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路径
2021-12-24梁永浩
梁永浩
摘要:新课程指导的初中物理教学应当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观念,培育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由于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内容多、现象杂,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有一定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让大家在物理知识学习中有所进步与收获。与此同时,更应当融合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手段拓展实践,让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本文将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及策略展开解析,希望能够为一线教育者提供更多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应用路径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涉及方方面面,从导入课堂到解释实验都能够应用,物理教师应当按照实际需求分配资源,让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起到积极影响。在物理课堂中,学生转变为课堂主体,他们的认识与思考、自主探究与实践等等十分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当围绕学生开展,以他们的实际应用为最重要参考,让信息技术在特定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的融合才是有效的,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笔者已经在一线教学多年,希望通过微薄之力启发更多教师,去转变教学观念,去整合教学思路,去提升教学质量。而中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中进步和成长,迈向更加宽阔的舞台中央。
一、信息技术模拟课堂实验
物理教学中难免会通过实验验证概念、定理等等,物理教师必须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入教学,带给更多真实体验感。但是,实验操作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只是尽可能讲授安全事项。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全可以代替小实验,既带给大家真实体验感,又能够避免意外出现。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微课视频,将能够详细解释实验部分内容,让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小实验的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现象。中学生也定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中集中注意,通过真实实验演示收获良多。
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出于实验现象不稳定考虑,采取了微课视频模拟课堂实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视频演示给大家呈现更好的实验效果。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现象在视频演示中清晰出现,学生能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同时在视频演示实验中认识到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更加直观了解,同时能够对实验建立起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也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二、信息技术详解知识重点
中学生的物理思維当是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之前的,因而教学中应当针对学生解题思维进行训练,让他们学会运用物理概念、公式等解决物理问题。物理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个性与需求,搜集他们的错题、易错知识点等等,结合信息技术进行详细的、汇总的解析,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构建一个情境让学生带入思考,让他们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感受理解问题,准确的弄懂物理过程。多媒体支持下的动感画面就是可以借鉴与参考的,并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详细解释知识重点与难点十分必要,中学物理教师也是可以参考和应用。
例如,在教学“滑动204-变阻器改变电流”时,物理教师就可以结合电阻线长度变化与流过该电路的电流之间的变化知识点进行详细解释。首先,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认识模糊、印象不深刻,那么就应当通过实验探究树立起滑动变阻器滑片会改变电流大小的认识,而后结合多媒体设备还原电流流向的情境,学生将能够清晰认识到:只有电流流过的电阻线才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配以滑片移动时电流移动方向的模拟动画实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将深刻认识重点内容,同时对滑动变阻器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三、信息技术充实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板书、画图、解题等费时费力,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往往达不到良好效果,因而一线教师必须从实践教学中找原因、找方法。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运用关键在于将教学内容整合为课件、视频等,恰当的在课堂中展示出来,而后带给大家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这样一来,既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又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扩大了课堂传递的信息容量,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例如,在教学“电流定律”这一部分内容时,中学物理教师应当针对物理量、仪器、实验等内容进行初步整合,将各零碎知识点串联到一起。首先,可以将这一章节的所有重点内容制作成PPT,而后针对物理量、仪器、规律点进行初步总结。最后以超链接的形式将目录与各单元连接起来,实现电路连接和电流路径分析,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和分压作用及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实验,通过与现成课件超链接使复习生动、直观,学生易于接受。中学生将通过PPT解析完整的了解到本章节的重点知识内容,从而在系统的学习与复习时有所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少辉.从微能力点到融合点的思考与实践——以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数字教育,2021,7(02):63-67.
[2]张祥清.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50(1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