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事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湖北省宣恩县各级党组织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见行见效
2021-12-25刘友春
文/刘友春
“裂缝道路改造加固,方便了群众出行。”
“新增供电变压器,烤烟安全更放心。”
2021年9月6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后坝村民黄德军说起村里变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黄德军满意的笑容来自于宣恩各级党组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成效,更来自于广大共产党员学史力行践初心的使命和担当。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学史力行,实干为民。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宣恩县坚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从群众的“急难愁盼”出发,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实效。
党员服务队开展辣椒种植技术培训现场
立足“破难点”服务“小民生”
“以前新生报名要排队开证明,现在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线申报,审批流程规范、透明、高效,录取情况一目了然。”宣恩县兴隆街社区居民王欣感慨地说,城区公立小学新生“入学一件事”改革让学生家长切实感受到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政策利好。
党史学习教育从学习入手、从教育发力,最终要体现到实践中、落实到行动上。宣恩县各级党组织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党员开展“开门一件事”、点亮“微心愿”等活动,从入学、就医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从行业民生问题入手办好服务群众暖心事,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家住晓关侗族乡的杨胜患尿毒症,每周要进行三次血液透析,需要在医院和医保局来回跑,才能办理门诊重症报销事宜。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宣恩县启动就医“一件事”,县医保局等8个部门联合推进“最多跑一次”门诊特殊慢性病、门诊重症等申报工作,打造“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站服务”联办模式。“不用来回跑,这是就医最舒心的事。”杨胜由衷地感叹。
从子女入学到群众就医,从车位规划到厕位设计,“小小民生事”一头连着高质量发展、一头连着高品质生活。宣恩县全面加强城市民生领域的相关配套建设,推进蔡宝山环城绿道等生态环境综合提升PPP项目,加快管网入地、雨污分流、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的建设进度,投资500余万元新建、改造旅游厕所21座,大力推行潮汐停车、智慧停车制度,新增332个地下停车场,完成500个潮汐停车位建设,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加码”。
在此基础上,宣恩县组织农村、“两新”等领域党组织,分批分类开展公益“暑期托管”服务,整合资金100余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青年志愿者、骨干教师为52个中心村和定点企业职工群众子女提供留守托管、学业辅导等服务,统筹安排阅读、体艺、娱乐、拓展训练等综合实践活动,服务留守学生3000余人。
《实践论》中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完成,特别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民生领域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既要把已经掌握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实践,又要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立足“破难点”服务“小民生”聚焦“百姓事”敢为“天下先”,用勤劳、智慧和勇气做好民生事业。
志愿服务
红色驿站
突出“纾痛点”助推“大振兴”
“真没想到,反映的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东乡村5组村民吴可剑高兴地说。
长潭河侗族乡东乡村5组因水源地污染,影响了村民正常用水。东乡村党支部书记覃章兵核实情况后,第一时间协调连接集镇集中供水系统,组织村民开展集中供水挖沟、埋管等作业,协调争取了引水管道资金,全面解决了5组村民生活饮水问题。
“行政村布局优化调整后,我成为东乡的‘大家长’,东乡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覃章兵介绍说,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乡村振兴我出力”主题活动中,东乡村党支部主动认领并解决群众难题70余件,受益群众超过500人。
宣恩县坚持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结合,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一线实践、融入基础设施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发展,突出抓好“一村一品+”特色富民产业发展,全面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红色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椿木营乡白果坪村党支部把产业振兴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任务,规模化发展烤烟、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加快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全村特色主导产业年产值突破13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破万元。“随着高山绿色品牌越叫越响,村民的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了许多。”白果坪村党支部书记易军山说。
宣恩县持续完善定点帮扶、区域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机制,选派20余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武汉市江汉区、青山区跟班学习乡村振兴发展经验,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带动发展特色项目22个,带头创办农民合作社200余个,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3547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发展动力。
学党史办实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发展活力。宣恩县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结合,既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更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实践样本,是服务民生最生动最鲜活的实际运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聚力“补断点”激活“微治理”
“物业进驻小区后环境变化很大,路面脏、停车难等问题都迎刃而解。”宣恩县珠山镇白鹤井社区睿山华庭小区业主杨静高兴地说。
2021年以来,珠山镇白鹤井社区党委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抓手,发挥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工作效能,持续改善社区群众生活环境,增强居民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在宣恩县城贡水河边特色建筑的钟楼上,工农街社区党委是按照“8+旅游服务”模式建立了县域特色的“红色驿站”,设置支部活动室、便民舞蹈房、休闲娱乐间,党员志愿者为居民游客全天候提供志愿服务,用有温度的服务实现“近者悦、远者来”的目的。
社区“微治理”关乎“大民生”,宣恩县创新社区治理新路径,把握“小切口、影响大、能办到、群众普遍受益直接受益”的原则,统筹资源建设“红色驿站”8个,引导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0余场次,推进73个机关单位党组织和3630余名党员下沉社区开展社区治理工作,认领服务岗位3800多个,为社区解难题300余个,认领并完成群众“微心愿”近1000个。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宣恩县把办实事解难题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围绕平安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党建引领“村警工程”,从村“两委”党员定补干部中选聘“村警”126人,实现驻村辅警党员“两委”定补干部全覆盖,形成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治理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围绕易迁后扶工作,持续深化“1+6+N”配套服务,健全安置社区党组织体系,落实党群服务中心、就业创业空间、文体活动场所等6个配套建设标准,同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保学助学网”“医疗保障网”“就业服务网”“社会组织网”等升级服务设施,改扩建小学20所,建设扶贫“微工厂”136个,帮助5000名搬迁群众上岗就业。
推进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推进“村警”工程,推进一村一辅警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两委”班子,持续深化“1+6+N”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配套服务,既是拓展和创新“枫桥经验”的重要途径,更是建构安全共同体、完善群众参与安全治理的机制的有效载体,能够更好地增强群众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得来更强大。眼下宣恩610个基层党组织1.32万名共产党员,生动演绎着一场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精彩故事,推动解决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事。他们用为民办实事的成果检验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用居民群众的笑脸诠释着学史力行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