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行为问题关系研究
2021-12-24张婷婷杨子珺
张婷婷 杨子珺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北省450名3~6年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家庭沟通和家庭优势对女童内化问题有显著预测作用;家庭沟通和家庭困难对女童外化问题有显著预测作用;家庭沟通对男童内、外化问题均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家庭功能发挥越好,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越少;家庭功能对心理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受儿童性别、内外化问题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功能;心理行为;儿童;内化问题;外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G78;G4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1-0142-03
近年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外化问题和内化问题两个方面,外化问题主要指外在行为问题,如攻击、违纪、不听管教、偷窃、逃学、离家出走、消极冒险、网络成瘾等。内化问题主要指儿童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孤独、恐惧、羞耻、退缩和低自尊等。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随着此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重心逐渐从家庭的个别影响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依恋、亲子沟通等)过渡到家庭的整体性功能。另外,对于男童和女童来说,他们的家庭功能与心理行为问题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家庭功能对他们的影响是否相同?鉴于以上发现与思考,本研究以不同性别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从儿童自身对家庭功能评估的视角出发,以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为考察指标,探索不同性别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家庭和学校制定可行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家庭功能概论
家庭功能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旨在将家庭的各种特征因素进行整合,考察家庭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家庭功能指家庭系統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3~6年级学生及家长,于2020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北省衡水市和任丘市的两所小学的500名3~6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参与研究,最终收回成对的有效数据450份。其中男生218名,女生232名。
2.研究工具
(1)儿童用家庭功能评估量表。该量表是以英国利兹大学的Peter Stratton教授编制的系统临床结果和常规评估问卷15条的版本为原型发展而来,并由我国学者栾风焕等人于2017年进行中文版的修订。该量表主要从家庭内部互动的角度对家庭功能进行评估,适合7岁~12岁儿童作答,共有15个条目和2个开放性问题。量表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家庭优势,二是家庭困难,三是家庭沟通。其中,家庭困难和家庭沟通维度为反向计分,反向计分后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越低,代表家庭功能水平越好。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08,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603~0.729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表明量表的可靠性较高;在探索性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可以小于0.7,但应大于0.6;Peter(2002)指出,问项数量小于6个时,内部一致性系数大于0.6,表明量表是有效的)。该量表由学生作答。
(2)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Achenbach于1983年编制而成,主要用于筛查4岁~16岁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本次调查应用的是家长量表中的行为问题部分,共113个项目,量表共有9个因子,男孩女孩稍有不同,男孩9个因子分别是分裂样、抑郁、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和违纪,前5个属内化问题因子,后3个属外化问题因子,社交退缩因子不计入内外问题中。女孩9个因子分别为抑郁、社交退缩,体诉、分裂样强迫性、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和残忍,前4个属内化问题因子,后5个属外化问题因子。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3,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623~0.874之间。该量表由家长作答。
(3)施测程序。“儿童用家庭功能评估量表”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当场发放并回收问卷,主试由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心理学专业大四学生担任。施测前,主试按指导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表,在确认被试理解后开始施测。“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由学生带回家,通过微信平台统一说明指导语,家长作答后第二天由班主任回收。
(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回归分析等。
三、研究结论
1.家庭功能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得分情况
通过对家庭功能及各因子与行为问题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童在家庭功能总分及各因子、心理行为问题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不同性别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在450名儿童(男生218名,女生232名)中检出有心理行为问题儿童32人,检出率为7.11%,其中女生20人,男生12人,检出率分别为8.62%和5.50%。两个构成比比较的卡方检验表明,男女童在问题检出率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检出的32名儿童与418名未检出儿童的家庭功能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检出有心理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功能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未检出者,说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其家庭功能水平较差。
3.不同性别儿童家庭功能与行为问题关系
对家庭功能与行为问题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优势与男童行为问题不存在相关关系;家庭困难与男童外化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沟通因子和家庭功能总分与男童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均呈显著正相关,即家庭功能发挥越好,男童心理行为问题越少。女童家庭功能总分及各因子均与女童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即家庭功能发挥越好,女童心理行为问题越少。
4.不同性别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行为问题回归分析
应用多重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以女内化、女外化、男内化、男外化四种问题为因变量,探讨家庭沟通、家庭优势和家庭困难对其的影响。以女内化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最终构建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女外化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构建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对于内化问题,家庭沟通和家庭优势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对于外化问题,家庭沟通和家庭困难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以男内化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最终构建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以男外化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构建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家庭沟通对男童心理行为问题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四、结论分析
