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基于脑科学的学困干预
2021-12-24王楠
王楠
为了贯彻实施国家脑科学计划重大战略任务,推动“中国脑计划”实施进程,我国一批顶尖的科学家和学者长期潜心研究,努力搭建了多元融合的交流共享平台,积极推动脑科学研究的成果更早、更多地运用到教育,推动脑科学从实验室走向教室。
分论坛主持人、苏州教科院院长丁杰认为,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让学生更加科学地学习,更有效地提高育人质量,在当前“双减”的背景下尤为重要,而且解决这个问题尤其紧迫。“双减”政策下教育生态逐渐好转,学生的课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社会的焦虑、家长的焦虑也正在得到缓解,但是部分学困生的家长却陷入了两难境地,他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也没有辅导班,怎样为学困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学校也应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优势,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和学习需求,特别是帮助学困生,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
学困生是学校中学业成绩落在年级后20%的孩子,帮助全体就是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陕西师范大学赵微教授综合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特殊教育等几门科学学科,建立了小学学习支持中心。中心包括三级—双系统干预:三级预防是从集体教学开始,保证80%的孩子能够成功学习,所以要提高普通老师的教育质量;还有一部分孩子在集体教学中需求不被满足,就要推到第二级,即课后小组干预,解决后20%孩子的问题;后20%的孩子中约有5%的特殊孩子,专门设计的教学还不能帮助其改善,需要开展一对一的个例干预。双系统即认知能力—学业、行为—心理双系统干预。学校所有困难孩子,会根据问题轻重程度在不同的级别里得到干预。支持中心遵循理论依据—材料开发—实验验证—教育干预的路径。通过学习支持中心的干预,学生学习生态环境改善,近1000个成功案例,儿童的自信和正向情绪得到发展,95%的学生在干预一段时间后回归普通教育环境,学业成绩有明显进步,学习基础学力得到提高,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能力基础。学困生在学校中得到适合的帮助,学校也从经验办学走向了科学办学。
东南大学教授禹东川从脑科学的角度审视教育及教育评价,他认为,最低层次是脑信息加工,然后是注意警觉信息处理,信息接受、处理和存储,然后是执行功能。每一个环节的处理过程有问题,都会出现不同表征,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完成信息有效的获取,也就不可能产生信息的编辑码,更不能进行分析决策,因此需要监控每一个环节。教育评价的脑科学角度是多模态的、多层次的,建立大数据库,从基因、神经递质、脑功能、生理、心理到行为等多层次信息整合数据。智能评估模型包括医学设备数据:脑影像数据、生理参数、生化数据。可穿戴设备数据:加速度、陀螺仪、心电、脑电、肌电、皮肤电。非接触传感数据:情感语音、微表情、姿态。行为数据:量表/问卷/访谈。ADHD、学习障碍是影响学习的两类神经发育障碍。学习障碍亚型有阅读、书写、拼写、表达、计算、推理等。学习障碍在学龄前期即存在临床征象和线索,危害是持续时间长,常规的教育辅助下仍表现出与智力发展潜能不相匹配的学习困难。个性化功能训练由注意力、执行功能、社交技能、学习技能四个模块构成。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要训练它本身,还要迁移到它的真实场景。因此,要通过训练学习策略、训练归因策略、训练认知监控策略,还有行为矫正八步法干预。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张旭从汉字识记谈起,她认为,汉字识记是一种复杂的捆绑加工,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孩子的识字出现问题,很难简单地说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往往是同时起作用的。大脑在学习的过程中涉及三个网络,识别网络就是辨别并理解信息、观点和概念,即知道学什么或者知道教什么。策略网络与执行功能关联,规划、执行并管理行为和技能,即“如何学”。在识别网络和策略网络之外,还有情感网络,用于评价模式并赋予其情感意义,将心智和策略投入任务、学习中,即“为何学”。三个网络在学习过程中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研究表明,并不存在所谓的“普通学生”,学习对个体来说就像DNA一那样独一无二。个体和环境之间的交叉是动态且复杂的平衡作用。我们设想的教育是基于一些虚设的“一般”程度学生的需要,且我们期待这些“一般”学生以一种确定的“一般”方式来体验课程。然后,三组脑网络(一种相对基本的模型)重塑了我们对于学习者的认识。无论个体内部还是不同个体之间,变异性都是通则。即使极为简单的行为,也是这三个网络密切协同工作。