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2021-12-24李茹
李茹
微血管性心绞痛是指存在心绞痛症状,但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显示无明显异常,而经心电图(ECG)运动试验发现ST 段压低等心肌缺血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主要临床症状为劳力性心绞痛,一旦治疗不及时,严重损害患者心功能,甚至进展为心肌梗死,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对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显示[1],该病的发生与冠脉微血管内皮损伤、功能不全、炎性反应等相关。尼可地尔作为硝酸基化合物的一种,不仅具有硝酸酯类药物的功效,同时还能发挥钾离子通道激动、抗炎等作用机制[2]。本次研究以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70 例为研究对象,评估尼可地尔的临床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本院接收的70 例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以治疗方式差异性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最小42 岁,最大78 岁,平均年龄(62.15±8.48)岁。研究组男19 例、女16 例,年龄最小44 岁,最大77 岁,平均年龄(62.69±8.2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均与微血管性心绞痛临床诊断病指南相符,心电图ST 段压低>1.0 mV,经ECG 运动试验结果为阳性、冠脉造影无明显异常;②未发现其他严重并发症;③事先告知患者及家属研究内容及风险性,取得配合;④研究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支持。排除标准:①意识、认知、精神严重障碍者;②肝肾功能不健全者;③全身免疫系统疾病者;④外周血管疾病;⑤血液系统疾病及急性感染者;⑥本次研究禁忌证及过敏体质者;⑦临床资料残缺,无法配合及中途脱离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均实施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硝苯地平等药物,同时应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开展综合对症治疗。持续治疗3 个月。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尼可地尔治疗,尼可地尔口服剂量为5 mg/次,3 次/d。持续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心绞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
1.3.1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下降>75%,静息心电图显示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均明显改善,发作频次下降幅度>50%,心电图ST 段回升>0.15 mV;无效:与上述标准均不相符。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血管内皮功能 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取4 ml 离心(转速3000 r/min、时间5 min)置入-20℃环境下保存待检,分别测定NO(硝酸还原酶法)、CRP(全自动生化仪)、ET(酶联免疫吸附法)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显效20 例、有效13 例、无效2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33/35);对照组治疗显效17 例、有效10 例、无效8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14%(27/35)。研究组治疗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40<0.05)。
2.2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NO、CRP、E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O、CRP、ET 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表1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 两组心绞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心绞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12±1.47)h、(4.16±0.25)d,均短于对照组的(4.86±0.72)h、(6.25±0.8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8、13.659、P=0.000、0.000<0.05)。
3 讨论
微血管性心绞痛属于稳定型冠心病的一种,患者经及时科学治疗后大多数可取得良好预后,反之治疗不及时极易进展为心肌梗死,甚至是危及生命。研究显示[3],微血管功能不全是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理基础,是由于冠脉前路小动脉血流功能降低、心肌细胞异常收缩,引起心肌缺血。目前临床常规抗心绞痛治疗主要应用他汀类、硝酸酯类、ACEI、β-受体阻滞剂换或钙通道拮抗剂等药物,通过有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心绞痛发作症状,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长期治疗整体疗效会下降,远期疗效不稳定,无法显著改善并控制患者病情,故综合疗效不理想[4]。
尼可地尔属于硝酸基类化合物的一种,可发挥硝酸酯类药物的功效,促进患者冠脉血管扩张,同时阻止钙离子游离,提高细胞膜通透性,持续性增强狭窄冠脉血流量,进而有效缓解及控制心绞痛症状的发作,且在扩张冠脉的同时对患者心率、血压、心肌耗氧及收缩性无影响[5]。同时该药物可以通过对心肌细胞线粒体膜上K+通道的作用,开通钾离子通道,增加线粒体内钾离子的内流,使线粒体膜去极化,对钙离子内流限制,进一步改善线粒体功能,加快三磷酸腺苷的合成,保护心肌细胞的损伤,以防心肌细胞凋亡,起到心肌保护的作用[6]。故尼可地尔可发挥硝酸酯类和钾离子通道激动双重作用机制,促使心肌模拟缺血预适应,保护心肌细胞免受损伤。此外,尼可地尔治疗诱导血管平滑肌及微血管松弛的作用,改善患者冠脉血流量,提高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血管舒张功能,促进血管微循环。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绞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尼可地尔在微血管性心绞痛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对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硝酸酯、ACEI 等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尼可地尔治疗,可起到增强药效的作用,可促进钾离子通道开放、增加NO 合酶的表达,不仅能促进静脉血管平滑肌舒张,提高冠脉微血管存储功能,降低前负荷,同时扩张动脉,提高前向血流量,有效改善心脏后负荷,提高心肌氧供,进一步增强临床疗效,改善心绞痛症状[7]。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发生与炎性反应、血管内皮损伤有关,ET-1 属于内源性收缩因子,NO 为内源性血管扩张剂,同时与机体免疫功能及防御有关。ET-1 水平升高可提升血管通透性,致使细胞外基质发生变性,血管内皮迁移,与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后发生受体磷酸化,从而诱导内皮细胞增殖。CRP 为急性炎性指标,机体炎症可引起CRP 水平明显升高。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NO、CRP、ET-1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研究组NO、CRP、ET 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尼可地尔治疗有助于调节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减轻炎性反应。
综上所述,微血管性心绞痛在常规抗心绞痛用药的基础上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可实现疾病良好治疗效果,缓解及控制心绞痛发作,且疗效稳定,安全性高,故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