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教育 照耀红城
2021-12-24颜源王俊文
颜源 王俊文
乌兰浩特,意为“红色的城市”,是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诞生的地方,常被称为“红城”。这里的教育自成生态,“向上、向善、阳光、正气”,这里“阳光”明媚,总是一视同仁地照耀着乌兰浩特教育场域中的每一个主体。乌兰浩特教育的“小生态”影响着这座城的“大生态”,阳光教育照耀红城。
尊重规律,遵守规范,办阳光的教育
教育联系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要让教育沐浴在公平的阳光里。乌兰浩特市教育局党组明确认识到, “我们并不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思想,而是缺少将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思想落地的能力。”因此,“实”字成了乌兰浩特市教育的关键字,也铸就了乌兰浩特教育人务实、坚韧和能够“在平实处用功,在常识处发力”的良好特质。
教育要公平,必须把权力关在笼子里,“阳光分班”制度应运而生;教育要公平,必须均衡教育质量,推进联盟办学、全面实施对外开放。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不懈追求,让这座经济欠发达的小城市,致力于办好阳光的“大”教育。在对学校的走访调研中,市教育局党组的领导们发现,学生向名校好班聚集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班级的人数已经超过承载标准,学生们座位拥挤,活动空间被压缩,这种状况不但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伤害了教育公平。
2013年,随着取消大班额和“阳光分班”举措的实施,乌兰浩特市教育迎来了质量提速的拐点。乌兰浩特市在全盟率先实施“阳光分班”,要求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严格执行“阳光分班”流程,以市教育局“阳光分班”系统根据性别、民族、成绩等信息随机均衡分配班级和在市人大、政协、纪检、公证处等相关部门监督下的班主任随机抽取班级两项核心举措,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分班全流程均由家长直接参与,所有环节拍照存档,坚决杜绝择班、择师现象。目前,“阳光分班”已经成为乌兰浩特市维护教育公平的常态化工作。
为破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难题,2012年,乌兰浩特市教育局积极谋划推动办学体制改革,正式实施联盟办学与集团化办学,以市区名校为龙头,整合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经不断整合优化,至今已组建8个片区联合办学体(即联盟校),片区联合办学体之间实行“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捆绑考核”六大行动。校长、教师的联盟内柔性流动交流极大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配,赢得了家长的好评,也使得薄弱农村学校的学生们成了最大受益者。乌兰浩特市胜利第一小学(以下简称“胜利一小”)校长王秀艳介绍,“胜利一小和地处卫东镇农村的卫东中心小学结伴发展卓有成效,我们让两个学校的孩子结成对子,通过‘交换’家庭一周,开展‘家与家’的沟通,让学生们更加了解不同的生活,也让双方家庭成了好朋友。”
对外开放办学是烏兰浩特市教育主动出击,引进高端教育资源,汲取先进办学思想的重要举措,为全市教育质量的提升再添薪火。2013年,乌兰浩特教育局提出了“融入高端、搭建平台、深入体验”的工作要求, 鼓励引导校长、教师走出去开眼界、见世面、学理念、长经验。如今,乌兰浩特教育人的足迹已经遍及全国20余个教育发达城市,为城市的教育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宝贵经验和智力财富。
其中,已是全国知名校长的乌兰浩特市第十二中学校长王建华坦言,“乌兰浩特市的开放政策给我搭建了平台,让我有机会走出去开阔视野,结识教育专家,也让我能够时时了解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动态。”在他的带领下,乌兰浩特第十二中学实现了快速发展,迅速从生源流失严重的城乡接合部薄弱校逆袭成为区域名校。其间,学校借助北京人大附中平台,成功加入“1+1 慕课教育救助”暨双师教学项目。十二中的学生通过网络与人大附中学生同步上数学课,并与人大附中师生进行互动学习。除此之外, 学校还先后与北京 24 中、天津大港五中、山东济阳竞业园学校、上海沪新中学、沈阳市 134 中学建立了合作学校关系。开放办学,帮助个人和学校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遵循规律办教育,遵守规范干教育”就能营造出“向上、向善、阳光、正气”的教育生态。教育是件慢功夫,但“坚持”已经成为乌兰浩特教育人的信条,正如乌兰浩特市八中教育集团总校长王波所言,“做教育就要有牵着蜗牛去散步的耐心”。
以人为本,带阳光的队伍
“阳光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阳光的学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办好让教师满意的教育。”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打造一支阳光的教师团队,乌兰浩特一直在努力。
教师满意首先源于职业获得感,这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足,也包括精神上的满足。乌兰浩特市严格落实薪酬制度改革工作各项要求,仅班主任津贴一项,乌兰浩特市财政就增加预算540万元。2013年,面对农村学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上下班耗时长、开销大难题,市教育局多番研究统筹,多次前往当地企业寻求赞助,开通了农村教师校车免费通勤服务,在兴安盟,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开创了校车服务教师的先河。随着交通的改善和相关政策的调整,校车服务已在2021年取消,但是“一辆校车”7年多的坚持,温暖了无数农村学校教师的心。
如何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乌兰浩特教育人视读书为最好的办法。不想读怎么办?不知道读什么怎么办?坚持不住怎么办?那就由教育局、校长带着读、领着读,“坚持则有万水千山”,这些教育人深信,一件小事坚持做就会养成习惯,就会产生巨大的改变。
