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整体设计方法及原则

2021-12-23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1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整体环境

谢 双

(宿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0 引言

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践行者将建筑从堆砌的历史风格中解脱出来,用理性思维重新定义建筑的概念,用几何秩序表现建筑形式,赋予其新的含义。然而,现代主义的发展逐渐脱离建筑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过分强调建筑内部空间的秩序,割裂了本无可分割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随着当代“人本主义”的回归,可持续发展理论及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革命性的设计方法应运而生,即整体设计。

1 整体思维和整体设计

整体思维是指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思维机制。整体思维运行的思维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分析与综合。即要素到整体、整体到要素两种反向的思维过程。而整体思维是该过程的总和,即反复推导、反复证明的一种循环式思维方式。

1959年,“十人小组”(TEAM 10)提出城市环境的形式,是整体的统一和局部的变化,这是第一次提出“形体环境”的概念。基于现代主义所惯用的“线性设计”,1990年西姆(Sim Van Der Rynl)与斯特林(Stering Bunnell)从生态学角度提出“整体设计”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那些具有强烈个人主观经验和工艺表现的设计方法逐渐被现代设计方法取代,从静态转向动态。其被取代的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首先是1962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一次设计方法会议,昭示该设计方法转变的开始;第二阶段的设计方法,探索至今尚未完全形成体系。

1)第一代设计方法 发展基础主要为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运筹学,设计师们开始将其系统论方法引入设计领域,运用到设计过程之中。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设计方法在建筑领域中形成系统化,并在建筑设计研究中被广泛运用。这一阶段设计方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琼斯(J C JONES)。他认为,系统论设计方法是线性的,需引入科学的数学数据模型和计算机技术运用。该过程包括分析阶段、综合阶段和评价阶段,他提出建筑设计方法论是相互有关、相互体系的要素构成1个确定的整体,强调对设计要求等设计因素的全面考虑、层次性分解及系统处理。

2)第二代设计方法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将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引入建筑设计领域,被称之为第二代设计方法。与按照逻辑规则达到明确目标的第一代方式相对而言,第二代设计方法是1种连续性的探求过程,既开放又非终端式。针对之前的设计方法,第二代设计方法代表人物里特尔(W J RITTEL)认为绝对量化并非适用于所有建筑,另一个代表人物韦伯(M WEBBER)提出以规划方式进行建筑设计,并且将参与者的体验纳入建筑设计思想的过程中,是一种整体性设计,即问题结构、倾向设计,是种积累性的科学成果。其基本特点如下:①强调设计过程是动态的、渐进式的;②设计过程非建筑师单方参与;③建筑设计并非逻辑性判断,强调设计过程中的系统分析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

在现代设计方法上,“线性设计”呈单向性、简单性、非稳定性的线性美学等特征,而“整体设计”则注重物质能量系统的可持续性、多样性和稳定性等生态形式美学(见表1)。

表1 设计方法及其特点

2 建筑整体思维和建筑整体设计

2.1 建筑整体思维

建筑整体思维是指在进行建筑设计创作时,通过发散性思维和建筑整体观,全面考虑人居环境,构建技术、艺术相结合及其他相关学科在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的设计要素,使建筑和资源环境达到最佳配置,从而强化建筑与人类、建筑与城市、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建筑整体思维是当代建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吴良镛在《广义建筑学》中提出“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提出以系统化的整体思维应对建筑中复杂多样的设计,这些设计问题被逐一划分为子目标这种系统分解的方式可解决诸多关键问题。建筑创作过程本身是综合了技术与艺术两面,且同时需面对极复杂的客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活动。当代建筑创作在强调建筑整体设计的同时,建筑师创作的观念和建设计方法须有所突破,创作灵感的来源应尊重建筑和环境的联系,综合处理好功能、技术、艺术的关系。

2.2 建筑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体现在建筑学上,仍保持着基于整体观出发的整体思维方法。建筑及其环境被视为整体,统筹相关要素,即建筑构造、工程技术、艺术形式、人文需求等多分散要素,对新的建筑形式进行丰富性的整体探索,以此表达社会生活多元性的整体理念。

