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2021-12-24韦兆醒
韦兆醒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进德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柳州 545106)
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是一种对生产资源高效利用的种植方式,有效利用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可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降低虫害、改善作物产量及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目的,从而提高农业种植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具有探讨和推广的现实意义。
1.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
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是一种基于资源有效利用的种植方式,即在同一块农地中,随着季节的变换有序轮种不同作物,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用地养地、协调发展、互为有利”的目的,从而通过轮作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具体开展如下:第一,合理选择农地和作物。一般来说,要开展水稻+蔬菜水旱轮作需要农地在水改旱时排灌防渍能力强,旱改水时水资源充分,灌溉条件和设施能够满足需求。在农作物的选择上,春季宜栽培早熟喜温蔬菜,如辣椒、番茄、黄瓜、四季豆等;冬季再种植宜栽培喜凉蔬菜,如白菜、萝卜、莴笋等等。在水稻的选择上,应挑选早熟、高产、优质的品质在两季蔬菜之间进行耕种。第二,合理进行茬口安排。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是合理利用土壤肥力、减轻虫害、改善作物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为充分发挥作用,应结合不同作物品种营养特性及吸肥能力安排茬口。种植几季蔬菜后轮种一季水稻,或者一季水稻一季蔬菜轮作,平衡土壤盐分和土壤养分。第三合理确定轮作周期。需要根据不同目的确定水稻+蔬菜水旱轮作周期长短,同时根据周期调整防病害、土壤改良等工作,充分发挥这一轮作模式的优势。
2.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
基于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对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产生了一系列正面效益,具体如下。
2.1 经济效益。就农民群体而言,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且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农民增收。一般来说,通过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开展合理的作物轮作,能够增产8%-10%,如果因地制宜水稻和蔬菜搭配优势突出,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保障了农户的“钱袋子”,极大地稳定了粮食生产面积,保障了“米袋子”。就会社经济而言,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能够增加农产品种植的品种,对于社会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结构调整的意义十分重大,通过高效复种轮作体系丰富了市场供给,活跃了农业经济,并给人们生活带来了积极改善。此外,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从而加强土壤肥力,带来化肥使用的减少;农作物虫害病害降低,带来农药使用的减少,这些都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2.2 生态效益。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已经被证明能够改变耕地土壤的理化特性,增加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更替和养分有效化。同时,在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下微生物可以更加迅速的生长繁殖,有益的氨化细菌不断增加,对于抑制不良细菌生长起到帮助作用。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能够改变农田生物群落,有实验证明,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下的农田比连作晚稻农田中的杂草覆盖度减少了80%。使得原来的优势病虫草害不能适应新的生境,防止病虫草害大面积发生。此外,蔬菜生产中需要大量的有机肥,这是解决畜禽废弃物的主要途径,能够通过农作物种植方式的改变带来畜禽废弃物处理方式的变革,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促进了畜禽粪便污染的治理;同时,水稻+蔬菜水旱轮作可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消耗土壤中各种有毒物质的积累,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效益显著。
3.进一步发展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的建议
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种植方式。但是目前,在各地区不断实践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
有个性的问题:例如一些地区种粮效益低,农民开展水稻+蔬菜水旱轮作积极性不高,尽管这种轮作模式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对比外出务工、经商等而言,粮食种植的收入显然不高,以致于农民倾向于放弃农业种植,参与其他工作。有的地区基础设施受到限制,劳动力成本较高,以致于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的经济优势没有突显,比如:水田基础灌溉设施不完善易使轮作的蔬菜被水淹,增加了种植的难度;以及随着农村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技术难以推广应用和落实到位,如果考虑雇佣年轻劳动力,又存在用工贵、雇工难等日益突出的问题,限制了轮作规模化的发展。
有共性的问题:首先是耕地面积减少。这是城市化推进的副产物。大量耕地被城市建筑占用,影响了农业的稳定性,由此也带来了有条件进行水稻+蔬菜水旱轮作耕地的减少。有研究表明,能够进行水稻+蔬菜水旱轮作并且条件达标的耕地仅占全部耕地的35%,其余耕地受到条件制约,不能满足水稻+蔬菜水旱轮作,不利于这种模式的推广。其次是水资源制约。水资源危机不仅是在国内,也是一个国际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中国将近70%的淡水资源用于农业生产,水稻灌溉占农业总用水量65%。能否减少水稻生产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同时也维持灌溉水稻生产体系的生产力,已经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最后是设备机械率不高。尽管与过去的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化农业的设备机械率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设施轻简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需要,可选设备机械不多,国外设备价格高、维修成本高,国内设备工艺和质量或有所不足,以致于推广面积覆盖率较小,推广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在水稻收割时,土地田块大小不一,二次人工补收还是大范围存在难以通过轻简化生产技术采取机械化的操作技术。
面对这些问题,本文建议从三个方面加以施策解决。
1)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调整农产品结构,改良土壤,推动农业可持续增长作用明显。地方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将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作为稳粮增效的重要措施来抓,通过政策引导,保障这一模式的推广。同时,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在高产出的同时也需要高投入,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作为农民发展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的补贴,另一方面要在配套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力度,做好主干道、机耕道、沟渠等重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2)加强典型引导和技术攻关。为进一步推广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地方政府可以选择文化水平较高,有农田基础设施较好的农民带头参与,进行结合本农业种植特色的水稻+蔬菜水旱轮作示范,开展带头种植,总结经验,发挥典型引导作用,并通过以点带面形成效应,推动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规模化发展。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为其与科研机构牵线,开展联合攻关,攻克技术难题。帮助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提高茬口安排、产品搭配、生态控制的科学性,争取在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带头种植中形成多项成果。
3)加深机械化程度和综合发展。在发展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的同时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通过宣传、引进、补贴等手段,进一步降低在轮作模式推进中农民劳动力成本高、雇工难、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为促进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进一步发挥优势,还可以结合免耕、节水、覆盖等高产栽培技术,这些也有有赖于在轮作模式推进中,地方政府与农民发挥合力,通过结合先进技术,实现产量、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进一步紧密结合。
4.结束语
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为是一种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的种植模式,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应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对农民加以针对性扶持,因地制宜推广这一模式,从而帮助农业生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