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平原农耕文化资源建设方案探讨
——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21-12-24李征珍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1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农耕文化馆

李征珍 童 俊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省的中心地带,经济发达,是中国西南部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长江上游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凭借着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孕育出悠久发达的川西农耕文化。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一所以农业为办学特色的高职学院。学校地处成都,具有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方面丰富的资源和一手资料,学校专业设置及图书馆馆藏结构也都以农学为主。2014年,校内建成成都平原农耕文化馆。展馆以历史的脉络展示了成都平原农耕文明从远古社会始发展至今的成果及地位,也对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做了大胆的推测和设想,是一部活的成都平原农耕文明教科书。文化馆体现了学校对成都平原农业文明的传承也昭示着该校以推动农业科技为己任;文化馆以教育教学为主,社会服务为辅已然成为集文化、教育、档案、科研为一体,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文化标志符号,是学校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研究构建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特色资源平台,丰富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相关资料,对学校的发展和地方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建设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特色档案库

特色档案库的建设是对档案馆馆藏的补充,是档案编研与利用的提升,同时是学院文化内涵的展示,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特色档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成都平原农耕文化馆建设档案;二是成都平原耕作农具等实物档案;三是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特色农书档案。

首先,根据《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DA/T28-2018)归档并整理文化馆建设材料;实物档案种类多、载体各异,目前还未有统一的关于实物档案的整理标准,因此成都平原耕作农具、藏品等实物档案的整理,可按年份、载体、保管期限进行分类编目管理。

其次,特色农书档案。图书是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认识研究的结果,其内容虽然涉及社会实践,但却不是对社会实践的记录,而是经过加工、提炼、总结后的系统性产品。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建设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特色农书档案库,一方面加强师生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供人们查考史实、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历史之用。特色农书档案库的建设,应该结合学校农学特色,突显地域文化,以中国农耕文化传承体系为基轴,以成都平原主题,形成建设规划及甄选、收集方案。同时,由于档案的特殊性,一定要鉴定“农书”是否是对人们在传统农业耕作中形成的真实记录。学校图书馆要自觉承担起“传承农耕文明”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展现学院特色校园文化。整合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设置农书专区,打造以成都平原为主的农耕文化文库。甄选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类图书、期刊、电子图书馆;多渠道收集、采集特色农书。设立农书采购专项,随时随地采购古籍农书等。

2.引入科研成果,激发全员创新意识

我国教育部对科学研究的定义是:“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成都平原农耕文化资源平台的建设除了对传统农耕文化相关的资料的收集,更应融入现代农业成果,从而彰显学校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中的卓越贡献、激发全体师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围绕农业发展积极创新与研究,贡献自身力量。

甄选学校典型科研成果,多形式置入文化馆建设。一方面丰富展馆内容,另一方面提升学院文化品牌形象。近年,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学校对科研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认识,科研成果显著提升。学院品牌农产品,如“农凤鸡”和“凯特杏”可通过标本展示、情景设置等形式融入馆内,通过静态却立体、生动的展示,向全院师生传递学校农学情怀,弘扬对现代农业的不懈探索精神;其次,采取“引进来”方式,将茶艺、宠物、家畜养殖、植物栽培、园林园艺等专业教学的教学设置在成都平原农耕文化馆内开展,营造良好的耕读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认可度;第三,让品牌农产品与特色专业成为学校在开展外宣工作中的亮点。

3.多形式开展学生课外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课外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课外活动已经成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都平原农耕文化资源建设与有声有色的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能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又能使农耕文化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成都平原农耕文化馆目前日常用途主要包括:新生入学教育、接待来宾参观、旅游管理和茶文化专业实践教学。除此之外,还可与社团、志愿者、勤工助学团队共同开展各项活动,全方位拓宽成都平原农耕文化馆建的开发利用,发挥特色优势,丰富文化馆的内容和形式,让资源活跃起来,让空间灵动起来。如开展文化馆馆建设计大赛、建校周年庆摄影大赛、农具捐赠、课程作业展示等活动。同时,联合学校各相关部门,开展多形式读者活动,如在世界读书日开展以“耕读书香,薪火相传”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参与人员包括优秀校友代表、退休教师代表和全员师生代表组成,活动内容包括:传播耕读书香“母校记忆”、追忆农院往事、分享成长经历、共话美好未来等内容,光阴荏苒风华在,学子情深返校园,汇聚母校,共叙情谊。

4.搭建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数字平台

通过数字平台的搭建,构造能够围绕“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主题资源更新及应用的稳定且可扩展的长期持续发展应用框架,从而为农耕文化及学校“服务三农”的校园文化传播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数字化平台建成后,文化馆的影响力、资源的利用价值、功能、服务范围等将得到自然扩展,人们对传统农业概念及内涵的认识也将被突破。

第一,利用校内资源协作共建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网站。由文化馆管理单位联合学校信息技术部门,组建专业团队设计并建设网站。网站板块主要由“本馆概况”、“数字农耕馆”、“馆藏精品”(农具展示、特色藏品)、“社会教育”、“公众服务”组成。网站资料收集的主要来源包括: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主题农书、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主题档案资源库、和实时农业信息资源以及《天府农歌》(《天府农歌》由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图情中心于2014 年8月1 日组编出版。该书由上篇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下篇专题研究 两部分组成,上篇通过搜集古蜀王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王朝时期典型农耕资料,生动客观地描述了农业文明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制作文化馆《农耕文化馆三维漫游动画》宣传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高度真实的三维立体展馆,实现实体展馆的在线数字化漫游功能,多角度、全方位的的还原展馆的原貌,不但能突破观展时空的限制,还能满足更多用户的体验需求,展现农耕文化精粹,弘扬农业文明。

第三,文化馆藏品的三维数字化资源建设,进一步开拓文化馆藏品保护和展陈功能,对于保护珍贵的藏品资源、传播古老的中华农耕文明、更大化地发挥藏品的文化、历史与教育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数字平台将挂接至学校二级网站,其管理、更新与升级由文化馆主管部门负责。通过学校开放网址,方便校内外读者访问,扩大文化馆宣传力度,有效提升了数字资源的使用价值,促进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宣传及利用。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数字网络平台的建成是学校档案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通过数字网络平台生动地展示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成为学院文化形象的一个品牌。

依托成都平原地区农耕文化,结合学校农学特色资源,以实现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及对现代农业的展望与研究为目标,探讨并实践成都平原农耕文化资源建设方案,是学校坚持“聚焦三农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办学方向“及“推广农耕文化”社会责任的有效落实。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农耕文化馆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农耕旧事十二韵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古蜀先民以何为食以何为居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