在建筑设计创作方法上,从“线性设计”到“整体设计”,其方法的变革标志着功能主义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衰落和现代“人本思想”的回归。该设计方法的转变不仅打破了长久以来受限于建筑自身的形式美学,充分扩展了建筑设计的深度与广度,且设计内涵在人文主义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向提高了层次,丰富了设计过程和内容,为建筑创作的内在更新引入更多元的思考方式。

3 建筑整体设计原则

建筑需整体思维引导未来发展方向,理性设计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是提高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建筑整体设计方法体现在以下4个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规划、景观、建筑同属于空间的设计范畴,从建筑学专业领域背景下具有整体性,规划是整合统帅、景观涵盖建筑、建筑细化室内。规划、景观通过建筑媒介相互穿插、渗透,在环境因素中不可分割。

从建筑整体思维上,建筑设计行为的完成必然是放置在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故面对具体事物的时需具体分析,同时,所有前期建筑设计的行为分析是为更好地控制建筑和环境的整体关系,在建筑整体领域不断分析、综合、评价,进行动态调整,展开建筑整体设计。建筑整体设计中的各要素,即规划、景观、建筑和室内等,都会因人的存在而产生诸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其关系由此定义形式,环环相扣,息息相关,最终构成设计活动的内在逻辑和整体要求。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在面对事物的时候会产生1种追求完整和统一的趋向性,置身于建筑环境中的人同理。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以整体设计协调众多要素,最终创造1个基于人本身需求最具舒适安全的完整的空间形态。

3.2 多样性原则

事物的多样性决定构成的多样化。从建筑本身而言,它既置身于环境当中又产生空间去容纳人的活动,其本身是1个复杂综合体,因加入了人的要素,其变化又由此衍生拓展。进行建筑整体设计时,统一与变化的矛盾关系促使多样变化的要素局部丰富建筑整体设计。从人本主义出发,人在不同空间场所存在不同的需求,那么便需多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组合满足人们置身其中的需要。

3.3 连续性原则

规划、建筑、景观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逻辑脉络构成了建筑整体设计的连续性,建筑的建造产生了与环境的对话,引发了室内外空间的相应配置,建筑的整体设计体现在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关系上。

建筑环境作为地区文化的载体,其发展持续性受历史文脉等人类文化脉络的影响,而建筑设计行为必须尊重当地有价值的文化,并纳入建筑整体设计中,从而更好地影响营造建筑空间,为人类创造1个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文化环境。

视觉具有记忆性,尤其是在建筑环境中,所存在的体量、造型、比例、尺度、色彩、材料等构成视觉的整体性,这种视觉整体在人的流动穿行中会形成1种强烈的连续性,从室外到室内的整体设计塑造是对这种连续性的客观呈现。

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生态观作为新的哲学范式,强调整体思维的系统世界观。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建筑,在其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应充分考虑到环境与生态发展因素,综合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多层面关系,从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出发,提高建设质量,优化建筑设计。

在建筑整体设计前,应对现有的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估,统筹各方面因素整体规划整改;在整体设计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强化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如增加绿化空间、广场选址趋于自然环境等,统一自然环境与人文需求;在建设过程中合理安排资源,做到低消耗、高效率、重环保,从空间时效、生态可持续角度去考虑建筑整体设计。

4 结语

在新时代大规模的城市建筑中构建整体设计观念尤显重要,突破传统各司其职的分割工作模式,反对建筑风格脱离地方特色。以建筑整体设计理论指导建筑与城市设计,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协调,统筹社会经济与生态资源的发展,对建筑及建筑所处的复杂背景环境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以建筑与人、建筑与规划、建筑与景观、建筑与室内等综合环境为目标,认识建筑与所处背景环境的整体与层次关系,改造硬质与物质化的建筑环境空间,以及提供丰富多元的艺术与审美的人文空间。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整体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环境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