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与课程教学
2021-12-24邢晓凤
邢晓凤
脑科学是教师工作的心理学基础。未来教育核心理念是基于脑、适于脑、促进脑,以脑为导向。分论坛围绕脑科学如何在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脑科学如何与教育融合的问题进行深度的研讨。论坛聚集了众多业内专家及一线教师和校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杨雄里主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解慧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加仙,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胡敏,青岛胶州市第三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姜宝腾作主题报告。在接下来的圆桌会议上,青岛大学脑科学与疾病研究院院长谢俊霞,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党支部副书记集团教学分管副校长靳蓉,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副校长闫瑾及其他一线教师共同参与讨论。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解慧明作《脑科学从实验室走向课堂的探索和实证》的主題报告,她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西安教科院“131”教科研工作体系和“1+2+N”工作格局,以及各试点校在脑科学与课堂教学融合道路上的一些实践和研究。她表示,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脑都不一样,我们要探索如何基于脑而进行因材施教、面向人人,学习过程中,如何进行教育教学变革,特别是在“双减”政策要求下,如何减负增效、减负提质。从这个角度来看,脑科学的实验成果如何转化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充分认识“脑科学”在未来教育教学应用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课堂改革力度,要聚焦课堂主阵地,抓评价,牵引课堂革命科学推动;抓课程,促进课堂革命深入发展;重思维,聚焦课堂革命。西安市教科院聚焦两大工程:一是西安的“名校+”,就是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组成“名校+”工程,成为一批新优质学校,推动优质资源总量扩大,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二是“西安好课堂”,真正好的教育是要在课堂上实现育人方式的变革。如果说西安“名校+”工程是办学模式的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创新,那么“西安好课堂”就是育人方式的创新,“西安好课堂”聚焦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提出陕西的“课堂革命”:第一课堂是从8:00—15:30,是基于国家课标的国家课程;第二课堂是16:00—18:30,是基于多样化的拓展性课堂。第三课堂是走出校门以外的课堂,比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科技场馆、博物馆等。基于脑的实践探索就在前两个课堂上,一个融合是脑科学的理念、方式方法的融合。二是要将脑科学的一些理念方法,包括训练课、全脑课,在第二课堂上跟兴趣项目、小组社团活动相结合来进行。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敏结合具体实例向大家阐述了教育者应该以情绪、关系、言行三方面作为支点来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负面情绪的主要来源是家庭冲突和校园压力,这为一线教师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提供了策略。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深圳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关注提高教育者(包括老师和家长)本身对情绪的识别和调节的能力;二是注重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三是注重通过教育者跟学生言行中的互动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时,首先面向教师来做工作,向教师普及情绪识别和调节的方法,其次是建立青少年常见问题的一些案例库,案例资料可以支持教研和教育者的自主学习,最后在这种持续培训调研下,一般问题老师可以自己去解决,特殊情况由心理专家与学校结对子,进行针对性分析。在案例库不断丰富的过程中,教师会有更强识别情绪的能力。面向家长培训,向家长持续开展情绪识别的辅导,让家长提升自己的情绪胜任力,家长自身情绪调节能力很好,自然会影响孩子。同时,在课堂中希望学生有机会去学习社会情感技能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实现自我支持,希望构建一个不管是遇到老师,还是遇到家长,都能很好地支持学生的发展。即使没有遇到,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支持自己。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周加仙介绍了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课程教学设计。她指出,教育神经科学是将神经科学、心理学与教育学整合起来,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横跨文理的新兴交叉学科。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转化应用中存在着“卡脖子”的问题,缺乏综合运用心理学、神经科学、教育学的知识来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将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教育中来。教育神经科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所有学科、所有学段,就是语数外、音体美、物理、数学、化学都可以从教育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山东省胶州市第三中学教师姜宝腾以案例分享了脑科学导向的教育教学,在学校是否可能实现,以及如何实现可能的途径。他表示,好的教育教学一定是基于儿童脑发展规律的,是适宜脑运作机制的。因为适宜,所以教育教学活动才能被学生主动接纳、主动参与。现有研究已经证明,人脑终身具有可塑性,只要给予适宜脑的教育影响,脑就会不断成长和优化。好的教育教学,一定是适宜脑、激发脑、促进脑的教学,同时又是在最近发展区内走在脑发育前边的教学。好的教育教学,要走在儿童脑发育的前边。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发展最优的教育教学,吸纳脑科学成果进入教育教学,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应承担的时代课题。
在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围绕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一是脑科学的哪些知识优先用于一线教学中?二是脑科学的原理还要多长时间才能整合到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中?三是脑科学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联系是什么?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大学原副校长谢俊霞就第一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青少年脑发育过程应纳入一线教师的培训,因为不同阶段学生大脑的发育是有规律的,这与因材施教和因脑施教密切相关。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陶沙谈到第二个问题时说,国家推行的一系列教育举措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脑科学的理论确实对学生的学科学习有一定的帮助,现在大家就是在探索一条脑科学与课程教学融合的道路。深圳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周永迪指出脑科学的研究关注大脑的知识获取与表征、信息加工能力等,这些基础能力是预测个体学习表现和社会适应的核心指标,因此脑科学与学生核心素养有紧密的联系。
成都市脑育试点校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副书记靳蓉介绍了学校基于脑科学的具体思考与实践。一是依托数据,设计大脑课程。东城根街小学对学生的大脑五力进行测评,对标大脑五力数据与学业测评数据,依托数据,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加科学地认识孩子。链接脑科学,东小设计了三级大脑课程:基础课程提升脑五力、辅助课程培育“阅读脑”、订制课程敢于“特质生”,因材施教,基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让不同的孩子更加不同。二是教室课程,懂得情绪管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地方,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儿童,来自家庭的冲突和校园压力容易造成学生的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会抑制学生的身心发育,因此我们设计教室课程,在情绪管理板块,让学生看得见情绪,懂得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如何控制情绪。三是问题驱动,引领项目式学习。学生的大脑具有终身可塑性与发展阶段性两大特质,要关注大脑的知识获取与表征、信息加工能力,能够提出问题并顺利解决问题是大脑发展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每个学期我们都会以级部为单位,以问题为驱动设计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用脑科学指导家庭教育。学校通过家长会和家长群,向家长推荐脑科学对学生成长的关键帮助,了解超前学习会对孩子大脑带来不可逆的伤害,理解“静待花开”的科学道理。
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副校长闫瑾表示,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用脑科学知识来解释教育现象,指导和改进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现代学校应该积极地运用脑科学知识优化课程设置,让丰富的、营养的课程更好地为开发儿童的大脑服务。“双减”政策呼唤“低耗高效”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向学校、家长、老师以及孩子普及脑科学知识就更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