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格的软件协同开发环境的研究与设计
2021-12-24刘云鹏
刘云鹏
摘要:计算机支持协同开发工作又被称为软件协同开发环境,该系统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长,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与生产中,而计算机系统应用不断广泛,系统软件开发成为了群体协同工作模式,此种环境和现状对于软件开发通用性和分布性要求逐渐迫切。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软件协同开发概论,并且结合软件协同开发环境设计,进而总结出软件协同开发环境应用策略。
关键词:软件协同开发环境;核心技术;系统结构;核心因素
一、软件协同开发概论
(一)优势
软件协同开发环境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主要优势则是完成系统内部的强大、开放以及可移动等相关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构建出电子商务管理平台,为此需要将系统软件、信息数据结合以及实际应用等三个重要因素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成为现代化互联网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1]。
在网格平台基础上,系统软件想要实现协同开发环境,就需要利用开放、灵活的操作标准,进一步完成系统软件业务操作流程的引导、发现以及应用等相关方面的交流,所以,该开发平台需要面对终端业务操作流程和实际应用。
除此之外,以上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技术开发人员为软件应用编写重点用户操作阶段,保证其技术在构建分散式应用环境时可以在互联网的任何模式和位置,进而利用账户注册和密码绑定,完成全球范围内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基于网格的软件协同开发环境在实际操作环节上,还需要集合现代化系统组件、中央技术,并且以此作为系统开放基础标准,全面推进互联网应用程序之间的阻碍。
(二)系统结构
软件协同开发环境与互联网内部分层结构十分详细,其结构体系从本质上说则是相对开放且标准的分层化结构,所以在阶层设立时,下层始终为上层的基础条件以及核心因素,而上层则需要下层的技术支持。加上该结构体系在实际操作环节上可以有效减少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并且可以进一步增加软件开发环境的灵活与拓展性,最终更高的满足互联网对于软件和系统运转的基础需求。
对于网格化的软件开发来说,各个环节则是相互独立化与模块化,为此实際构建和应用时需要利用系统描述、软件发布以及数据调整等方面。除此之外,系统典型的建设与应用流程主要指的是系统服务过程中,能够为技术人员开发出相对完善的网格化系统,并且通过被访问的认知和触碰,进而将系统所描述的服务传输至系统,随后技术人员通过用户实际需求检索本地或者服务器信息之后,通过技术绑定使用该项服务。
二、软件协同开发环境设计
(一)环境规划
软件开发过程中,在网格基础平台上想要完成整个协同开发,首先需要构建出具有共享性能的协同开发环境,从本质上来说,具有共享性能的协同开发环境主要以群组协同开发作为基础条件以及核心因素。为此从软件实际应用作为出发点,软件的协同开发环境的共享性,则是在协同运转基础条件上所执行的共享开发环境。其一,该环境能够为终端用户提供软件开发基础条件和设备的同时,同样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其他类型的应用环境连接端口。其二,该模式还是通过接口方式向外提供服务,可以很好的做到与其它应用软件的集成[2]。
(二)系统结构框架
在系统结构建设过程中,其分散式软件协同开发模式主要指的是,在相对灵活且分散的基础环境下,将软件开发项目实施团队管理、系统配置管理、软件质量管理以及数据资料管理等,其中软件性能刚测试以及环境报告反馈则成为了共享管理基础环境和平台,进而保证软件系统运行环节上能够有效克服各自运行、独立的问题和现状,从根本上完成系统软件之间的协同开发基础工作。
同时软件进行开发和应用环节上,系统软件管理技术人员利用自身权限登录后,不仅可以设置系统运行基础参数,比如:系统目录、初始化项目以及系统运行模式等,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参与系统软件的维护和修整,继而完成技术人员随时了解软件变化趋势[3]。除此之外,对于软件来说,协同开发系统在运行时,还可以为其提供了稳定的数据测试环境,以供用户以及参数测试人员开展合理化调整。为了实现开发人员,管理人员,测试人员和使用者能够很好有效的实时沟通,平台还提供一个实时通讯系统平台,用户可以进行语音、视频以及白板交流,方便软件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参数设置
