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能文新”语文观下的活动课堂研究

2021-12-24王蕊

教育家 2021年47期
关键词:立德语文课程育人

王蕊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对育人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方向,然而当前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使应试课堂仍占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语文课堂需要彰显教育理念,需要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需要关注育人方式转变与语文课堂活力。对此,笔者提出“公能文新”语文观,并基于此开展活动课堂研究。

“公能文新”概念内涵

“公能文新”之“公能”二字出于南开校训“允公允能”。张伯苓认为:唯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而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有现代化才能的学生,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而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以上表述是对“公能”二字最为恰切的注脚,也即“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

教育作为整个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其核心是关于人的培养,语文教育的使命亦当如此。语文教育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育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公能文新”语文观之“公能”强调其“载世”价值,即以公德能力服务社会,强调语文教育以育人为首要。

“公能文新”之“文”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人文精神,其价值在于语文教育为人所打的“精神的底子”。以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解决中国问题,研究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社会应用性问题,需要立足中国国情,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傳统文化教育。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挖掘总结成功的教育经验。

“公能文新”之“新”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礼记·大学》提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与时俱进。故“文新”在于语文教育尚“文”重“新”。语文教育需以“文”载道,以“新”探求,切实提高育人水平。

综上所言,“公能文新”语文观的内涵分开来解,在于“公”须得育学生之公德公心,“能”须得育学生之实践能力,“文”在于须得育学生之人文情怀,“新”须得育学生之创新精神。“公能文新”是联袂一体的意义整体。“公”“能”“文”“新” 四大要义相辅相成,都要求学生必须兼备求新为公的志向和品德、实践为公的才干和能力,以及着眼大公和提升大能的求新取向和人文素养。因此,“公”不只是公德公心,还强调公文并存、公而有能、公而求新;“能”不只是才能,还强调为公之能、怀文之能、求新之能;“新”不只是求新,还强调公德之新、才能之新、人文求新,涉及人格之新、教育之新。“公”与“文”必须靠“新”和“能”落到实处,以“公”育人、以“文”载道、以“新”探索、以“能”提升。

因此,“公能文新”语文观,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用,将“立德树人”摆在核心位置,强调公能育人,强调“有个性发展”,强调培养“核心素养”。通过活动课堂,探索如何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学科的“实践性”与“时代性”,探寻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公能文新”语文观下的活动课堂

“公能文新”语文观下的活动课堂,以“公能文新”语文观为理论基础,一方面关注立德树人,关注课堂生命,回归育人本质,结合语文教育实际,推进语文教育内涵发展,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另一方面,关注课堂改革,关注素养、品格与能力,统筹课堂内外,实践课堂革命。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指导学生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

聚焦核心素养,与时俱进,实践创新,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探求中国语文教育普遍存在的社会应用性问题,以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实践研究背景,学以致用,服务中国。结合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提升语文教育科研效能,真正在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发挥智力作用,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

“公能文新”语文观下的活动课堂将以薪火相传的文化课程作为基础,回归其语文课程教育功能的育人本位,在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下发挥语文的课程价值导向。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公能文新”语文观下的活动课堂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来设计具体的方案。活动课堂在实施操作中,其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中通过项目学习、任务活动,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方法,从而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教师通过活动设置,引导学生获得学习成果,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学习的价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情境性原则。“公能文新”语文观下的活动课堂注重课堂活动的情境性。以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体验情境。利用有效可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活动方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景中开展“学”与“做”有机结合的实践活动、开放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自主合作学习,主动建构知识。

立德树人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原则。“公能文新”语文观下的活动课堂,关注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与语文教育相结合,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品格与能力的培养。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活动教学的自觉追求,强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结合,从而实现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意义。在实施中,以“文新”问道,聚中华文脉,育创新思维,培养与时俱进、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英才,培养具备创造能力、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项目设计。“公能文新”语文观下的活动课堂,结合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同时引入项目学习概念。

“学习任务群”是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设计为一个任务群,它可以单独设置单元,也可以贯穿在其他任务群里实施,比之已经在课外阅读中提出的、作为阅读策略的整本书阅读,有着更为明确的目的,做法上也有所突破。它要求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提升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一般情况而言,活动课堂都是以学段为单位,以学年为周期。

以南开中学2020届高中实验班为例,我们以高一至高二两个学年为活动课堂学习周期。在为期两年的活动课堂学习周期中,结合学生的能力实际,设定活动任务与活动目标。两年的活动板块设计中,都安排了关于“整本书阅读”。其中前三个学期是结合天津市高中教育要求的经典名著《论语》《三国演义》进行训练,高二的第二个学期是进行以自读选修教材《中华文化经典研读》为核心的有体系的整本教材的活动课堂训练。

此外,根据学习周期对活动课堂进行整体的统筹安排。在时间安排上每学期10次,每次45分钟,课上完成。因一般意义上每学期20周,上半学期安排5次,下半学期安排5次,合计10次。在人员安排上将全班学生分为10组。每组5人左右。这种分组以自由组合为主。科代表将各组进行排序,按照顺序安排编组号码。这种排序以自愿为前提,进行时间上的前后排序。每个活动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担任活动组长。

“公能文新”语文观下的活动课堂是基于学段目标,从活动周期、活动内容、人员安排等方面进行有序规划的整体设计与实施的课堂。关于“人”的培养是活动课堂教学目标的核心命题:立德树人,关注梦想、关注兴趣与爱好,明确价值观,崇尚家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承担文化传承使命。在“公能文新”语文观下,活动课堂以实践展示如何将阅读演讲、诵读表达、论文习作、合作探究等结合在一起,通过活动课堂呈现,为学生搭建研读、交流、思考、表达的开放性学习平台。

猜你喜欢

立德语文课程育人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