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青岛,掀起歌剧观演热潮
2021-12-23曹君勇
曹君勇
入围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的24部优秀剧目中,有18部新创剧目、6部经典剧目。青岛作为本届中国歌剧节承办城市之一,使用青岛大剧院、城阳大剧院、凤凰之声大剧院3个剧场举行剧目展演。来自国家级、湖北省、云南省、四川省以及青岛本土的院团创排的多台剧目进行集中展演,让观众充分领略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歌剧艺术魅力。一时间,青岛掀起了歌剧观演热潮。
“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了河边。二黑哥,去开英雄会,他说是今天要回家转……”当熟悉的旋律响起,现场观众深受感动并报以热烈的掌声。10月18日晚,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的《小二黑结婚》在青岛大剧院上演。
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史中,被称为“一白一黑”的《白毛女》和《小二黑结婚》堪称程碑式的经典作品,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作为中国第一部民族喜歌剧,《小二黑结婚》首次将戏曲唱腔运用在歌剧表现中,成为中国歌剧民族化探索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目。“借鉴中国戏曲音乐中的板腔体音乐方式,运用到中国的民族歌剧中,在歌剧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这种方式在表达音乐的戏剧性以及增强核心人物的戏剧张力方面,做了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歌剧《小二黑结婚》执行导演朱亚林介绍。
歌剧《小二黑结婚》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作家赵树理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而来,田川、杨兰春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讲述了1942年前后,山西解放区根据地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姑娘小芹相爱,他们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冲破封建桎梏,争取婚姻自由,最终喜结连理的故事。小二黑与小芹不畏封建势力威胁、勇于反抗的精神广为称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品讴歌了新生力量的胜利,展现了社会进步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小二黑结婚》的故事发生在1942年前后,歌剧作品创作于1952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与考量,作品穿越时代,依然魅力不减更散发夺目的光辉。小二黑与小芹不顾一切冲破阻力,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依然能够激励现代观众。这种精神内核跨越时代而不朽,如今更是在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中,通过高水准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来,并传递给观众。
2016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对《小二黑结婚》进行复排,陶诚任艺术总监,黄定山任总导演,周君任指挥,周丹林任舞美设计,毋攀、蒋宁等主演。复排版本在保持作品原有特色、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理念和青春气息,进行全新的舞台呈现。“复排版本对剧情进行了梳理,让情节更凝练;音乐的编配也更现代化,富有时代感;舞台的呈现也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此外,一些高科技手段也让舞台绽放出新的光彩。这部歌剧本身就是经典之作,复排版本应该说是重新展现作品的辉煌。”朱亚林介绍道。
“从1952年创排,到2016年的复排,再到今天能够在第四届中国歌剧节演出这部非常经典的歌剧,我们非常高兴、自豪。如今的上演是对红色经典的传承,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通过演出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剧场,真正喜欢这部经典歌剧。”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歌剧《小二黑结婚》总监制田彦这样表示。
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无名英雄将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连系在一起,展露出豪迈的家国情怀。10月19日晚,青岛原创大型民族歌剧《国·家》在青岛城阳大剧院上演,接受家乡人民的检验。
据介绍,歌剧《国·家》聚焦小人物,展露大情怀。故事以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却没有描绘名垂青史的历史事件,而是专注于在时代惊涛骇浪之下,激荡起的一朵朵平凡又伟大的浪花。1949年秋天,敌情突然传来:一群残匪妄图破坏开国大典的顺利进行,紧要关头,一场特殊的战斗随之拉开序幕……《国·家》以参与这场战斗的4位普通战士和1位女民兵队长为主角,将平凡小人物作为突破口,展露出无比豪迈的家国情怀。
“我写的是普通的战士、无名的英雄,但他们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保卫了我们的国家。对此,我总结了12个字:‘小人物、大情怀,小角度、大视野’。将作品取名为《国·家》就是想讲述这些英雄的家国情怀,他们热爱生活、憧憬未来,但选择把希望留给其他人。我想通过作品告诉现代人,当我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这些无名的英雄。”《国·家》编剧代路表示。
歌劇《国·家》由青岛演艺集团出品,青岛市歌舞剧院创排,代路编剧,杜鸣、任安编曲,沈亮总导演,徐东晓指挥,薛皓垠、王庆爽等主演。作品自2018年开始筹备,几经易稿打磨而成,最终呈现出浓烈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这种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一方面是通过文本呈现出来的,另一方面也通过导演、灯光、音响、舞美等方面的掌控体现出来。”代路介绍。
黄色落叶铺满舞台,带来强烈的沉浸感;舞台呈翻卷造型,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舞美设计极富新意,增强情感的表达力度……此外,剧中使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息音响系统,为观众提供“演员就在身边”的听觉效果。
“在敘事方式上,我们打破了纯线性的时间序列,通过跳进、跳出的方式让情节起承转合。故事本身就充满了理想和浪漫的气息,他们心怀理想,在为理想奋斗的路上充满幸福。我们以自己的视角去感受他们的理想、情怀,去接近、体会这种情感,并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将其中的光芒和热血呈现给观众。”《国·家》总导演沈亮表示。
“我们利用很多现代技术来丰富舞台表现,通过舞台前部的面纱幕、中部的冰屏、后部的LED屏,进行多层次的视频展示,呈现更立体的舞台效果。另外,还大胆地使用抽象道具增强表现力,使用了大型的移动车台,让观众感受更强的冲击力。”《国·家》制作人张乐群介绍道。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10月21日晚,优而美熟悉的旋律在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响起,由云南民族大学创排的歌剧《小河淌水》,融合了云南各民族艺术元素,展现了浓烈的民族特色,传递了真挚的悲欢情感。
