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问题

2021-12-24崔有智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6期
关键词:现代化管理工作农业

崔有智

(吉林省辉南县楼街朝鲜族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 通化 135119)

农业经济是其他产业经济发展的前提,其产业体系是构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当今时代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做出有效的创新,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强化农业设施的生产力,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地创造经济发展的条件,从整体角度设计发展的战略。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依然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要进一步创新和优化我国社会经济,就需要从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寻求突破,研究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经济管理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考虑诸多客观方面的因素,以此为根据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就必然可以获得更多的感悟,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1.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状与经济管理的现状

1.1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虽然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正在逐渐减少,况且社会大众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口基础的扩大使社会对农产品数量要求也逐步增加,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中的问题正在逐渐涌现,以此产生的经济管理问题也必然存在。我国提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念,将发展农村经济作为重点内容,为提升居民的收入,快速实现带领农村地区居民奔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早在本世纪初,国家就已提出“全面小康”的概念,并在2021年初步实现了全面小康。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包括融合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创新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在农业经济中引入市场管理机制,结合先进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技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模式结构的整体转变。在这种背景中,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形式可以更加符合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推动我国农业经济进入到平稳运行的阶段,减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发展遇到的阻力,国家有关部门也可以更好地调控经济,为农业经济的进步给出更多的指导方案。

1.2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的近况

我国近些年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虽然人口数量正处于不断增加的态势中,但是人均耕地面积确在日益的减少,在人口数量增加与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中,经济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发展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当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伴随着过度开发农田及农业污染严重的问题,有关部门为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对当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充分地了解,并根据经验找出应对之策,使农业和经济之间可以得到相互的协调。有关部门要积极提升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对经济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处理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经济管理问题,促使这些目标可以快速实现。

2.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的问题

2.1 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非常悠久,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开始,农业已经成为我国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国对农业经济的管理起步时间较早,但是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传统计划性经济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济管理,在农业经济管理能力方面相对落后。基层的部分经济管理人员缺乏对整体工作的统筹观念,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知程度不足,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仍然采用相对落后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也相对传统,即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平稳发展,但是没有在农产品质量监督及生产技术加工方面取得突破,限制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水平。

2.2 重视数量但却轻视质量

我国农业经济体系虽然庞大,但是会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如农业耕地用地面积及人口增长等方面因素,都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农产品的产量管理,所以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基本不会出现,现代农业经济中关注的焦点包括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部分农户因为过分追求产量而引进高产物种,破坏了原有的、科学的生产结构。没有充分地利用植物土壤条件与水源条件,还会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这些农产品流入市场以后,必然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进而降低农产品价格,也必然会对农业经济造成影响,减少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

2.3 农业经济管理不够完善

我国当下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初级时期,对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发展还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从计划经济发展模式中就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形式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之间存一定的差距。如吉林省辉南地区,农业经济管理机构的设施是从省级到市级再到乡镇,但是设置的形式并不统一,管理的机制也不够完善,相关机构出现了“一政多门”的问题,在工作中造成的资源、能源浪费较大。基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够,尤其是乡镇或者村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其认知结构与认知层面需要获得有效的提升,否则就难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的需要,影响之后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经济管理工作信息滞后

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状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各项工作的质量。在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技术是核心,在不断加快生产效率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信息对工作予以支持。如果信息出现滞后,就会影响相关部门对农业现代化建设信息的处理效率。这种滞后性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制约是不容忽视的,所以相关部门必须要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济管理理念予以现代化的创新,才能够有效地降低各项经济矛盾,使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地升级和优化,以满足当下时代的发展需求。

3.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的策略

3.1 在基层工作中普及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空间更广,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加科学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促使农业经济收益得到有效的增加。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难免存在基层工作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的问题,这些情况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培训,在基层工作中向相关工作人员和基层的农业生产者,普及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一方面让基层的工作人员可以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基层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支持,让大部分的基层农业生产者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就可以为相关工作的顺利运行提供一定的保障。有关部门可以组织相关技能培训及研讨会议,让基层的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扩大基层工作者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认知,了解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如何融入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要点,保障各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有关部门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也要扩大投入,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强管理力度,提升政府资金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化、信息化的高效发展。

3.2 进一步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资源化建设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信息技术行业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可以推动农业生产的资源化发展,让农业生产形式更符合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开展劳动,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非常强,所以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无法获得保障,尤其是产品质量,可能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甚至会与预想背道而驰,那么在新时代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中,有关部门就要能够合理地结合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起到促进作用。信息技术可以对农业生产进行智能化、科学化的控制,扩大农业生产获得的经济效益,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的联系。有关部门要及时的完善农业信息,加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信息的获取力度,扩大信息获取的途径。有关部门应先树立基层工作人员良好的科学管理思想,使之可以切实的感受到信息化管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便于后续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给基层的农业生产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利用相关理念推动具体的工作深入进行。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资源化发展保驾护航,使之可以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工作中获得长久的发展,共享农业生产的各类信息,这些信息建设有赖于强大的资金支持,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拨款是难以满足需求的,甚至会给政府部门带来巨大的资金负担,那么有关部门就可以通过适当地扩展科学集资的渠道,最终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获得理想的成效。

3.3 持续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

科学技术是指引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前进的重要手段,在保证农业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产量,需要有关部门在具体的工作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可以引进大量的技术人才,打造优秀的技术团队,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人才素质符合要求,在各个农业环节中可以做到游刃有余的开展工作。同时,要重视技术方面的研发,并在实际的工作中,用新技术推广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有助于整体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要想让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获得长久不衰的发展动力,有关部门就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要组建高素质、高能力的管理团队,提升所有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并在整体的工作中重点开展培训工作,提升工作人员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打破传统农业管理的交易限制,建立起完善的线上交易平台,以此来扩大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范围。有关部门可以针对性地培育电子商务人才,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扩大农业市场贸易的种类,发展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使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更加集约化、便捷化。

3.4 创新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理念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农业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因为缺少均衡性及协调性的发展状态,所以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并没有体现出理想的状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将市场作为导向,需要关注一定的经济效益因素,将主导产业与产品组合融为一体,才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关部门要借助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来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水平,立足市场经济的农业发展,从市场经济农业化与建设农业化两个层面作为着力点,确保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稳定,建设农业化的生产模式,彻底摆脱传统农业生产的粗放管理模式,寻求稳定和谐的发展状态,形成具有现代化建设属性的生产框架。一方面,有关部门要积极创新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理念,协同优化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过程,在支持农村经济转型的背景中,根据农村经济管理的体制,建立相关发展理念和政策,强化各部门的监督管理,在基层中落实各项政策。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可以利用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的优势,将农产品引导商品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并根据具体的市场经营管理特点,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与农业经济管理的双效同步,探索更为稳定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之路。

4.结束语

从我国当下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现状来看,有关部门在持续深入地开展基层工作,重视宣传和推广是基础,但也要注重工作的实效。在了解现阶段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利用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工作水平,是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路。

猜你喜欢

现代化管理工作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