计算机系统想要能够顺利运转,设备自身需要就有标准运行模式和基础权限访问设置,比如:计算机协同开发系统、运转基础组件、工作基础数据、工作模式、系统结构以及用户权限等相关模式,为了有效确保以上参数设置以及以信息运转准确性,技术人员基于网格的软件协同开发环境建设和研究过程中,需要真毒系统软件进行基础的参数设定,确保系统可以顺利运转,由于不同类型的协同开发模式和用户所拥有的操作权限各不相同,为此系统需要针对不同阶层权限用户设定相应的操作和管理模式。从系统操作安全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考虑,系统无论是针对电子信息资源管理以及项目工作运转,都需要针对保密数据开展技术处理,由于保密共享数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仅允许某种用户才能进行日常房问题和管理,因此系统需要针对不同用户模式设置相应的访问与操作权利,针对此种用户操作现状,在网格基础条件上进行协同开发时,必须提供访问控制服务,并将访问控制部分抽取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构件来设计和实现。
三、软件协同开发环境应用策略
(一)通信系统环境设置
软件系统开发环境建设时,其通信系统环境设置是保证其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为此实时通信系统在实际运行时,需要充分思考其实时性和操作性,为此技术人员需要使用外部框架结构体系开展方案设计。而系统实际开发时,所使用的软件则是语言软件,并且在考虑系统协同开发所包含的用户需要在不同系统和平台,为此在软件语言选择需要需要保证且跨平台功能,进一步满足多元化的应用需求。
(二)通信系统设计流程
在系统软件建設时,其实时通信系统作为网格协同软件开发系统子系统,其方案设计需要使用针对社会服务结构体系,为此用户实际使用协同信息通信服务时,首先需要利用协同服务注册中心平台,详细寻找出供应商能够提供的实时信息通信具体位置,并且保证与基础系统运行服务企业进行绑定操作[4]。
等待信息搜索完毕之后,需要将实时通信系统与终端客户端相互连接,其中两者连接模式和流程以及信息传输协议需要相互流通,等待实时通信系统经过终端用户完全认证之后,系统需要利用用户信息以及分组信息,保证系统在启动之后信息可以有效传输至发送端口上,并且保证信息接收线路能够有效接收用户以及系统所传来的信息和数据。
系统接收线路启动之后,至不断向循环系统接收端口传输信息模式,并且通过信息流通流程之后,技术人员可以构建出终端用户以及服务商之间的连接模式,并且利用发送信息数据系统等方式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但是该系统在实际运转过程中,由于信息交流模式相对简单,为此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在互联网平台基础建设过程中,如果用户同时连接至服务平台上,则使用系统协议文件时,至产生服务器负载过重而崩溃。因此,我们在实现过程中,用户一旦建立连接后,用户之间的信息转发改为采用数据包。
(三)通信系统测试
在系统建设环节上,为了更好的实现数据信息模拟实验以及信息通信系统的可行性,技术人员在软件协同开发环境基础建设上,需要构建出相对完整且稳定的实验环境,同时需要利用各种信息测试技术和专业设备,针对协同开发平台连接端口开展全面信息测试,同时构建出多个、独立的服务用户连接开发环境,进而为实施信息交流系统中可能产生的信息交流模式,进一步实现交流系统的基础建设水平和质量层次。
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软件工程基础建设过程中,协同开发需要在承担不同子任务的小组成员间进行协调,而协调又需要靠成员彼此间的通信来传递和交换信息。因此,协同是建立在协调和通信的基础之上的。协同是协调的一种方式,是最高级别的协作。
参考文献
[1]李晓刚, 冯树海, 吴敏,等. 基于服务网格的三级协同电力交易系统设计与实现[J]. 软件, 2020(7):37-41.
[2]冯勇, 王锋, 邓辉,等. 基于OpenCL的射电干涉阵成像网格化算法实现[J]. 天文研究与技术, 2019, 16(01):12-19.
[3]黄向东. 基于C#和AutoCAD平面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程序开发[J]. 信息与电脑, 2019, 000(013):74-76.
[4]原源, 庞成, 汤井田, et al. 基于非结构双网格的2D RMT双参数同步反演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 062(006):2150-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