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为能理解,必须夸张
2021-12-24谢志强
小小说月刊 2021年24期
◇谢志强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生于1931年2月9日。1989年2月12日,他58岁生日后的第三天去世。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著名作家都很推崇他。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说:“他是奥地利文学的标尺。”德国文学评论的“教皇”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说:“最能代表奥地利文学的只有伯恩哈德。”
伯恩哈德出过两部闪小说集:《声音模仿者》和《事件》。以《声音模仿者》中的一篇《交换》作为同题闪小说主题创作,是向伯恩哈德表达一种致敬。
伯恩哈德生前,拒绝接受任何文学奖项,而且,毫不客气,态度坚决。他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很可能评委们鉴于他的态度,就没去自讨没趣,碰他这个钉子。他去世后,故乡成立了托马斯·伯恩哈德协会,维也纳也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可见其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伯恩哈德是公认的20世纪最后一位语言大师。他的闪小说已预示了当今文学的碎片化表达。他擅于运用长长的复句和回旋的语言,句与句的紧密勾连,如同一个语言的漩涡。我读时,总有一种被卷入的感觉。我不由想到了戈壁荒漠里生长的一种碱草:球状,内部精致的网状的茎干,结构严密,风吹拔起那短而细的根蒂,碱草就顺风滚动,沿途撒下自己的种子。
伯恩哈德的闪小说,聚焦精神,直击要害,直抵本质,多用夸张、重复的手法,透出怪诞、反讽的意味。
本期以其《交换》为同题的闪小说创作,五位小小说作者采取了假托、夸张的手法,融入了科幻、童话的元素,也达成了读者与作品的情感“交换”,像放大镜,照出了容易忽视的人类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