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硬壳蛤人工育苗成功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2021-12-25张湛堃邹多于瑞海

科学养鱼 2021年10期
关键词:硬壳孵化率变态

张湛堃,邹多,于瑞海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 青岛266003)

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属于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硬壳蛤属,原产地为北美大西洋沿岸,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进我国,栖息于潮间带的中潮区至浅海的泥沙中。由于其适应能力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生长速度快,已成为我国浅海滩涂和池塘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双壳贝类等海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内虽然开展了硬壳蛤的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工作,但由于其人工育苗的成功率低,硬壳蛤苗种供不应求,硬壳蛤苗种短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根据多年贝类人工育苗成功经验,总结出硬壳蛤人工育苗生产的一些技术措施,以期提高硬壳蛤人工育苗的成功率,为养殖生产提供充足、优质的硬壳蛤苗种,满足浅海及池塘养殖发展的需要。

一、选择成熟度好、一定规格的硬壳蛤成贝作种贝

种贝性腺发育的质量是贝类人工育苗的关键,是贝类人工育苗的根本。因此,应根据硬壳蛤的繁殖生物学和生活习性特点,确定其繁殖季节,在繁殖盛期采捕种贝,选择壳面完整无损伤、活力好、壳长5~7厘米的硬壳蛤作为育苗用种贝。种贝个体小产卵量少,种贝个体太大促熟培育困难,产卵难度大。另外由于硬壳蛤产卵量一般在200万粒左右,要根据育苗水体数,确定所需的硬壳蛤种贝数量,保证硬壳蛤种贝有充足数量,采到生产所需数量的卵。

二、强化硬壳蛤种贝促熟培育,确保种贝繁育成熟

硬壳蛤种贝采用浮动网箱进行促熟培育,种贝培育期间饵料以小硅藻和扁藻为主,金藻和小球藻为辅,每天通过换水清除粪便和残饵以及死亡个体,通过强化营养、适宜培育密度20~30个/米2和15~22℃控温培育等科学管理措施,提高硬壳蛤种贝成活率和性腺发育,培育出成熟度好的种贝,为人工育苗产出充足的优质卵打下坚实基础。

三、选择适宜于硬壳蛤快速产卵方法

根据硬壳蛤的生物学特点,一般采用阴干8~12小时、升温3~4℃的方法产卵,也可采用上述方法结合加入解剖成熟的精液或卵液方法诱导,都能产出精、卵。不管哪种方法诱导催产,都要根据种贝的成熟程度来掌握,发育程度好易催产,发育程度差,即使催产也不成功,甚至把不成熟卵子催出,受精率、孵化率也较低,不利于幼虫培养,因此,催产要根据种贝性腺的发育情况而定。

四、采用充气分池孵化方法,可大大提高孵化率

由于硬壳蛤产卵、排精时无法及时把雄贝挑出,很难控制精液数量,因此,易造成精子过多,影响受精卵的发育,造成孵化率降低以及幼虫畸形率增加。及时分池孵化,可大大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通过及时充气和分池孵化,即1池分为2~3池,然后加水、充气并捞出泡沫和脏东西,分池即可降低孵化密度至30~40个/毫升,又可降低过多精子对水质的影响,可大大提高孵化率和幼虫质量。

五、严格控制幼虫期间的培育密度,保证幼虫发育的同步性

由于硬壳蛤幼虫在22~25℃的温度下生长速度较快,培育时间短,一般10天左右就下沉附着变态,因此,根据硬壳蛤幼虫特点,幼虫培育期间首先通过合理控制培育密度,保证幼虫发育同步,一般其培育密度为5~6个/毫升比较适宜,密度过大,幼虫发育大小不均,影响变态同步性,过小会影响出苗量。

六、加大幼虫期间单细胞藻类的投喂量,确保营养积累

为了提高眼点幼虫附着变态率,保证幼虫发育期间的营养物质积累,必须加大单细胞藻类的投喂量,幼虫培育日投喂量控制在前期1万~4万个/毫升、后期5万~8万个/毫升,实行金藻与角毛藻、扁藻、小球藻等多种单胞藻混合投喂效果好。要投喂新鲜、无污染、无老化的单细胞藻类,通过镜检观察幼虫胃肠饱满情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

通过实施水质监控保证育苗水质,做到科学投饵和换水,保证硬壳蛤幼虫快速生长发育,提高幼虫的成活率和附着变态率。

七、掌握适宜的采苗时机并及时移池

采苗时机和采苗方法是提高附着变态率的关键,当幼虫培育到壳顶后期,幼虫出现眼点,初生足形成并频繁活动,幼虫壳长在200~220微米,需要立即移池采苗。移池采苗就是将出现眼点即将附着的眼点幼虫通过移池,把其移到干净、新鲜海水的池里,让其附着变态,保证池底及稚贝干净,有利于提高变态率和成活率。此外,要清除原池底的粪便、残饵及死亡个体和原生动物等。

八、采用无底质采苗法,合理控制采苗密度

根据实践经验,硬壳蛤采苗方法主要为无底质采苗,即池中和池底部不放任何附着基,好处是水质好、眼点幼虫变态率高,另外也便于管理、便于稚贝的收集等。根据生产需求,硬壳蛤初期稚贝合理附苗密度为200万个/米2左右,经过7~10天培育,初期稚贝长到400微米以上、水管形成,即可将池中稚贝收起,放到室外土池中进行中间培育;也可以经过20~30天培养至1毫米左右出池,而此时布苗密度应控制在50万~60万个/米2。

九、细化稚贝培育期间管理,提高稚贝成活率

换水:每天两次,每次换1/2水体;每4~5天移池1次,每次移池时,清洗稚贝上所附着残饵、粪便及污物,然后将清洗的稚贝均匀撒到育苗池底。要经常吸底观察稚贝情况,发现稚贝体表较脏时,及时移池洗苗。

投饵:投喂人工培养的扁藻、金藻、角毛藻和小球藻等,每天投喂4~6次,日投喂量扁藻为1万~2万个/毫升,金藻或角毛藻为8万~12万个/毫升,并根据池内水色或稚贝肠胃饱满度适当调整。

十、选择适宜的土池进行稚贝的中间培育

选择适宜于硬壳蛤稚贝生长、底质为细的泥沙底、进排水方便、水质好、饵料丰富的3~5亩或5~10亩的土池作为中间培育池,使用前15~20天先平整池底,经过消毒处理后进水,肥水繁殖饵料生物。规格400~500微米的稚贝按8万~10万个/米2的密度布苗,而规格0.8~1毫米的稚贝则按3万~4万个/米2的密度布苗。随着稚贝的生长要及时疏苗,放苗后每天要进排水10%左右,保证池塘水质及饵料生物。稚贝规格达到1厘米即可出售或留作苗种继续养殖。

猜你喜欢

硬壳孵化率变态
苏豪×钟晔(抗)正交秋用种孵化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棘胸蛙养殖技术(四)——变态期饲养管理
“美丽”的壳
浅述影响蛋种鸡种蛋孵化率的若干因素
大纹白蝶如何变态
车辆荷载下生石灰改良过湿土硬壳层作用效应研究
骂错人
小乌龟的理想
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