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选型研究
2021-12-23赵大淼韦冬梅
赵大淼,陆 鹏,韦冬梅
(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0)
0 引言
地基基础设计在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其是连接上部结构与地基的纽带,安全性能至关重要。不仅如此,地基基础造价往往在结构总造价中占据很大比重,一般在10%~20%,对于地形复杂等原因,造价还会提高。因此,基础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建筑物所处的地形及地质情况、地下水位情况等自然环境条件,对不同的地质情况,综合分析选择最合理、安全性及经济效益最优的地基基础方案。本文结合广西某多层热带科研试验中心工程实例,对该区域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选型进行分析,以为相同地区类似工程的基础选型提供参考。
1 多层建筑常用地基基础形式
1)独立基础又称单独基础。这种基础常用于钢筋混凝土柱距大、荷载均衡、地质条件较稳固及对差异沉降有一定适应能力的上部结构的柱下。
2)桩基础简称为桩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深基础形式,是由桩和连接桩顶的桩承台(简称承台)组成的深基础,或由柱与桩基连接的单桩基础,在高层建筑中应用广泛。
3)筏板基础是底板连成整片形式的基础,亦称片筏基础。其既可用于墙下,又可用于柱下,可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两类。
2 工程概况
凭祥市某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科研综合楼工程地上7层,地下1层,框架结构,建筑占地面积为863.7m2,位于广西凭祥市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院区内。根据GB 50021—2001(2009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有关规定,本工程安全性等级为三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地基等级为丙级,场地等级为三级。
3 地质概况
3.1 场地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勘察场地为新建工程,填平后场地现状较平坦,高差小于1.50m,高程在244.300~245.500m,场地原始地貌为岩溶谷地,地势平坦,拟建场地范围内原有3~5层建筑未拆除,西面为灰岩山体。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拟建场地及其邻近的非活动断裂通过构造稳定块体。根据本次钻探揭示,场地地层结构自上而下为:①素填料层,②红黏土层,③石灰石层。
3.2 地勘单位建议方案
根据拟建建筑特点和场地土分布情况,也可考虑桩(墩)基础。建议桩端持力层的基岩和土层应为③石灰岩层。目前广西地区常用的桩型有人工挖孔桩、钻(冲)孔桩、锤击(静压)预制桩等。根据邻近建筑或施工基础施工经验,适用于该场地的主要类型的桩为钻孔灌注桩和静压预应力管桩。桩的可行性分析与比较如下。
1)钻(冲)孔灌注桩属于排土桩,且具有较强的穿透力,桩端较容易达到设计标高的持力层。同时,这种桩大多属于大直径桩,单桩承载力较高,能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强度和变形的要求。但该场地局部存在孤石,钻孔困难,且该桩型施工时有大量泥浆排出,对环境有污染,需对其进行有效处理。
2)人工挖孔灌注桩对岩土层扰动及环境污染小,施工简便。由于工作人员施工水平存在差异,易出现安全隐患,如采用需进行专家论证。
3)锤击(静压)预制桩可实现施工过程中无噪声和振动,且施工进度快,施工环境整洁。但根据目前地区性经验,管桩易放置在岩尖、斜岩上而不能验证,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且灰岩岩面凹凸起伏较大,较难配桩,须慎用。
4 基础选型方案分析及优化
基础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一般情况下,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建议,直接采用地勘单位推荐的基础形式方案,该工程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对地质勘探报告中的技术参数进行分析,如果采用钻(冲)孔灌注桩,施工周期变长,造价也会大大增加,无法实现经济合理化的统筹。通过对地勘资料及建模分析,提出基础优化方案。
图1 基础平面布置
该工程有1层地下室,层高3.9m,根据建筑图纸,地下室底板标高为241.300m,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土层分布情况,一部分基础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持力层(③石灰岩层)范围内,所以初步方案基础形式采用浅基础形式(独立基础)。根据现场实际开挖情况~轴范围内黏土层较厚,若要达到设计要求的持力层还要往下继续开挖6~9m,这样会大大延长施工周期,根据实际施工周期要求,该方案不是很合理。
根据勘察结果,从施工质量、工期、经济、环境保护等方面考虑,并根据周边建筑常用的建筑地基基础形式,设计师建议采用独立基础和桩基的混合基础形式。
5 结语
通过对凭祥市某热带科研试验中心工程实例的分析,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对地质勘探报告书中的技术参数和建议进行有效分析,提出更合理、经济的基础类型选择,该工程选用混合基础形式~轴为独立基础,~轴为人工挖孔桩基础,保证了工程质量,且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和缩短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