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引导年轻人走出恐婚阴影
2021-12-24李长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家庭稳定越来越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冲击,家庭解体现象也日益加剧。我国正从世界婚姻最稳定的国家,逐渐变成全球离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粗离婚率(即离婚对数/人口数)仅有0.90‰,2003年达到1.05‰,到2010年突破2‰,2020年已经超过了3‰。2020年,全国结婚登记947.1万对,离婚415.4万对,离婚对数与结婚对数的比值高达43.9%。一些地区的离婚率更高,离婚结婚对数之比甚至超过了60%。
与离婚率节节攀升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的结婚率却逐年下滑。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我国结婚率连续七年下降。婚姻是维系人口延续的核心载体,而结婚率下降,则是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创新低的一个重要因素。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3,全年出生1200万人,净增人口为200万左右,出生率创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一些预测表明,我国人口拐点有可能加快到来。
导致结婚率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结婚年龄推迟等。但值得注意的是,与部分年轻人中出现的所谓“恐婚症”现象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近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1.2%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8%的受访者坦言非常严重。61.7%的受访者认为离婚率高、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恐婚”主因。
離婚率偏高对未婚群体产生的负面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感情的伤害,子女抚养权和财产权的争夺,将会使当事人精神疲惫。特别是双方信任体系的崩塌,给社会婚姻状态造成了显著的负面效应。研究表明,离婚家庭不仅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还会产生代际传递,对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很显然,这也会使那些打算进入婚姻殿堂的人们产生某种对感情不确定性的畏惧感,对未来婚姻的失望情绪也随之上升。
近年来一些名人的离婚事件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形成舆论爆点,其社会冲击波往往会被放大。因此,名人更应该加强自身的约束,为社会树立良好健康的婚恋形象。同时,如何加强此类信息的管控,引导树立社会正确的婚恋观,也是社会各界一项重要的任务。
如今,国家已经全面放开了三孩政策,各种生育的鼓励性政策也在陆续出台。但对婚姻的信心和家庭稳定的预期,尚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尽快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婚恋氛围。
(摘自《环球时报》 12.20 李长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