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涛: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2021-12-24朱强
朱强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这是李本涛最喜欢的教育格言。
荣成市第三十七中学的这位老师长着一张四四方方的国字脸,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眉眼间总漾着淡淡的笑意,说起话来,略带胶东口音的普通话里伴着一抹微微上扬的尾音。
从1988年到2021年,李本涛始终坚持着“用爱心去呵护孩子,用善行去教育孩子”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用整整33年的时光丈量着乡村教育的厚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萧萧两鬓生华。
“如今年纪虽然大了,但看到一届又一届的孩子在呵护下茁壮成长,心里就会涌上一股自豪感。”李本涛欣慰的语气中充满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将言传化为身教
1968年,李本涛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市东山街道土山村一户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勤劳善良的农村人。那时,每当有乞丐敲门乞讨,哪怕家中生活再困难,母亲都会将为数不多的食物施舍一些出去。奶奶重病卧床,行动不便,母亲始终无微不至地侍候在病床前,为她端汤送饭,清洁更衣。这些点点滴滴的无声教诲,如春风化雨,触动了李本涛的心灵,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8年,从文登师范学校毕业后,20岁的李本涛进入荣成市第九中学教书,之后,曾先后辗转多个学校,任教过物理、数学等科目,最后,他选择了成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
“孩子们如果要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德育教育至关重要。”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早在多年前,李本涛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深刻的“德育课”。
2012年2月的一天,李本涛和十多名教师进行家访活动,经过十里夏家村时,看见远处一栋民房冒出了一股黑烟。
这么浓的烟,发生什么事了?李本涛心生疑惑,当他发现烟中夹杂着那一缕赤色的火苗时,心里猛地一跳,急忙迈开步伐朝着那栋屋子快速跑去。跑近一看,四下浓烟滚滚,火舌乱窜,一个年近八旬、腿脚不便的老人正倒在屋子的玄关处,微弱地呼喊着,声音淹没在火焰燃烧的“毕剥”声中,几乎被浓烈的烟味呛得快要昏迷。
李本涛连同几个老师将他搀出了屋子,一番简单的施救后,老人清醒过来,虚弱地说道:“快……快……屋里还有煤气罐……”
听到这句话的最初几秒,李本涛大脑中一片空白,随后,他动作僵硬地站起身来,看着逐渐蔓延的火势和周围一众忙着救火的老师们,突然间把心一横,用外套蒙住头,憋住一口气,在众人的惊呼中一下冲进了着火的屋子。
那真是他一生中最漫长最煎熬的时刻,他眯着眼,一手捂住口鼻,一手拨开黑烟,在屋里跌跌撞撞地四处摸索,终于在北边的角落摸到了发烫的煤气罐,将它快速提了出来。
“如今想起来,真是后怕不已,我当时不知煤气罐在哪个位置,也不知它是否快要爆炸,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就是赶紧把它抢出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李本涛心有余悸地说道。
2014年,李本涛被评选为“山东好人”十大年度人物,在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问他,为何能够不畏生死,蹈火救危,他说:“我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他人遭受危难的时候,我不能够施以援手,那我还怎么去教育我的孩子们呢?”
把课上进孩子们的心里
火场救人的动人事迹,为李本涛的德育课染上了一抹鲜亮的色彩。同时,受家庭教育影响,他的课往往贴近生活,寓教于乐,不拘泥于固定形式,这种有趣的上课方式也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李本涛常常抛开书本上的教材,自己“编写”一些例子,譬如“你今天放学,走在路上,一辆运水果的卡车经过,车上的一大筐苹果滚落在地,蹦得到处都是,你怎么去做?”“疫情的时候,家中长辈出门不爱戴口罩,应该怎么去劝他们?”
孩子们的课堂表现比较好,他就奖励孩子们看一集讲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动画片,这种“投其所好”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堂效果出奇理想。
不仅如此,李本涛还会在课堂上联系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学用结合。
学生小浩的妈妈身体有残疾,每次来学校接他,小浩都觉得丢脸,甚至还经常对妈妈恶语相向。这一切都被李本涛看在眼里,于是他专门设计了一堂课,讲一个温馨的小故事《妈妈爱吃鱼头》:“这个妈妈每次都把鱼肉让给孩子吃,却骗孩子说自己只爱吃鱼头,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
孩子们听完李本涛深情的讲述,都纷纷举起手,表达自己的感想,小浩也深受感动,他站起来说:“我的妈妈虽然身有残疾,可她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只为了让我过得更好,我却总嫌弃她,冲着她大喊大叫……”说着,小浩的眼眶红了:“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对妈妈发脾气了,我要好好学习,用优异成绩报答妈妈,请大家监督我吧。”小浩的回答收获了大家的掌声,此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成绩突飞猛进,性格也阳光开朗了许多。
李本涛的课堂,是由一个个温馨的小故事和一个个有趣的小游戏推动进行的,他说:“《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灵活的课程,只有结合学科特点,将德育教育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把课上进孩子们的心里。”
每一个善行都是一束阳光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李本涛除了在课堂上培養孩子们的德育意识,在危难时挺身为孩子们做出榜样,更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中,奉献出自己的爱和善心,影响着周围的人。
2012年,李本涛成立了“善小爱心社”,其目的在于帮助那些家境清贫、学习困难的孩子们。同时,“善小爱心社”还倡导每个孩子都要尽其所能去帮助他人,踊跃参与公益活动,将这份善意一直传递下去。
学生小周的爸爸打工受伤,妈妈身患肾病,家中的两吨香油滞销,日子过得很艰难。李本涛得知,便通过“善小爱心社”发出了“购买爱心香油”的倡议,很快就得到了学生家长们的积极响应,两吨香油销售一空,及时挽救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2015年元旦过后,李本涛正在校园内巡查,刚经过教学楼,看到一个孩子神色惊慌地跑出来,朝他呼喊道:“李老师,不好了!小先同学昏倒了!”
“快带我去看看!”李本涛马上跟着孩子赶到他的教室,正看到一年级二班的小先倒在教室的地上,嘴唇发白,四肢微微抽搐。李本涛对他做了简单施救,发现未起到任何效果。
“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孩子情况恐怕非常严重,必须尽快送医!”
李本涛立刻两手托起孩子,奋力朝学校的停车场跑去,最后他和学校的一个主任合力,将孩子送到了镇上的卫生院,整个过程只花了短短6分钟。
“那真是救命的6分钟,医生告诉我,如果再晚点送来,就将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李本涛唏嘘道。
事后,诊断结果出来,小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随时可能复发,只能进行保守治疗。可孩子家中经济非常困难,于是李本涛又发动“善小爱心社”进行爱心捐款,共为孩子筹措了近30万元医疗费,使他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善良的心就像太阳,每一个善行都是一束阳光,温暖人心,也让他人染上阳光的色彩。目前“善小爱心社”已经累计筹集爱心款超过50万元,李本涛也将火场救人所获得的表彰奖金全部投入“爱心社”,个人捐款超过2万元。这笔善款,如寒冬里的一团火苗,点亮了400余个贫困家庭孩子的心房。
如今,李本涛虽然已经53岁,但他依旧怀着一颗赤诚的教育之心,不仅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上进孩子们的心里,更践行到课外点滴的生活中,践行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正如幼时母亲那无声的教诲,丝丝点点,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