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论坛”综述
2021-12-24朱宇彤
李 翚,吴 楠,朱宇彤
(1. 南京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协会,江苏 南京 210094;2. 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 100026;3. 南京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出版传播方式普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学术期刊的出版要把握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契机,迎接挑战,化压力为发展的新动能。4月17日,由江苏省社科联、南京理工大学主办,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承办的“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论坛”在南京理工大学举办。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振,南京理工大学科协常务副主席杨道涛主持会议。
一、数字传播改变传统出版生态,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需确立新理念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在致辞中就学术期刊数字化谈了三点看法:1.树立数字化发展理念。从“内容为王”的模式向“内容为基,服务为王”的新模式转化,建立全媒体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体系。2.明晰数字化发展路径。首先是整体化布局,要将学术期刊数字化纳入包括智库建设等在内的社科数字化统筹考虑、整体布局。其次是渐进式推进,按照由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路,逐步推进。最后是协作中共赢,联合技术开发商和广大同类学术期刊,完成分散化学术资源的有效整合。3.夯实数字化发展基础。优化学术期刊内容,通过专题化聚合、专业化重组、品牌化打造等途径优化内容;加强编辑人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备较强信息挖掘能力、内容整合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融媒体传播能力的学习型、服务型编辑队伍;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三微一端”新兴学术传播媒介平台。
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张骏认为,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学术生产、传播过程中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学术生产、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阅读和信息获取的方式,培育了新的数字化阅读与信息获取途径。数字化作为期刊新的存在方式应运而生,学术期刊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及其对学术发展的深刻影响,学术存在方式还将发生新的变化。只有把握趋势,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有益于学术期刊的发展。
《新华文摘》原总编辑、编审张耀铭以“软实力”“竞争力”“传播力”三个关键词阐论观点。他认为,十年前,学术期刊是一个大学或机构的名片。进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时代,应提升到更高层面来认识学术期刊。它不仅是学术平台、公共平台,而且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要展示学术成果,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培养优秀人才、提升学术影响力。
二、在破“四唯”“五唯”的同时,需重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教授以《基于核心功能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探讨》为题发表应建立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观点。他认为,建立高质量期刊评价体系最终目的是要建设一流的学术期刊,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构质量评价体系。这一质量评价标准要和学术期刊原有的核心功能紧密相连。他提出了学术全评价体系的框架,包含六大要素、三个维度和若干条推论。六大要素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制度;三大维度包括形式、内容和效用;若干推论主要是指“评价目的制约论”“同行专家主导论”“定性定量方法互补论”“评价制度保障论”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原执行主编朱剑认为学术期刊仍是学术评价最坚实的基础,目前还没有更新的学术成果形式取代它。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深受自然科学评价的影响,但要在尊重自然科学创意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适合文科的规范。期刊人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要有信心,应当明确两个原则与共识:一是专业化发展方向,不是专业性期刊不可能进入专业视野;二是建立联合体,组建期刊联盟,共同推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王建华认为,要从顶层设计打造数字化平台的共同体;探索新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中影响因子的算法、指标体系应该更完善;以更宽容、更开放的方式方法设立一个传播途径。顶层设计与评价体系一定要与未来学术共同体形成逻辑统一,减少推广被弱化,发布的优质文章没有机会被看到的问题。
三、推进数字化发展,学术期刊仍应坚守学术本位与培养人才
《江苏高教》主编曹连观针对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谈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一是应当在认识上更加重视,加强组织领导、行业引导、政策扶持。二是数字化背景下,加强学术期刊共同体平台建设,在内容生产、技术服务和数字产品运营等方面实现结合,使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与运营融合好。三是提高数据化平台的公益性和服务性,比如定制化服务,通过新媒体扩大纸媒的影响。四是加强中外合作,形成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数字化转型。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臧莉娟谈到,国际数字化出版已经有了很多新理念和新实践,我国科技期刊也在做一些数字出版的尝试。文科学报的数字化发展要更新理念,学习科技期刊的实践经验,搭建文科学术期刊栏目数据库,展示高校文科期刊的优秀栏目,并和高校文摘、知网数据,被引数据等联合起来,实现栏目的定量评价。还可以邀请专家对栏目进行打分,实现定性评价,从而实现栏目质量全评价。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吴玲则重点介绍了河海大学期刊部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情况:6个期刊变成三个室,编辑校对室、学术策划室、媒介传播室,打通6个期刊等举措。
《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提出,面对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也要保持学术本位。一要有数字化传播思维和模式。期刊提供的学术内容面向的是少数群体,可以利用专题形式加以传播;二要从美学的层面提升期刊版式等方面的设计,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的公众形象;三要培养具有新媒体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执行主编康敬奎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宋雪飞都认为,无论是哪种期刊,还是要以内容为王。康敬奎从精彩厚重的内容,广泛畅通的传播渠道和全方位的合作共享三方面谈了他的观点。做好学术期刊的内容,首先要研究核心期刊的关键指标。其次要依托学科或地域优势,设置有特色富有成长性的专栏与专题,有针对性地组稿、约稿。宋雪飞则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综合性期刊转向以“三农”为特色的专业性期刊并获得快速发展的经验。
江苏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江苏社会科学》主编李静结合自己办刊三十几年的体会,认为办刊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反映学界理论动态和前沿文章、留下学术发展轨迹,到重视数字化传播和推广。综合性期刊已经走到了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化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但学术期刊的发展似乎陷入“囚徒困境”,学术期刊“内卷化”严重。有些期刊以评价指标为导向,不刊发青年教师、博士生的文章,这会影响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应当将培养新人这一指标加入期刊学术评价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