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派文化“路边”寻

2021-12-24李建新

新民周刊 2021年47期
关键词:朵云轩马路边逸夫

李建新

三马路上细端详

沐恩堂边观洋场

北有朵云轩阁立

东飘《申报》油墨香

书房置件福州路

天蟾逸夫享京腔

繁华不是商贸盛

文化立地千年旺

12月12日,“第二十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海派文化当代价值与提升城市软实力”在汉口路上召开。组委会选址旧有“三马路”之称的汉口路,让参会者深度浸润在海派文化的包围之中,别有匠心。事实上,在上海“一马路”到“七马路”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感知、慨叹海派文化——     紧靠会议地址的沐恩堂是上海移植、发展西方文化的代表性实操之一;不远处的汉口路309号,诞生了沪上第一张中文报纸《上海新报》。该报附近,还有《申报》《新闻报》《时报》等。报童们的叫卖声,存留了上海报业昔年的繁盛;北隔一条马路,是“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商贸繁盛。而我独喜这条马路上的朵云轩、朵云艺术馆;紧邻的“四马路”,是“中华文化第一街”福州路。上海書城、古籍书店、上海外文书店等云集,我常常在这儿淘书;不到百米的天蟾逸夫舞台,最早给我提供了在“马路边”闲逛和了解海派文化的机会:2006年我转入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以后,在此连续多年参加协会的年会,与诸多海派书家交流、切磋。市书协主办的类似的联欢会上,京唱、沪唱比较多,记得王佩瑜是年年登场的,如今已成名角。这似乎昭示了海派文化前景不可限量,未来绝对可期。

如今,我揽了“新海派文化建设与创意传播”的“瓷器活”,再次来“马路边”开会和寻找“题材”、寻找“入口”。

“马路”变了,风景也变了,心情和感觉也大大地不同以往了。但不管怎样,“逛马路”的心情是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了。

猜你喜欢

朵云轩马路边逸夫
阳光下的冰雪运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小学特色教育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夏雨
朵云旧藏精品呈现朵云春拍
非遗视觉:朵云轩木版水印
习惯
把美留在心里
还剩下几个角
马路不是游乐场
踢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