在云南这片土地上,26个民族亲密融合、和谐发展——歌剧《小河淌水》所呈现的,并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特色,而是多民族的共同风貌,充满浓郁的“云南味”,它将云南各民族文化特色深度融合,对各类元素精致凝练,并进行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创作,最终在舞台上呈现出空灵、奇异、唯美的意境。
音乐方面,彝族、普米族、哈尼族等民族的音乐元素,巴乌等云南民族乐器都被融入歌剧创作之中,并借助交响化的音乐手段实现升华。服饰方面,多民族服饰文化中的特色元素经过提炼,设计成既有云南特色又具有现代时尚感的舞台服装。整个作品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与创新性,绘就出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壮美画卷。作品也为群众了解云南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魅力提供了新途径、新视野。
“民族特色元素在不同演员的服饰上面都有所呈现,这种呈现绝不是对样式、图案的照搬照抄,而是经过设计、重新组合之后形成的全新的、个性的艺术作品。”歌剧《小河淌水》项目负责人、主演高淑琴介绍道。“民族的文化是包容的,各种文化在这部作品中,更是集结成了一个整体,展现出大融合、大发展的文化现象。”歌剧《小河淌水》导演孙晋昆表示。
云南民歌旋律优美、唱腔独特,有着鲜明的特色。作为云南民歌的代表作,歌曲《小河淌水》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歌曲曲调婉转、意境幽美,有“东方小夜曲”的美誉。传统民歌与中国民族歌剧有着不解的渊源,许多民歌经过改编,成功融入民族歌剧之中,诞生出一部部经典之作。在这首经典民歌旋律的基础上,云南民族大学创排了歌剧《小河淌水》。民歌中至真至诚的人性、人情,在歌剧中同样得到展现。
“有些往事,由于过于完美,才让我们这些过于功利的后人,觉得不像是在人世间发生过的事情。其实,他们的的确确是最真实的人世间的悲欢。”歌剧《小河淌水》讲述了少女依湄与赶马人乌里凄美的爱情故事,最终,依湄用生命验证了爱的誓言。作品揭示了爱的初心和本质,传递了人类永恒的普世价值。
在此前的演出中,有观众将该作品比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孙晋昆却有不同的看法:“《小河淌水》展现的并不是善与恶的冲突,整个舞台上没有反面角色。‘善’是人物行动的动机和出发点,但故事最终走向了悲剧。作品通过悲剧,深化了爱的价值,把爱变成一种生活,更变成了一种信仰。”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脍炙人口的《洪湖水浪打浪》是几代人的回忆。10月25日晚,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传统经典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在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上演,精彩的演出博得现场掌声雷动不绝于耳,当尾声《洪湖水浪打浪》那激昂的歌声响起,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经典的旋律齐声高唱,陶醉在经典永恒的魅力之中。
《洪湖赤卫队》被誉为中国民族歌剧的一面旗帜,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在同敌人作艰苦斗争的拉锯战中暂时撤离后,地方革命武装洪湖赤卫队在韩英和刘闯的带领下,在湖北洪湖地区继续与国民党保安团和当地湖霸彭霸天巧妙周旋,沉重打击了来犯敌人的故事,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者英雄群像。
1959年10月,《洪湖赤卫队》作为湖北省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剧目进京展演并一炮而红,至今62年演出3000多场而不衰,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剧目上演场次的最高纪录,成为上世纪最经典的中国民族歌剧作品之一,也矗立起中国歌剧的一座里程碑,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其经典主题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更是广为传唱家喻户晓。
为了紧跟时代发展,顺应观众审美,歌剧《洪湖赤卫队》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分别于1979年、1989年、1999年进行了3次复排。“1999年这个版本改动最大,沿用至今。”《洪湖赤卫队》执行导演周彦说。据介绍,该版本剧情浓缩,台词精简,舞美更加精致,配器更为整齐,时长缩短为2小时,《洪湖水浪打浪》更是被改编成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大大增强了感染力。
3000多场,常演不衰,每一次演出都不是简单的复制。《洪湖赤卫队》培养了5代“韩英”,每代“韩英”都有共同的坚守,更有自己的理解与创新。第五代“韩英”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杨娟表示:“每一代‘韩英’对这个角色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舞台呈现,在舞台上一些程式化的表演可能都不一样,随着现在声乐技巧和观众审美的变化,我们在唱腔上也会有一些调整。”
The 4th Chinese Opera Festi- val was held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October, sponsored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Shandong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and organized by the Art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hando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s of Jinan, Qingdao, Zibo, Yantai, Weifang, Linyi and Dezhou.
In addition to holding performances in Qingdao Grand Theater, Chengyang Grand Theater and Qingdao Phoenix Sound Theater, Qingdao, one of the seven host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held training courses for opera creation talents, expert seminars on the“one-to-one opera review” and art performances for the public. In more than 20 days, five operas created by national and local troupes from Hubei, Yunnan, Sichuan and Qingdao were on display, allowing the audience to fully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charm of opera from different regions, nationalities and cul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