进行个别干预时,识别网络从呈现方式、提供背景、减少干扰入手;策略网络从自我觉察、自我监控、自我教导、个人化意义识字入手;情感网络采用价值感、独特性、提供选择、个别化评价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 教育共同体总校长罗坤认为,需要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精准分类,通过长期学业追踪和家长、教师提名完成早期发现,以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学业评估,家长、教师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完成初步筛查,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从学业表现情况、情绪行为情况、生长发育情况、家庭环境情况、疑似问题及学习潜能几个方面辨别问题。在分层干预中从认知发展、基础学习能力提升、学科知识巩固、学习习惯培养、心理与行为辅导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干预。科学评估学生的问题,一是认知评估:小学生学习障碍的认知能力评估工具(7大能力、12项分测验)。二是学业评估,标准化学业评估量表(学生能力评估)、学业成绩、字词识别教育诊断测验。三是情绪行为评估,通过100R儿童问题行为筛查表(家长、教师调查问卷)、CBCL儿童行为量表、课堂观察记录。四是家长咨询,如电话咨询、当面交流、跟踪记录。8年实践时间里,500多次家长咨询、近千个测评数据、近万次的个别教育辅导记录,成功改善了1000余名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学习的基础学力得到提高,学业成绩明显进步,发展了积极、阳光自信等正向情绪。同时也改变了整个学校教育的生态环境,教师研讨教育的积极性及专业性明显提升,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双向发展。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将学生产生的学习问题归因于关系问题,他认为,关系问题是所有问题的源头。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完整的人格,人格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是人的品格,第二是人的资格,第三是人的个性,第四是人的角色。会处理各種关系的人才是人格完整的人,会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人格培养有三个关键词:主体、个性、需求。主体是学生。研究成果被学生认可,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是关键。研究教育也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好处,发展学生的人格,而不是获得了所谓的奖励。第二个是个性,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教育的设计是对每一个人设计的,这是需求。教育的设计是依据学生的需求,依据个体生命的需求来设计的,经历过的、有过的、想过的、需要的都是生命需求,是生命里固有的,不是强加进去的。生命绝对不只是科学,自然生命可以说是科学,社会生命跟精神生命不是科学,那么教育也不只是科学,教育是探寻生命真相,满足生命需求,这是教育者的信仰,因为生命是未知的,所以人的一辈子要走在探索生命的路上。喜欢学生、尊重学生,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的。
从视觉加工的视角,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梁菲菲发现,可以利用视觉拥挤效应,通过降低视觉拥挤改善阅读障碍,把“劣势”转为“优势”。发展性阅读障碍是阅读和拼写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困难、文字分辨困难、阅读费力、速度慢、不流畅,口齿不清、阅读理解困难,80%的学习障碍与此有关。视觉拥挤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位于外周视野的目标物体周围有其他物体呈现时,对这个目标物体的辨别会变得困难。研究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孩子在视觉加工方面的特点,并进行科学干预。在拼音文字阅读中,放大字母和字母之间的间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视觉拥挤程度。语音加工能力比较低的话,电子书阅读可能更有效,而语音加工能力比较高的话,纸质阅读更有效。对于阅读障碍的孩子来说,用屏幕小一点、一行字数呈现少一点的电子设备更有利于阅读。
脑科学的发展揭示了学习困难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原因,乃至大脑结构和功能的一些问题。这些研究成果让学校、老师、家长也开始不再简单地把学习困难归因为学生的态度、思想、品质有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学困生,逐步深入揭示学困生学习困难背后的一些真正原因。我们能够找到一些针对性举措,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走上正确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