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林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价值及应用

2021-12-24杨洪彦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6期
关键词:幼林营林林区

杨洪彦

(四川省南部县流马镇农业服务中心,四川 南部 637300)

1.引言

森林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林业资源,不仅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提供必需的林木原材料、各种动植物资源等,而且起到调节局部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重要作用,应用营林技术开展森林管理工作,有助于保护森林物种的多样性并推动林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因素的干燥和雷电等,以及人类频繁的活动,增加了森林火灾的发生概率,容易造成巨大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不利于林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就需要发挥营林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作用,结合林区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情况等科学制定营林计划,通过防火通道建设等方式,提升森林覆盖率并优化树木种群结构,实现森林火灾发生概率的降低。

2.常见的营林技术

一是全面修剪技术。此技术就是将林区中的所有树木上的多余枝杈进行修剪和清理,起到显著的森林防火作用。但是由于林区覆盖面积广且林木数量多,因此,此修剪工作量巨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成本较高。二是标记修剪技术。此技术就是针对林区中具有较低燃点和容易出现枯枝落叶的林木开展修剪的技术,此修剪工作通常针对森林火灾高发区域开展,不仅工作量相对较少且修剪技术小,而且也具有良好的森林防火效果。三是环境检测技术。此技术就是对林区环境中的温湿度、风速、水文、地质数据等开展全面采集工作,基于对上述数据的分析来制定科学的营林方案。此技术作为一种森林防火的辅助手段,通过融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可以为森林防火工作以及营林技术落实提供稳定的数据支持。四是林区监控技术。此技术主要是对林木的生长情况和人为活动开展监管工作,有助于监测和掌握林业内的枯枝落叶情况,及时开展清理工作来预防森林火灾。而且可以监管林区内的人员活动,严禁在林区以及周边环境中开展秸秆焚烧、烧纸祭祀、野炊等活动,避免明火引发火灾。此技术通常在稀有林区以及人员活动比较密集的区域中开展,也就是应用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对上述局部区域的自动化监控。五是除伐定株技术。此技术是一种可以优化调整林木空间结构和种类组成的技术,通过此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对林木生长密度进行调节,保证单位面积内的树木数量符合林木属性及其对生长条件的要求,改善林木的生长条件,并且营造混交林,有助于抵御森林火灾。六是混交林技术。通过混交具有良好抗火性的林木种类,在提升其抗病虫害能力及有助于林业生产的同时,还有助于构建稳定和具有较强防御性的森林生态圈,起到对森林火灾的有效预防作用。

3.森林火灾的特征及原因

森林火灾首先具有季节性特点。森林火灾在春季和冬季的发生概率较高,这是由于这段时间内降水量比较少、天气比较干燥,而且在林区内的风比较大,加之林区中存在较多的可燃物质,容易导致森林火灾的出现。其次容易受到天气和温度因素的影响。在大风、高热和高温天气下,一旦出现明火,或者达到某些易燃物的燃点则会引发森林火灾问题。最后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春节和清明节日,由于人们的祭祀活动比较频繁,或者是燃放烟花爆竹等,春季时期的野外出游、烧烤等活动,都可能会引发森林火灾问题。

分析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主要有天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对于前者来说,通常由于天气比较干燥和温度较高而导致火灾的出现,或者在受到雷电危害时引发比较严重的火灾,并且森林火灾的扑救难度比较大,一旦出现火灾危害,则容易引发重大灾难。对于后者来说,人们的活动,比如生火、吸烟、祭祀烧纸以及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习惯,可能会引发森林火灾问题。但是此类火灾通常范围较小,如果及时发现比较容易扑灭。

4.营林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价值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营林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森林防火预防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对森林防火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对于前者来说,通过营林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并提升林木生长质量,提升森林资源自身的火灾防范能力,减轻森林防火压力。而且还有助于通过环境建设工作,便于森林防火部门监控和管理林区的土壤条件、温湿度以及林木种类等,合理规划和开展营林工作,制定科学的火灾应急预案,实现林区防火工作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后者来说,在应用营林技术时会采用先进的森林防火设备来优化配置防火设备和防火人员,完善森林防火技术体系,将营林技术与防火关键环节结合,统一协调防火管理流程,实现森林防火效率的提升。

