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痴迷机甲?
2021-12-23月光舞者
月光舞者
“机甲热”的兴起得益于美国科幻电影,如《钢铁侠》系列、《环太平洋》系列、《钢铁骑士》等对机甲的大肆渲染,这容易给我们造成一种机甲科幻文化兴起于美国的错觉。但是实际上,机甲起源于日本。
“机甲”在日本被称为“メカ”,实际上是“机械”的意思。“机械”涵盖各种不同的涵义,从筷子到轮椅再到巨型机器人都可以被称作机械,在科幻电影中,机甲主要是指由人类驾驶或操控的机械装置。
日本对机甲,尤其是大型机甲,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了解机甲在日本的发展,能帮助我们从根源上探究当下年轻人为何痴迷“机甲”。
机甲起源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损失惨重。美国的原子弹对日本的威慑力不容小觑。战争的失败使得日本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引发了其对科技力量的思考。投射到文化产业,1958年,《铁人28号》诞生。
铁人28号由金田正太郎通过无线电操控,其主要职责是打击罪犯,守护社会和平。这种由人操控,像山一样高的巨型机器人可以说是机甲的开山鼻祖。
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放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大胖子”,挫伤了日本的锐气。而有意思的是,此时出现的“铁臂阿童木”和“铁人28号”恰好对应这两颗导弹。
机器人和机甲的出现,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是日本对于战争的创伤记忆,以及对于高科技的向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在战后修复中逐渐重建本国的集体意识(力量、高科技),因此科幻题材的作品备受青睐。
盔甲崇拜
日本文化对武士盔甲的崇拜由来已久。这是因为日本文明有千年的历史,发展至今必然历经无数战争和杀戮,甲胄(盔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日本的甲胄种类繁多,举世闻名,最重要的几种类型有大铠、腹卷、胴丸、当世具足,这几种铠甲是日本甲胄中的典型代表。甲胄和机甲神似,巨型机甲就象征着日本武士盔甲。
与盔甲不同的是,盔甲只是防护工具,而机甲是带有一定自我意识的,例如高达、EVA一号机等。这类巨型机甲进攻力、防御力超强,由武士驾驶和操控,代替出战。
人们之所以喜欢机甲,是因为和平年代,人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一方面,机甲大战满足了人们对于未来的好奇心,宏大壮观的场面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内心对于搏斗的原始欲望。
另一方面,盔甲是武士的保护层,可以防护武士免受伤害,机甲代替战士出战的作用也是如此。任何科幻作品都是当下对于未来的想象,备战心理使得人们更乐于看到机甲受损而非人类牺牲。
变形合体
七十年代,动漫中的机甲模型大卖,制造商开始介入动漫领域,以投资来绑架动漫机甲的设计。如果动漫方想拿到投资,那么设计什么样的机甲、什么样的故事情节必须要经过投资方的同意。
因此,很多机甲题材的动漫开画之前,手稿都要和模型制造商协调。机甲模型能否制造出来,是否会有人买直接决定了动漫方能否拿到投资,所以说,这一时期的机甲造型走向是由模型制造商决定的。
一个独立的模型所带来的利益必然要比多个模型少,因此,变形合体机甲越来越多,出现了套娃似的合体(克罗诺斯的大逆袭、元天突破等),五只狮子的合体(战神金刚),人数越来越多的合体(六神合体)等一系列变形合体机甲。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制造商的利益所在和用户的需求恰好契合。市场需求决定了合体机甲的产生,而这一时期人们为什么喜欢合体机甲呢?
七十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力量的渴望空前绝后。在这种情况下,单个独立的机甲显得有些单薄。而喜欢机甲的人从来都不会排斥强化的机甲,因此,合体机甲在这一时期备受欢迎。
人型机甲
进入七八十年代,机甲造型慢慢向人型靠拢,出现了一批人型机甲,以高达为代表。这一方面是由于成人市场的发掘,另一方面是出于人类的自我崇拜。
早期的机甲市场主要是针对儿童,如铁臂阿童木的用户年龄设定为6-15岁。随着机甲动漫和模型的风靡,成人市场逐渐被发掘,花花绿绿、奇形怪状的机甲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而人型机甲通用于各个年龄段。
另一方面,人类不会认为大猩猩或者青蛙的样子很美,动物的造型在人类看来也是低等。《圣经》中说:“人体是上帝赐予这个世界最美的风景。”人类的人体崇拜,使得人型机甲的出现成为必然。
从铁人28号到形形色色的机甲,机甲的发展无不在说明,所有科幻作品实质是当下集體意识的表达,是现代人想象未来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