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水利基础设施景观化设计
——以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汶溪河道景观提升方案设计为例

2021-12-23庞铭劼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1期
关键词:驳岸河道基础设施

庞铭劼

(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0 引言

现阶段我国城市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技术理念落后,加上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负荷也日益增大,这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本文着重思考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提出将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与景观相融合,并以此为途径实践水利设施的景观化改造。

1 水利基础设施景观化的理论阐述

1.1 理论基础

城市水利基础设施是指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除害兴利为目的,是具有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功能的设施及其配套附属设施的统称。而“城市水利基础设施景观化”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与“景观都市主义”为基础的、景观与水利基础设施相结合的概念。它强调以景观为视角认知水利基础设施的功能和其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强调其规划、建设与管理都应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

1.2 城市水利基础设施景观化的核心策略

构建功能多样、层次丰富的水利景观基础设施;构建具有识别性和地域特色的水利景观基础设施;构建紧密连接自然的水利景观基础设施,将景观纳入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造过程中;构建具有文化展示和宣传教育功能的水利景观基础设施。

2 项目概况及场地现状分析

2.1 项目概况

场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主城区东北部的桥头胡街道,周边以农田、山林和村落为主。场地西起象西线,东至龙储村,沿途分布有汶溪周村、东吕村、竹保陈村、铁界吴村、岙口村、大岙马村、慈云佛学院、双林村、外山头村、麻车村、储家村、龙潭村等村庄(见图1)。设计总面积约41hm2(615亩),全长7km。

图1 设计场地区位概况

河道整体东高西低,坡降较陡,水质清澈,水量丰富,形态多样,驳岸有部分硬化,共有堰坝27座。包括汶溪主河道、支流灌溉渠、滩地和山塘。村庄防洪堤标准为20年,农田防洪堤标准为10年。其中,象西线(S38)至梅茶线段,临村两岸为垂直驳岸。梅茶线至建龙公路(铁界吴村)段,北岸主要为缓坡、南岸为垂直驳岸。建龙公路(铁界吴村)段,北岸多为台田、南岸是垂直驳岸。建龙公路(铁界吴村)段至岙口村段,北岸为台田、南岸为沟渠。岙口村段至桃花溪段,北岸是台田、南岸是低丘。双林村至外山头村段,两岸为垂直驳岸。麻车村上游段,北岸是台田风貌,南岸是低丘缓坡入水。

场地内以农田、原生林、苗圃和苗木种植为主。主要植被类型有银杏、桂花、红叶石楠、女贞、水杉、某竹、构树、枫杨、枇杷等。场地共有对外道路2条,为象西线和梅茶线;沿溪机动车道建龙公路1条,还有桥梁10座以及堤顶路、田间乡道、溪边土路和古驿道。

沿线村庄与周边资源联系较少,且乡村风貌辨识度不高,缺少高端旅游服务设施。村庄现有产业缺乏特色,作为旅游区吸引力不足。

2.2 现存问题

现状驳岸类型单一,景观效果不佳,部分堤岸被渠化、硬化,缺乏游览趣味性。场地有一部分建筑物和道路紧贴河道,滨水空间绿地狭长,造成滨水空间的割裂和难以利用以及资源的浪费。同时,河道防洪标准低,受冲刷影响严重,暴雨季节水位猛涨,易发生洪涝灾害。

现有的河堤植物物种单一,以农田、原生林为主,滨水植物杂乱,道路绿地与沿河宅前绿地缺乏良好的景观效果。土壤基质类型单一,难以形成植物多样、利于植被生长的种植景观。场地现状道路不成网络,通行性和可达性差,且缺乏特色,未形成系统的慢行交通网络。同时,场地与区域主要道路建龙公路和中心城镇汶溪也缺乏必要的联系,游客很难步行到达溪边。场地周边村庄内也缺乏功能多样、尺度人性、环境良好的公共空间。

3 设计策略

3.1 设计思路

在改善受污染的废弃河道的同时,尝试以最小干预的设计策略对河道环境加以提升改造。尊重河道的景观特征和自然生态发展过程,逐步恢复河道景观环境和生态系统。尽量保护现有林田,减少人为干预破坏,在现状场地的基础上设计增加线性慢行交通和功能性休闲场地,构建完善的汶溪生态休闲游憩绿廊。

设计依据滨水风貌的不同,将整条河分为7段,各自明确其特色和功能。其中,既有7km长的滨水花海沿线,又有增加了游憩功能的水利设施段,整条溪流呈现多样趣味性风貌。

设计通过整合环境以嵌入功能设施,加速建设周期以节约资金。同时,镶嵌式的设计能充分保护和利用现状水网、路网,延续现状做提升,降低成本的投入。

设计通过引入业态激活旅游农村合作社式管理,使农民参与建设,促进村落提升,引导村镇向旅游方向发展。同时,通过政府补贴引导、土地租赁或补贴,节省建设指标。

3.2 景观改造设计方法

水系统设计满足主体河段20年一遇过洪断面,部分河段10年一遇过洪断面要求,对主河道进行整理疏通,营造河漫滩生境,并收集利用雨水径流。基本保留现状防洪堤,局部进行加高加固,实行对现状最小干预原则。依据堰坝所在河段不同的防洪要求和河段风貌,对堰坝进行分类改造。堰的改造与设计,以保证防洪安全为前提,不抬升河床高度,不减小原有过洪量。对于现状堰改造只在其表面进行装面处理,达到景观效果提升的目的,同时也易于实施,降低造价。景观改造设计总平面如图2所示。

图2 景观改造设计总平面

驳岸系统的设计依据安全性、生态性、亲水性原则,首先保证驳岸强度,在此基础上,以自然做法为主、工程做法为辅,同时保证驳岸空间紧凑,游人的亲水性强。具体结合相关防洪要求,将河道改造提升分为3类:对防洪强度高和景观效果较好的河道,采取保持驳岸形式不变;对原河道堤防薄弱区域;利用生态防洪技术手段进行加固;在河道转弯处加大河道宽度,并遵循“标准内洪水归槽、超标准洪水漫滩”“宜拓不宜堵”的原则,对河道局部进行拓宽,在不减少原有过洪量的前提下,适度调整河道堤防设计断面,以改善水流条件。

竖向周线遵循河道两岸视线通透性的原则与平衡现状陡坎的原则,依据视觉最优分析,在土方平衡和满足过洪断面的前提下,平衡现状地形的高差,未来增设低造价、低维护、简洁美观的亲水栈道。

交通系统依从便捷性、网络性、步行优先和人车分流原则。路网与周边地块连贯衔接,各等级路网连贯衔接,保证园路的可达性。此外,强化休闲慢行的体验,弱化机动交通的通过性,自行车与行人分流,同时与机动车分流。此外,道路场地铺装保证透水性,防止积水,补给地下水。

植被选用乡土、低维护、耐旱耐修剪、高成活率的常规小乔木。采用密林为主、疏林为辅的形式,形成林块,以调节微气候。增设部分湿地植被斑块,引水入湿地,增加水体在湿地中的停留净化空间与时间。加强河道应对洪水的韧性。

4 结语

城市水利基础设施是未被开发利用完全的资源,将景观作为途经介入城市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中,将城市自然生态过程、社会文化生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等充分结合,发挥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对现代城市强大高效的基础支撑作用将是未来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宁海县汶溪河道景观提升方案设计,为类似的水利基础设施设计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驳岸河道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某河河道演变分析
5G——“互联网+”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