5.营林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具体应用

5.1 在防火前期的应用

在防火前期,不仅要积极开展营林技术完善等预防工作,而且要加强营林工作中的林地清理、抚育管理等工作。对于前者来说,在防火前期应用营林技术时,应结合不同林区的环境特点以及导致火灾的诱因进行相应信息的收集、分析,针对林区的地形特征来建设防火通道,保证其长度和宽度满足林区防火要求。对于后者来说,则通过造林前的征地和幼林抚育管理工作将其中的杂草和灌木消除,通过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的构建,保证幼林的健康生长,降低出现火灾的概率。

5.2 在防火中期的应用

一是进行隔离带的设置。通过营林技术的应用构建复层结构林带,发挥其多层郁闭的效果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对热辐射起到有效阻挡和阻火的作用,在山脊位置设置还可以减缓树冠蔓延,在山岩位置设置可以配合小溪和天然阔叶林等构成防火林带,在其中种植乔木、亚乔木和灌木等保证其耐火性。

二是扩大植被覆盖面积。通过营林技术的应用开展荒山绿化和残次林改造工作,解决荒山和林间空地容易发生火灾的问题,在其中通过树木的种植来改善小气候,防止火灾蔓延,同时也实现森林覆盖率的提升。

三是做好火源管理工作。加大森林火源管理力度,从源头上杜绝林区中存在火源,消除火灾隐患。比如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清理的方式,清理林间杂草。杂草过多会对林木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增加林木出现病虫害的概率,加快病虫害的传播。尽管传统的喷施农药方式有助于快速清理杂草,但是也容易污染环境。为此可以使用具有较高自动化水平的割灌机等专业设备开展杂草清理工作,在一次性清除干净杂草之后统一运出。此外,还应结合不同林区的杂草生长规律来控制除草次数。比如在气候和气温适宜的季节则应增加杂草清理频率。除了杂草清理工作,还应不定期排查林区中存在的废旧塑料瓶、塑料袋、枯枝等易燃易爆的物品,同时应清理其中的烟花爆竹和酒精类饮品等。

四是规划监测系统工程。此监测系统主要有人工监测、电子监测和卫星监测等方式。对于人工监测方式来说,由专业人员在地面巡护中加强防灭火宣传和非法入山人员的清查工作,及时发现火情并组织扑救,通过瞭望台快速掌握火灾位置并通告给有关部门,同时也判断林火的类型和距离等。通过电子监测方式,在视野开阔的山头和入山口等位置设置电子监测点,监测一定范围内的火灾情况,向指挥中心反馈图像,及时发现火情并制定科学的扑救方案。采取卫星监测的方式则可以对重大的森林火灾蔓延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同时提早发现森林火灾,进行林火动态变化图的制作,对火灾面积加以预测和植被恢复概况的估算,还可以划定森林火险等级,便于对森林资源开展宏观监测工作的。

五是构建林火预测预报系统。通过森林火险气象预报站的建设,对一定范围内的火险加以监测,配合气象部门做好预测工作。同时也对森林火灾的预报预测机制加大研究力度,总结高火险天气的发生时间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完善森林防火对策和预防体系。

六是构建完善的森林防灭火指挥扑救体系。首先进行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将与森林防火相关的地理信息等输入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开展网络管理工作。其次是通过调度指挥工作的开展,对林火行为加以预测,通过图上作业来标注起火起点和开展兵力部署工作,保证灭火人员配置足够的扑火装备。最后是做好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总结经验并结合森林数据编制科学的森林火灾预案并制定有效的扑救措施,完善森林火灾预案,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开展图纸的信息化编辑工作,便于开展对图纸的编辑和管理。

在构建的扑救系统中,构建完善的扑火网络并组建优良的引水灭火队伍,保证在接到报警之后5min之内集结完毕,最近的队伍应在10min之内达到现场。按照消防人员配置情况配置指挥车、灭火器和阻燃服等物资装备。定期开展防火业务培训和技能比赛等,还要构建森林防灭火专家库,保证扑救工作的科学性。此外,还应通过森林防灭火保障机制的构建,保证防灭火物资充沛,保证物资保障计划的科学性。同时要定期开展对指挥和扑救人员的培训,科学配置消防人员,提升消防人员的综合素质。

5.3 在防火后期的应用

在防火后期,应用营林技术,需要对秋季的落叶进行及时清理,避免落叶在地面上形成枯叶而增加火灾隐患。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积极采取现代化手段,配合人工方式及时和全方位清理,保证森林安全。

