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双减”的策略探究
2021-12-24莫建明
莫建明
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是“双减”的前提
确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尤为重要。学生“双减”以后,教师怎么办?教师要增负,在课前给自己“增负”。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学习方法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教法,组织好学法指导,以提高教学效率。其次要提高自身素质,对所教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规律等,要有精深的研究,有正确的、独到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加强教育科研,多钻研理论,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并不断总结提高。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充分激活学生学习内动力的前提下,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才能落实。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双减”的根本保证
加强师德教育。高尚的师德源自对教育事业的事业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责任心。学校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听讲座、学文件、写体会、树榜样、学先进等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其身正,不令言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师风直接决定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结合各级培训。加强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实施“一·三·五”工程即一年站稳教坛,三年熟悉全套教材,在教学上有成功的体验,五年有成功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成为教学骨干,促成新教师迅速成长。支持教师进修学习,举办“多媒体”培训班和教学教育理论讲座等。同时要求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种短期培训,使他们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且开展校本培训。
结合榜样教育号召老师向榜样学习、向榜样看齐。身边的榜样最有说服力,名师、教学骨干上示范课,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优秀的课堂教学实例,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导向作用,推广运用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轻负担、高质量”教学使学生终身受益。
结合常规管理。教学工作常规检查,既是过程管理,也是终端管理。我们结合区教研室的检查,平时就要求教师把每项工作做细致做扎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教学能力、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作业处理等。尤其提升信息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已是大势所趋,新时代“互联网+”的学习模式也普遍展开,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势在必行。
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辅相成。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和必经之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是收益最大的有效投入。学校组织教师投身教育科研,提高教学质量。
课题引领,学校以《“高质量轻负担”有效教学专项研究》国家级课题为依托,积极探索“双减”的有效途径。学校有三支教科研队伍,一是由校领导、特级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有立项课题的教师及部分科组长等组成的骨干队伍,二是由各立项课题组长分别带领的一批教师而形成的“小分队”式的科研队伍,三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队伍,即由校长负责,教导处、科组牵头,年级组长、班主任负责实施,教师参与、学生组成课题组的管理队伍,形成了“人人搞科研、事事在科研”的局面。
通过教研组,组织教师熟悉、钻研教材,做好集体备课,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教师与校外交流,举办多种培训班和教学教育理论讲座等。多请教育专家和一线知名教师到校开设讲座,分批次派遣教师们外出观摩学习。开展“拜师”活动,让有经验的老教师、有成就的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子,促使他们迅速成长。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是“双减”有力保证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可以使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如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教育等等。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培训、专家讲座等,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聚焦课堂“双减”提质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势必会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效果会更好,如:利用情境教学、愉快教学、网上教学等,在计算机、网络等辅助教学的帮助下,让学生从精神上获得学习的愉悦感,为“双减提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减负,要首抓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必须做到“胸中有标,腹中有本”,集体备课先钻研教材、课程标准,个人备课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法。学生跳出题海,教师跳入知识之海,在海里淘金。同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预判学生学习的障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具、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练习,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对知识层次的理解、对重难点的延伸,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效果好。如学校初三化学教师结合“分层次教学法”的特点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几个步骤:
课堂教学是落实“双减提质”的主要途径。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重视学习反馈,学校推行“540”上课模式,即一节课45分钟,前5分钟反馈检测,课后及时批改,40分钟用于教授新课、练习和辅导学生。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增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和效益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由重“教”转向重“学”;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学习方法的归纳和总结,更重视学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各学科学习的一般规律,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思想。同时,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善用教辅,精讲巧练、着重基础,把握关键、保证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学效率;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
根据学生学习力的差异,精心设计作业。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作业练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巩固和运用的重要环节。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目的明确,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克服机械重复,避免题海战术,减少低效和無效劳动。
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及原有知识储备和技能基础不同,决定了学生作业速度及准确性差异。因此,要求教师布置作业有差异性,切勿“一刀切”。要从作业总量上做到“科学合理”,也要从作业形式上做到“丰富多样”。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要多途径反馈,及时补救。
整合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良好学习兴奋度的前提和保证。如采用小组合作、翻转课堂等形式形成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交流的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知识交流、情感交流。学校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或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情境迁移、拓展创新。
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的整合,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重难点的正确感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减少运用知识过程中偏差和失误,更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增强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自信心和解答能力;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的整合,会形成集体学习的浓厚氛围,促进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