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需改良

2021-12-23李晓郛

检察风云 2021年20期
关键词:体系化人文精神法治

李晓郛

当前,法治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公民的要求之一,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自媒体不断扩展的态势,传统法治教育方式方法已显得相对滞后。自媒体时代要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既要分析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要研究时代发展的特征。综上,笔者建议对大学法治教育模式进行改良,即由教材体系化向教学体系化转变;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法治教育实践。

目前,高校法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材选择。自2006年秋季起,全国高校逐渐将之前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合二为一;其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出版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尽管该教材法治教育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法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僅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进行大学生法治教育,犹如“蜻蜓点水”,效果不佳。以2013年修订版和2018年修订版为例:2013年修订版共有7章,直接涉及法治教育的章节只有3章,即第5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第6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和第7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2018年修订版共有6章,直接涉及法治教育的章节只有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作为非法学专业的基础课,大学生法治教育如果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门出版的16本教材(依据教育部审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耗时太多,成了具体讲授各科法律知识的专业课,与大学生法治教育树立法治理念的核心定位不匹配。

二是教师素养。虽然国内高校基本开设了思政课并配备思政专业课教师,但是在课时安排较少的现状下,教师多数以课堂灌输的形式进行法治教育。一般而言,高校会安排16到18小时的课时进行法治教育。对于一些思政课教师来说,有的缺乏法学专业背景,有的缺乏实务经验,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能照本宣科。还有部分高校因为师资短缺,安排学校辅导员进行法治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三是教学方法与手段。就笔者观察,目前国内大学生法学教育的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式为主,少数教师采用案例式教学。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容易导致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评估较差。讲授式教学对授课者要求比较高,教师讲得精、讲得细的前提是教师对法治教育的宗旨、目的以及现状不仅有清醒的认知,而且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分析判断。讲授式教学容易忽略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积极性较难被刺激,课堂上一些大学生变得“沉默”甚至“失声”,求知动力不足。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笔者认为,应当把人文精神浸透于大学生法治教育之中。一方面,就两者关系而言,人文精神是法治教育的本源,法治教育是人文精神的派生,法治教育虽然可以分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但是法治教育的生成一定是依赖特定的人文精神(支撑)。另一方面,法治思维的养成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属于自发形成,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认同法治理念,而不仅仅是规则的遵守或者政治的遵从。

借用社会工作领域的增权理论,大学生是当代社会需要赋权、增权的一个群体。因此,建议在自媒体时代,对于法治教育进行如下改良:

首先,教育理念由教材体系化向教学体系化转变。教材体系规定的是“教什么”,教学体系规定的是“怎么教”。由“教什么”向“怎么教”转化的过程就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过去一个时期的法治教育课堂上,重点被放在政治倾向和守法两个基点,围绕着人性、人文精神展开的探讨较少。今后,国内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核心应当以宪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为核心,贯通学校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形成课堂内外与学校内外的法治氛围。传统的“德智体美”发展之外,还可以考虑增加“法育”和“法商”的培养。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法治教育应当从理论讲授为主转变为实践应用为主,即在以教材案例为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将各种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强化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实践性。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智力和生理的成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比中学生更注重自由,更强调尊重,建议在法治教育中,多注重权利教育、欣赏教育。法治教育在教材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应当更多地从大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授之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笔者建议对大学法治教育模式进行改良,即由教材体系化向教学体系化转变;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法治教育实践。

其次,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教育队伍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部分担任法治教育基础课的教师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建议一方面先配备专业教师从事大学生法治教育;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法律知识培训或组织进修,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法治教育并非只是法律知识教育。因此,配备专业教师从事法治教育课程属于临时应对之策,从长期来看,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专门的法治教育或者思政类教师队伍。

再次,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正确认识传统教育的不足,结合自媒体的特点,吸收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的特点和有益尝试,放弃面面俱到、穷尽式的做法。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领悟法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内涵;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和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师生在课内和课后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手段,以学生的喜好和具体情况为基础,按照个人节奏去完成法治教育的内化与吸收过程,达成法治教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过程。自媒体时代,法治教育选择的案例既要贴近大学生,选择大学生身边可能发生的事件;又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的放矢,把握最佳教学切入口。

最后,重视法治教育实践。要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崇尚法治,法治理念和法治教育要“接地气”、融于生活,进而深入大学生的内心。法治教育是系统工程,校内校外实践缺一不可。校内实践包括配合课程内容的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立法听证会、案例研讨会,校外实践包括担任司法机关实习生或助理、参与法律咨询等。当然,法治教育“生活化”并不是让法治教育无条件地迎合生活,而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通过法律逻辑和法律知识去解读生活、解决问题。例如,高校在贯彻国家关于依法治校要求的同时,校务公开以及学生代表大会制度都可以作为法治教育实践的内容。通过这些校内实践让大学生感知自己的独立人格受到关注和尊重,体验“有章可循、于法有据”的高校生活。大学生通过构建法治化的高校治理环境,实现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知情权、质询权以及建议权,领悟规则意识,体验依法办事、依法治校的益处,从而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提供现实依据和法治氛围。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体系化人文精神法治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构建体系化试验安全管理模式
保险合同法的体系化表达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