5.4 森林防火案例分析

以南方某地区为例,此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在400~800m,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mm以上,其自然条件比较适合林木生长,这也使得此地区中的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超过了84%。分析森林资源种类,主要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所种植的林木种类有马尾松、油茶、茶树等在所种植的林木类型汇总,木荷具有最强的抗火能力。但是对于马尾松来说,其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油脂,枝叶中的含水量较低,引发火灾的概率较高。

基于此地区的林木特点,在开展森林防火工作时,对当地的植物物种优势加以充分发挥,充分利用其中具有较高抗火性的木荷来构建防火林带,在阻隔森林打火以及缓解火势蔓延的同时,也表现出优化森林物种结构和增加经济效益等作用。在构建此木荷生物防火林带时,应在木荷树苗栽植之前开展打黄泥浆的处理工作,使用泥浆内的生根剂和消毒剂来加快根系生长,杀灭其中的细菌,提升树苗的灭火率。在栽植阶段,如果温度较高,则可以对苗木老枝老叶等适当开展修剪工作,将除了生长旺盛和外形均匀的木荷幼苗之外的其他苗木清除干净,保证防火林带的均匀性。在雨后移栽木荷时应做好对起苗到种植时间间隔的控制,种植穴的尺寸控制为60×40×40cm或者70×50×50cm。所选择的木荷幼苗应为二年生苗木,保证其成活率更高、生长速度更快。针对当地的阔叶林造林谜底为80~170株/亩的现状,在构建防火林带时的造林密度应更高,为200~300株/亩。通过合理密植的方式,可以提升林木的郁闭度,更好地提升防火林带的防火能力。对于防火林带来说,在生长阶段开展抚育和管理时应遵循常规人工林的管理方式,在此期间重点做好补植、扩穴和割灌除草等管理工作,加快防火林带的郁闭速度,实现整个林区防火能力的提升。

7.提高营林技术在森林防火中应用水平的有效策略

6.1 科学设计防火通道

防火通道设计的科学性会直接影响到森林防火的效果。要想实现森林防火通道设计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全面细致地了解清楚森林的内部组织结构,因为森林当中数目种类比较繁多,在设计防火通道之前必须对整个森林进行全面彻底地检查,确定幼林分布区域,并且针对幼林制定特别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在森林附近居民生活区域比较密集的区域建设防火墙,同时进行火灾探测系统和火灾探测底点的设置安装,从而达到全面控制森林火情的目的。

6.2 提高森林中幼林的防护质量

在森林防火中,幼林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森林防火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幼林的伤害,最大限度降低对幼林的伤害,不断提高有幼林保护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幼林生长质量,同时也是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比如:在秋冬季节,由于气候比较干燥,森林中的大气水分含量会降低,引发火灾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因此,森林管理人员需要对幼林的密度进行适当调整。调整方式主要有:及时切除干枯、弯曲的树干、病树以及枯树等,针对枝叶发育不良的树木进行修剪,逐渐扩大森林面积,为防火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

6.3 引进耐火树种

森林中的数目本来就具有可燃性的特点,但是由于树木的种类不同,其可燃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森林中进行树木种植造林的过程中,要根据树种耐火特性尽量引进耐火性比较强的树种。这样即使发生森林火灾,其蔓延程度也会降低很多,同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在森林常见树种当中,常绿落叶林以及针叶林等树木,具有易燃性,不适合在森林中大面积种植。

7.结语

针对森林火灾的特点和危害,在森林防火工作中通过营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缩小火灾危害范围和程度,实现对森林火灾的科学预防和有效管控。比如在防火前期做好各类预防性工作以及林地清理、抚育管理工作。在防火中期重点做好科学设置防火林带、扩大面积、火源管理、监测系统工程、预测预报系统、防灭火指挥补救系统构建等工作,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应重视营林技术的应用,有效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幼林营林林区
学思践悟 | 隋洪波代表:作好“林区三问”新答卷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分布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比例的影响
速生桉树幼林抚育及施肥管理
在森林培育中中幼林抚育的重要性分析
快乐佳县人
关于提高造林质量及营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的研究
关于营林前期准备及栽培技术研究
营林绿化的重要性及营林绿化规划探讨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试论营林绿化的重要性及营林绿化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