在本研究中,男童和女童的家庭功能、心理行为问题及检出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这一点上,学术界目前并未形成一致性的结论。部分研究表明,男童家庭功能弱于女童,行为问题及检出率高于女童;但也有研究表明,在上述问题中,男女童之间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通过对各研究进一步的比较分析,研究者认为,这一矛盾性的结果,可能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在这些研究中,儿童的年龄、作答对象(儿童本人或家长),调查时间、选取的问卷均不完全相同,从而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家庭功能和行为问题本身就是动态变化的,会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家庭结构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动态变化。例如,通过对儿童小H的追踪研究,笔者发现仅相隔九个月,其家庭功能部分因子的前测后测之间就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家庭功能与心理行为问题既存在稳定性,又存在可变性。因此,研究中出现以上两种不同结果是合情合理的。虽然男女童在家庭功能、心理行为问题及检出率上的比较并未获得一致性结论,但对于家庭功能与心理行为问题关系的结论是一定的,即家庭功能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家庭功能发挥越好,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越少。本研究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家庭功能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具有显著预测功能。不仅如此,这种预测具有一定性别差异,且会随问题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男童,无论是内化问题还是外化问题,家庭沟通都是唯一具有显著预测功能的因子;对于女童,家庭沟通和家庭优势对内化问题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家庭沟通和家庭困难对外化问题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五、结论探讨
1.家庭沟通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无论是男童还是女童,无论是外化问题还是内化问题,家庭沟通都是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预测变量,表现为家庭沟通效果越好,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越少。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认为,沟通效果的好坏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沟通中所包含的内容是清晰的,还是有所掩飾的。二是沟通的方式是直接的,还是不直接的。沟通效果良好的家庭,家庭成员直接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谈话内容清晰明了,对成员间不同意见持开明、尊重与理解的态度。而沟通效果不良的家庭,家庭成员无法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不能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谈话内容含糊不清,有所掩饰,甚至借由第三方来传达。
2.家庭沟通影响表现
家庭沟通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会通过两个渠道得以实现:一是通过直接的亲子沟通,二是通过间接的其他家庭沟通,如夫妻沟通或婆媳沟通等。系统式家庭治疗观点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系统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均会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影响。因此,看似与儿童并无直接关系的沟通,也会对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产生重要影响。先前的研究中,研究重心主要集中于和儿童直接相关的亲子沟通上,缺乏对间接影响因素的探索,这也是后续研究将要努力的方向。
3.其他影响
除了家庭沟通变量外,家庭优势与家庭困难对女童心理行为也有重要影响。家庭优势对女童内化问题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家庭困难对女童外化问题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家庭优势指家庭互动过程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互相讨论、认真倾听、彼此信任、互相关心和解决问题等积极的互动方式,有利于儿童减少抑郁、退缩等内化问题;家庭困难指家庭情感或互动中面临的困难,包括痛苦、讨厌彼此、互相干涉和互相指责等,家庭互动中的消极情感越多,女童违纪、攻击、多动等外化问题越多。
综上所述,父母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促使家庭成员间建立温暖、积极的互动模式,减少相互攻击、冷漠的消极互动,从而帮助家庭成员彼此了解,加深情感,促进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栾风焕.中文版儿童用家庭功能评估量表(FFAS-C)的修订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7.
[2]忻仁娥,唐慧琴,张志雄,等.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24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1992(01).
[3]胡宁,邓林园,张锦涛,等.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04).
[4]李梦月,邵子瑜,郭锋,殷刚柱,孙瑜.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与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21(07).
[5]吴俊辰,杜高明.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综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6]王琦.四川省德阳市756例儿童心理行为现状研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9(06).
[7]林晶晶.幼儿性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及其教育方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8]高秀苹.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特点及其与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s
Zhang Tingting, Yang Ziju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s. [Methods] 450 students of grade 3-6 and their parents in Hebei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Results]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family advantage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internalization of girls;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family difficulties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externalization of girls; family communication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boys'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problems. [Conclusion] the better the family function is, the fewer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are; 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family function 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is affected by children's gender and the nature of internaliz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problems.
Key words: family function; psychological behavior; children; internalization problem; externalization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