自2015年开始,乌兰浩特市每月都会开展校长“同读一本书”活动,这一活动现已成为乌兰浩特市教育的特色。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上午“雷打不动”的校长读书论坛精彩纷呈,校长们或交流、或演讲、或辩论,为的是将理论内化于心,为的是能够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入剖析,让校长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中向研究型、学术型、专家型校长转变。今年,乌兰浩特积极推动教师读书走向“全科阅读”,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倡导在每一个学科中都挖掘阅读的意义,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同时,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2017年起,每年暑期开学行政会议上, “一本书、一个人、一件事”的主题讲话都会准时传达到全体校长和教师,以此来激励教职员工奋发向上,也激励教育局的全体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奋学习。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阳光的校长,才有阳光的教师。乌兰浩特市合展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如何带好年轻的教师队伍成为摆在57岁老校长王东旭面前的课题。王东旭校长说,“还是要从‘尊重’出发,采用‘发现式’的管理办法,发现每一个年轻人的闪光点,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教师们的自由和個性。”
在校长的管理任聘上,乌兰浩特采用竞争选拔方式,每一位校长的产生都要经历民主推荐、理论考试、演讲答辩、组织考核和延伸考核,竞聘结果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结合广大教师投票结果、外聘专家的打分和笔试成绩来综合考虑。2017年以来,乌兰浩特的校长调整不唯年限,而是把实际工作需要作为标准即把校长的工作状态、学校的发展态势、教师的精神风貌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判断标准。“勤换思想慢换人”让校长们在工作中更有动力。
另外,乌兰浩特还实行了领导干部的业余巡视制度,着力培养“服务型干部”,要求教育系统内的领导干部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各学校巡视,在汇总后进行总结交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从教师到校长,再到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提升教育能力,用阳光的心态照亮自己的职业人生。
尊重为先,育阳光的孩子
“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在方向上要始终坚持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教育学心理学上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即有一个良好的生理环境,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枚鸡蛋的故事”一直为乌兰浩特市教育界所称道。2010年,乌兰浩特市教育局经过调研发现,农村小学有些孩子的早餐比较简单,营养不足,得出“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结论。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在教育局的积极努力下,乌兰浩特市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早餐里多了一枚鸡蛋,这让孩子们每日的营养有了基本的保障。关注营养,是健康成长的起点。一直以来,高质量保障学生餐饮成为乌兰浩特市的坚持,学校每周的菜谱都要在教育局统一备案。
以人为本要从“尊重”做起,“尊重”文化在乌兰浩特教育系统早已蔚然成风。对孩子的尊重应该像普照的阳光,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呵护。乌兰浩特市爱国第一小学校长李桂秋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学校里有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他不善交流且容易激动,时常向同学大发脾气甚至动起手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的班主任并没有生硬地批评他,而是仔细观察,并尝试交流,发现他的急躁易怒有一部分源于害怕和缺乏安全感,于是,班主任便耐心地对他说:“如果你再想发脾气,或者感到害怕,就先来抱抱我。”过了几天,这个孩子突然从门外跑过来抱住了他的班主任,后来,班主任在交流文章中写道:“我能感觉到他的心怦怦直跳”。
体罚和科学惩戒的边界是困扰很多教师的难题,乌兰浩特教育局认为,区别两者的标准就看是否尊重孩子。尊重前提下的惩罚,才是科学惩戒。而尊重的核心则是在惩戒的内容和时间上都提供选择。“如果学生犯错了,可以根据他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惩罚,比如跑步、背诗等等。而如果有的学生身体很不舒服,你一定要让他去跑步这就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惩戒也需要尊重。”
阳光的家庭氛围,正确的教育理念,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阳光的家庭关系是在家庭形成不指责、不抱怨的默契;是在家庭形成互相激励与帮助的成长氛围;是在家庭形成“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习惯。乌兰浩特积极营造“向上、向善、阳光、正气”的家庭氛围,2009年起,乌兰浩特每年开展免费的家长培训会,教育局先后聘请了刘翔平、孙云晓、赵刚、刘凤华等十多位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为乌兰浩特家长进行培训,受益家长已达数万人。此外,“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也已经成为乌兰浩特市教育的一道风景线。
营造生态非一时之功,但“坚持则有万水千山”。遵循规律办教育、遵守规范干教育,乌兰浩特教育,一直与阳光同行,阳光的教育也将一直照耀着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