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路径分析
2021-12-23郭丁文
郭丁文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深远的世界和历史意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贡献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向国际社会宣布了我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际实施进展好于预期,承诺在2020年完成的自主行动目标均已提前到2019年完成。从“十三五”规划实施评估的情况来看,202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9.8亿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0.49吨标准煤每万元,“十三五”时期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2%;“十三五”时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8.8%,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12%提高到15.9%;森林覆盖率由21.7%提高到23%以上,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低碳绿色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链水平是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根据测算,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贡献度超过5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结构调整,2012年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7.7∶47.7∶24.6调整为2020年的7.7∶37.8∶54.5。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提高29.9个百分点。在工业部门内部,淘汰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铝等行业的落后过剩产能,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更新工艺技术装备,降低能耗和排放。大力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服务,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构建以绿色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产能达7.5万亿元左右。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130万量,产销量五年居世界首位。
(二)提高能效和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中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能源结构调整和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在绿色转型中的重要性。“十一五”以来,中国将单位GDP能耗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已连续纳入4个五年规划,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GDP能耗呈现下降趋势。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累计降低13.2%。202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9.8亿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0.49吨标准煤每万元。能源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7.4%下降到2020年的56.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5年12%提高到15.9%。用能方式清洁低碳化进程加快,特别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迈出实质性步伐,累计完成煤电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以上,提前完成2020年目标。中国已成为全球利用非化石能源的引领者。
(三)绿色科技创新有效发展
科技创新有效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集约化水平,是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20年,我国的研发投入达24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0%,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504亿元,超过欧盟15国2.1%的平均水平。绿色技术的研发投入也大幅增加。降低绿色技术的转移成本,推动绿色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促进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利用,绿色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绿色发展的源动力。推进绿色技术研发与标准一体化,加强科技对标准制定的支撑作用,并动态提高行业绿色标准。热核聚变技术可控利用取得重大突破,为从根源上解决能源危机和高碳危机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四)在全球率先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在经过前期试点后,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研究制定相应的监管规则,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监管体系。截至7月23日收盘,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运行6个交易日,23日的开盘价为56.52元/吨,收盘价为56.97元/吨。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83.3万吨,成交额近2.5亿元,其中开市首日的成交额近2.1亿元,6个交易日以来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交易均有成交。
(五)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强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为绿色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环境,部分污染物排放进入峰值平台期。2020年,全国338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87%,比201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温室气体排放大幅降低。2020年,全国地表水1937个水质断面(点位)中,Ⅰ-Ⅲ类比例为83.40%,比2019年上升8.5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0.6%,比2019年下降2.8个百分点。
二、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路径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主要是实现“一增一减”,即碳排放达峰后的陆续降低和碳汇的逐步增加,以实现碳排放与碳汇的平衡与中和。根据《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NDCS)是实施不可逆更新机制,从国别来看,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动态的。2015年各缔约国提交初期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新的或更新的自主贡献于2020年提交,此后每五年提交一次。我国于2015年提交了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国家自主减排目标,包括: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在2020年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代表中国政府提交了新一轮NDCS目标,包括: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实际上是对2015年第一轮目标的更加严格的承诺。综合分析可行性和必要性,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增量上升期。结合到2030年碳达峰时碳排放减排的目标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经过测算,到2030年,我国碳排放总量(含土地利用变化)的峰值约为280亿吨,其中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峰量(这也是我国在巴黎协定下提出的碳排放达峰目标)二氧化碳当量约为160亿吨,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30亿吨。从碳汇目标来看,2030年森林蓄积量约为185亿立方米。
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有很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生产结构亟待优化、能源结构调整面临挑战、绿色技术水平总体不高、生态环境治理压力、资源过度开发、生活消费方式须加快转变、低碳发展政策制度有待完善等挑战和问题。我们要坚定信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传统部门的技术改造空间巨大优势,努力推进相关工作,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完善差别化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战略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实施分类指导的碳达峰碳中和区域政策,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确定差别化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加强碳排放强度控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农产品主产区要加强开发强度管制;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划定生态红线,制定和实施严格的产业发展目录。
(二)以发展清洁能源为重点,构建低碳能源体系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煤炭清洁利用,提高煤炭集中高效发电比例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将超过50%。高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比重将达到三分之二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的比重将超过50%,可再生能源将从原来能源电力消费的增量补充,变为能源电力消费增量的主体。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发展核能发电,核能模块化、小型化、差异化新型技术研发与应用,合理布局沿海核电基地。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产业化,比如页岩油、煤层气及天然气水合物(海底可燃冰)。加快突破热核聚变技术瓶颈制约,尽早实现商用化推广应用。
(三)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节能低碳的产业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贯彻落实《“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结合电商便利化造成的冲动消费、无效消费现象,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强化互联网交易平台管理责任,加强交易行为监管。鼓励平台企业引入第三方二手商品专业经营商户。推动线下实体二手市场规范建设和运营。加强垃圾分类强制性推广,推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循环化处理,推进再生制造基地建设,提高再生产业规模。
(四)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努力增加碳汇资源
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加大湿地保护与恢复,提高湿地储碳功能。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天然林和湿地保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恢复。探索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
(五)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强化绿色消费模式
加强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全民教育,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理念。发挥公共机构率先垂范作用,开展节能低碳机关、校园、医院、场馆、军营等创建活动。引导适度消费,鼓励使用节能低碳产品,遏制各种铺张浪费现象。完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六)强化科技支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组建现代能源系统领域国家实验室,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科技创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开展气候变化监测预测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影响、风险机理与评估方法研究。加强对节能降耗、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广利用二氧化碳驱油、驱煤层气技术。
(七)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构建了支撑全国碳市场运行的制度体系,稳妥制定配额分配实施方案,扎实开展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在积极稳妥做好发电行业全国碳市场建设和交易的基础上,在新的周期,积极稳妥推进冶金、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重点耗能行业登记入市。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探索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证书交易等各种绿色金融工具的运用。推广建设一批国家级绿色金融试点示范区,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推广。
(作者单位: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