勤服务人员与管理人员为辅助的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充分激发全校师生参与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的主动性,进而形成优化网络环境的强大合力。
其三,加大对优化网络环境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高校应着手构建网络教育和宣传平台,通过调研、竞赛、课题以及交叉学科建设,对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形式进行创新。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宣传正能量,积极传播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有效抵御不良的外来思想。
(五)以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为保障,切实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离不开思政教育队伍。思政教育队伍主要包括两类教育者,一是思政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二是管理人员、其他功课教师以及后期服务人员。这两类教育者在与高校大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通过换位思考来了解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采取科学方式来唤醒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育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可着眼于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给予他们方向性的指导意见,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体验与感受何为文化。此外,高校应依据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规律,邀请校外学者、专家以及文化工作者来学校举办座谈会、报告会和文艺演出等活动,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思想文化,使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和文化熏陶,进而真正实现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