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满分作文素材运用指南
2021-12-23王学华
王学华
考場佳作
运墨收笔承其道,一撇一捺写人生
□一考生
一撇一捺,人字易成;人字亦难,书写一生。谁可曾想到,小小的“人”字书写中,竟蕴含人生的大智慧——起笔之时,藏而不露;行笔之中,不偏不倚;收笔之际,缓缓出头。写好“人”字很简单,但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并不容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明书“人”之智慧,做大写之新人。
潜心积累,韬光养晦,此之谓“藏而不露"。“小不忍则乱大谋”,两千多年前,孔子如是说。若在人生起笔之时便锋芒毕露,恃才放旷,难免会成为划过夜空的流星,绚烂却短暂。“霸气震神州,凌云志未酬",你可曾听到那乌江畔至今回荡的悲歌?那是项羽,年少时锋芒毕露,不纳人言,甚至放言道:“剑一人敌,不足学。”最终于乌江边自刎。你是否见过新城之上的那一口墨池?那是王羲之,虽年少有才,却将锋芒藏匿,潜心积累,终成一代书法大家。韬光养晦不是不思进取,而是静待时机的人生智慧。韬光养晦、潜心积累者,将如灿灿星斗,长久闪亮于夜空。
把握方向,坚守正道,此之谓“不偏不倚”。上流失之毫厘,下流差之千里,若不把握正确的方向,不偏不倚行走在正道之上,就难以书写人生的华章。“现代小说之父”福楼拜在成长过程中也曾经历过迷茫,但他却在不断试错中,修正自己的人生道路,终于走上文学这条属于他自己的“正道”。我们耳熟能详的物理学家焦耳,也曾因为痴迷于永动机的发明,没有认识到这一方向一开始便错了,白白耗费十余年精力而无果。人生起笔固然重要,它决定着我们以后的最高限度,但行笔之期,则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如何不偏不倚行笔,是我们一生都在探索的事,也是我们一生应该追求的事。
持续发力,厚积薄发,此之谓“缓缓出头"。梅花怒放扑鼻香,这是她在风霜雨雪中发力的结果;水滴十年终穿石,这是它长久蓄力的结果。大自然以生动的事实向我们证明了持续发力这一人生智慧,同样,书写人生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张京在毕业后不断发力,坚持英语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终于成就了今天那个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翻译女神"。古人道,“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持续发力,不急于求成,终能有所成,有所获。
沿袭前人之路,开后者之先河,此之谓“描红"。翻开中国史册,无数前人为我们开辟了道路,让我们有前路可循。然而,若只是一味地沿袭前人之路,描前人之字,则难以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有描前人之字的智慧,更要有创造性,这样才能新而不逾矩;我们更要有写出自己风格的勇气和气魄,这样才能新而不逾时。
“人”字只有一撇一捺,但其蕴含的人生智慧却适用于我们的一生。运墨收笔承其道,一撇一捺写人生。践行书“人"之智慧,方可成大写之新人,担当时代复兴之重任。
素材提取
项羽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生于楚国将官世家。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西楚霸王”的大业。楚汉战争之初,刘邦趁项羽羁留齐地,于汉二年四月进占彭城。项羽随即回师救援,大败汉军,刘邦退据荥阳。此后,楚汉双方在荥阳、成皋一线长期相持。项羽虽取得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但其政治、军事上的弱点却日益显露。项羽分封诸侯,举措失当,不公不平,促使那些在分封中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王倒向刘邦,使他在政治上日益孤立。汉五年十二月,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人少食尽。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与虞姬对饮,慷慨悲歌 。随即,项羽引兵东向,至乌江自刎而死。
王羲之
东晋人,他创造了一种美观流利的书法字体,被人们称为“书圣”。他从七岁开始练书法,他家门口有一个水池,他每次练完书法都会在此洗毛笔。过了二十年,他把门前原本清澈的水池都洗成了黑色,之后人们便把那水池称为“墨池”。
福楼拜
十九世纪中期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作品包括《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三故事》和《布瓦尔和佩库歇》等。他十分注重艺术和语言的完美,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
焦耳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十八世纪,人们对“热的本质”的研究走上了一条弯路,“热质说”在物理学史上统治了一百多年。虽然曾有一些科学家对这种错误理论产生过怀疑,但人们一直没有办法解决热和功的关系的问题,是英国自学成才的物理学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为最终解决这一问题指出了道路。
张京
杭州人,毕业于外交学院,外交部翻译。2013年3月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有关内容和考虑”的记者会上,冷艳的美女翻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位翻译神情专注,不少媒体摄影师的镜头都对准了她。
运用指南
点面结合法也是事例论据运用的技法。所谓“点”,即能够深刻体现主题和观点的材料。对这样的材料要进行细致描写,深入分析,作为详写的材料;所谓“面”,即指一般材料,只起辅助作用,应以概述和列举为好,作为略写的材料。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如果在议论文中运用点面结合法,这个“点”就是能够有力论证论点的某个事例,要详写;“面”就是与“点”内容相映的,同样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一般事例。这些事例人尽皆知,所以只需提及略写即可,以使文章充实饱满,增强说服力。此法适用于考试时见到话题或题目后,一时想不到那么多可用的事例,这时,可从想到的那些与论点相近或相一致的有限的事例论据中,选择自己认为较典型、把握较全面的事例论据详细叙述,并加以挖掘,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例论据则可简笔带过作次要叙述。
如上述例文就采用“从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方法,一开始从“点”上列举项羽、王羲之、“现代小说之父”福楼拜、物理学家焦耳以及女翻译张京等人物素材,聚焦他们的人生轨迹,进行详写;接着又从“面”上综述无数前人为我们开辟了道路,这样,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我们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和智慧选择。
点面结合,可有以下几种操作
1.“点”繁面“简”,恰到好处。
“点”用繁例,往往扣住一点详细叙述、描写,常常是一则素材对应一个分论点,单独成段。“面”用简例,将有关素材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论证同一个观点。
2.典型优先,分清主次。
对于一些典型、新鲜、别致的素材可以用比较详尽的笔墨从“点”上进行特写,而那些同质的、次要的、常见的素材则可以从“面”上进行略写,哪怕是一些很精彩的论据,在与前例角度一致的情况下,为避免重复累赘,也必须概括呈现,或以并列排比的形式作为论据,以增强气势,丰富内容。
3.由面及点,详略平衡。
点面结合法在具体运用时也可以由面及点,从面开始,详略平衡,具体操作是考生对某一素材先作面上的介绍或分析,再扣点分析,突出中心。如夏衍的《包身工》,先写一群受尽苦难的小姑娘,她们蓬头,赤脚,叹气,叫喊,像“蜂窝一般骚动”,读来让人压抑。这是“面”的描述的作用。可是,也只有当枯枝般的“芦柴棒”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当病中的他被带工头狠命踢打,在刺骨的寒风中被冷水浇头时,愤怒的火焰才会在读者的心中熊熊燃烧。这正是“点”的力量。
注意事项
1.此法运用既要有“面”上扫描,也要定点钻探。具体操作时,一般略写经典素材而详写热点素材,略写熟悉的人物或事件而详写陌生人物和事件。
2.简例的排列顺序要合理,防止杂乱堆砌,句式尽可能一致,力求产生一种铺陈之美。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