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资源管理新思想及和谐理念应用分析
2021-12-24李金红
李金红
河南省南阳市城市供水节水办公室
1 引言
水资源作为人类长期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创建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水资源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污染问题,基于此,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下的社会背景,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需要将先进的新思想和和谐理念融入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人类社会。
2 现代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制度尚未完善
在当下的水资源管理环境中,由于管理人员对水资源管理不够重视,采取的管理制度落后过时,已经不符合当下发展背景,对待水资源管理工作不够严格,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利益划分不清,管理过程整体呈现混乱的现象。在管理水资源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按照相应的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导致水资源管理成效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2.2 市场调配不合理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水资源的市场上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价格体系,但是,由于农村较为落后,经济发展跟不上城市,在水资源市场价格体系上并没有建立起来,以至于当下的农村水资源价格远远低于城市,无法对农村人口的用水行为进行约束,将会致使农村占据水资源总量的大部分。
2.3 管理手段落后
现代水资源管理要想实现高效率发展,必须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管理过程中。但是,我国某些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投入较少,很难对水资源进行高效率、智能化的管理,无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应用,地区无法落实现代技术,管理成效相对较低。
2.4 科学规划地下水资源
水资源除了冰川水、地面水之外,还包括地下水。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开发之前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将会导致地下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工业、农业对于水资源需求持续扩大,相应地,也推进了地下水资源方面的研究和开发。由于相关企业在开发地下水时,没有做好科学的规划,导致地下水位逐渐下降,甚至出现空采区,引发严重的沉降和塌陷事故,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损失。
2.5 人类节水意识薄弱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随着不断增长的人口,以及大量发展的工业、农业,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对人类的滥用加以限制,将会导致地球的水资源逐渐匮乏,甚至当下某些地区已经出现严重的缺水现象。水资源污染、短缺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但是,某些地区的人在使用水资源时,节水意识薄弱,大量浪费水资源,或者企业随意排放污水,导致河道、溪流出现严重的污染现象,不利于建设生态、环保的可持续性社会。
3 现代水资源管理新思想
3.1 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水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最根本的就是要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应用水资源,保证其应用在关键性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维护自然生态等方面。地球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而地区间的水资源分配不均匀,则需要通过政府进行调节,实现水资源的均衡分配,尽量避免地区差异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充分利用水资源,加大水资源的宣传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协调性发展。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水资源全面化、广泛化和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不能单单应用在某个地区,综合考虑到整个区域的生态影响,做好相应的生态结构调查,避免治理水资源给周边环境带来过度的破坏,科学有效地管理才能保证水资源利用的高效性。
3.2 新思想在现代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2.1 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对于水资源的管理来说,要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点出发,落到面上,把控整个区域的水资源利用,从一个点对水资源利用进行讨论,观察整个区域结构性变化,从而预测出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2 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
如何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于每个地区都是较为严峻的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对地区的总量进行严控,对管理要求进行定额,基于流域为单位的前提下,对水量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用水、取水的程序进行规范,严格限定每一家的取水量,制定明确的取水计划,做好相应的登记、管理以及转让工作,提高水资源调配效率。建立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解决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的问题,实现由国家直接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对不同流域、区域的水资源调配,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科学规定水资源市场价格,改变过去低价收费甚至无偿使用的管理方案,根据水资源分配额度、需求量动态化管理水资源,通过阶梯水价的方式提高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对于严重缺水的地区,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审批力度,对于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项目需要严打,并加大对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的惩罚力度,鼓励企业转型或者升级,提高城镇、农村等地的群众用水安全。
3.2.3 实现人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高等动物,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必须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人与水资源的相处必须遵循三大准则,即健康、发展、协调。健康是为了保障人类自身的健康,应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而发展是为了保障后代的水资源使用,合理分配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至于协调就是要人类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价值,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2.4 严控纳污总量
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要建立在当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当地的纳污量,严格审查当地水域的排污口,禁止未经允许在水域附近设置排污口,纳污指标的分配不能建立在排污口的梳理上。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全面监测各水域的排污管口,加大监测力度,及时发现水资源污染问题以及排放超标的情况,为水资源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意见。对居民的生活用水资源,需要取缔饮用水源附近的排污管道,控制地下水的开采情况,避免出现过度开采或者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加大对水资源的质量控制体系的管理力度,保障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用水安全。
3.2.5 推广水利利民工程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饮水安全的问题,超过上万座水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农村人口大多生活在畜滞洪区,这段水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必须在这段水域建立切实可行的水利方案。及时修理位于小河道的水利工程,提高水库水闸的抗洪抗涝能力;加强水利工程的抗旱蓄水能力,避免饮水源头被污染,加强对人们用水安全的保护;重视农业用水管理,落实好灌溉用水、坡地治理等工程,避免出现农药化肥对饮用水资源的污染;做好水库居民的安置处理,及时补偿水库移民,做好蓄洪区居民后续的安置和扶持工作。
4 现代水资源管理和谐理念
4.1 人水和谐概述
现代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是实现人与水资源的和谐共处。在水资源的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水资源和人协调一致、生态平衡,需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将和谐理念融入水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始终强调以和为贵,基于理性的角度看待水资源与人的各种矛盾冲突,以一种和谐的态度积极化解矛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水资源的调度、分配进行全面统筹规划。
4.2 和谐理念在现代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4.2.1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
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需要将和谐理念融入水资源治理和利用过程中,加大对人与自然、人与水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力度,尽量缓解日益紧张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为未来水资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人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系统性的指导方法,并将这套方法应用在现代水资源管理过程中,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综合评估人与水资源的和谐程度,从而全面把控水资源的管理。
4.2.2 分区域、部门管理水资源
对于水资源分配方面的管理,行业内存在大量的研究,与之相配的水资源配置类型也存在很多,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从而构建不同的模型。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都是将区域或者部门内部的水资源作为分配课题的研究对象,即仅关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在社会、环境、经济方面的目标,很少能够考虑区域与区域之间或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构建“人水和谐水资源分配模式模型”,从而将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方面的效益纳入数学模型中,还要考虑人与水的关系,从而为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提供数字模型支撑。
4.2.3 跨区域河流分水管理
同一条河流往往流经多个省份,将这些跨经多个省份的河流统称为跨界河流,流经不同区域的河流可利用率是极其有限的,为了保障人们的用水安全,需要采取有效地措施避免河流被污染,需要相关人员对饮用水总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4.2.4 水污染总量控制
水资源管理必须坚持水质和水量统一的管理原则,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控制好污水的排放总量,基于和谐理念,将相关参与企业、单位的污水排放总量控制在限定的范围内,并采取有效地方式集中处理污水,在水污染控制总量、治理方案、建设费用的基础上建立有关水污染总量控制模型,建立可控的水资源污染模型,为水资源的治理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水资源的管理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相关单位必须认识到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融入管理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配置进行科学规划,采取有效地措施治理水资源,尽量避免在我国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以及污染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价值,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