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视角下日本东京谷中社区老龄化环境特性及启示
2021-12-2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黄 迎
0 引言
日本作为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老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2010年,东京60岁以上人口超城市总人口的1/5,据东京政府预测,该数字将在2060年升至39.9%。届时,东京将无法用“老龄化社会”形容,而处于“超级老龄化社会”或“深度老龄化社会”。
21世纪不可忽视的全球化趋势即城市化。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2008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指出,日本东京将在2050年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人口最多的国际化大都市。可见,东京正在向高度城市化与老龄化迈进。
城市化与老龄化是全球趋势,在各国城市化率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世界人口结构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老龄化趋势,我国亦不例外。在城市人口组成中,我国老年人口上升速度较其他年龄段快。在此大环境下,中国、日本乃至世界各国亟需面对日渐紧迫且复杂的城市老龄化问题,尤其是社区空间问题。如何进行适老化设计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将是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互为邻国的中国与日本在城市老龄化进程中有诸多相似之处,日本政府为缓解老龄化压力,制定以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为主的规划管理政策。我国则制定“9064”政策,即90%的老龄人口居家养老,6%的老龄人口社区养老,4%的老龄人口机构养老。以居家、社区为主的养老模式既符合东亚人民的生活习惯,又可降低政府新建养老机构的压力。现有文献指出,老年人日常高频活动范围集中于社区及周边地区。本研究以日本东京谷中社区为例,分析城市老龄化社区环境特性,为我国社区适老化空间设计提供思路。
1 谷中老龄化社区概况
日本东京谷中社区是传统老城区,位于台东区,南邻上野,面积约62hm2(见图1)。谷中是日本传统文化较浓厚的区域,保留了大量江户时代的道路肌理与时代印记。对居住于此的人们而言,谷中是其日常生活的社区,是承载时代记忆的家园。谷中社区的长者多出生于“二战”中后期,成长于战后重建年代。当时的社会现状要求大家团结互助,共同努力。这种归属感与领域感使谷中社区成为东京典型的老年人聚集区。谷中社区大部分老年人并不愿搬去养老机构或乡村小镇,更愿意留在熟悉的环境中。
图1 谷中社区的地理位置
2 谷中社区空间环境特性
以东京谷中社区为例,研究大城市老龄化问题与社区空间配置。基于谷中社区对老年人的高度吸引力,通过实地调研,探索呼应老年人居住与活动偏好的空间布局,以及可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度的社交环境,归纳谷中社区的空间环境特性。拍照记录谷中社区的建筑环境与空间信息,包括城市肌理、社区结构、公共空间、功能业态及交通连接等基础资料,并将信息绘制成图。此方法为社区空间类型划分提供依据,为我国城市应对老龄化提供借鉴。
2.1 地理概况
谷中社区作为东京传统社区,其街区风貌代表了江户时期的城市肌理。该区域经历多次破坏,如关东大地震、东京大轰炸等,并未被大规模重建,仍保留高密度的低层木质建筑及窄小街巷等传统城市肌理(见图2)。谷中社区环境多由高密度与小尺度建筑沿道路排列而成。除中心大面积留白的谷中陵园与周边明显留白作为寺庙的区域外,谷中社区中并未有太多开放空间。
图2 谷中社区的现状肌理
谷中社区中缺乏大尺度的中心主干道,但根据现代生活需求,社区内部主要道路(即南北向道路)基本连通,满足消防要求。基于社区内相对较小的建筑尺度,社区空间尺度更偏向传统形态,窄巷、小路及紧凑的低层建筑比比皆是。谷中社区的道路仍保留江户时代沿地形走向设置的特征,对车辆不甚友好,社区深处街道为死胡同,车辆无法通行,道路仅供行人或自行车等使用。从老龄化社区角度看,该社区环境不合理,虽然机动车给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带来安全隐患,但其能满足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出行要求。针对此,谷中社区以便利的公共交通作为补充,如增设日暮里车站、上野车站等东京主要电车干线汇集站,以及区域内通行的公交系统。将便捷的公共交通设置于社区边界,且位于社区10min生活圈内,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长者及社区居民的交通问题,同时也减少机动车对长者的干扰。
2.2 土地利用
从土地利用角度看,住宅与寺庙是谷中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3所示,大量寺庙聚集于谷中社区及其周边,多数寺庙建于江户时代后期,因此谷中社区也有“寺庙城”之称。基于日本佛教传统,寺庙附带部分陵园空间,当地最大的绿地——谷中陵园也是宗教场所的一部分。战争时期,谷中社区的大量寺庙被加固应用于藏匿军队,这使大量历史宗教建筑得以保存。结合谷中社区高度老龄化现状,老年人喜爱和聚留在谷中社区的原因是宗教带来的平和感与安全感,以及古建独有的历史文化厚重感,这对于社区中弱势群体尤其是长者十分重要。社区内大量室外开敞空间为寺庙内庭院甚至是陵园,由寺庙院墙围合,并非真正的社区公共空间,社区居民无法自由使用,使因高密度建筑而压缩的社区公共空间进一步受限。
图3 谷中社区土地利用
在谷中社区中,商业也是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社区中心的传统商业街呈“T形”设置,与现代城市规划下的土地利用形式不同,社区内传统商业街以商业和住宅混合的下铺上居形式设置。同时,线性布置的商业街地处社区中心,贯穿社区南北,辐射面覆盖全社区,提高了商业与周边的通达性和便利性。除社区内商业外,还有现代百货商业大楼及电车车站位于社区边缘,处于社区步行生活圈内。
少量公共设施如社区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学校、医院等零星分布于社区中。其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作为社区养老机构,为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的谷中社区进行补充。距社区一站地的有东京著名的上野公园、美术馆、动物园、博物馆等大众游览胜地,成为社区长者周末或闲暇出行的目的地,也是社区空间类型的补充和延伸。
2.3 空间特征
谷中社区的街道尺度较小(社区内部2~5m,社区边界6~8m),街道蜿蜒曲折,道路环境限制了谷中社区的开发改造,也形成鼓励慢行的社区环境。对身体健康的长者而言,降低机动车干扰可改善步行环境,提升步行安全性,鼓励长者到户外空间享受社区生活,促进社交活动。街道尺度较小社区建筑高度有限,为保证居民容量,建筑密度增大,社区公共空间被挤压(见图4)。按照简·雅各布斯理论,较小的尺度和拥挤的房屋一定程度上迫使大量窗户面向街道,形成“面向街道的眼睛”,提升了社区公共空间的安全性。以安全性为基础,低矮建筑与面向街道的门窗促进社区内居民交流,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在社区内,与来往邻里打招呼及问候成为居民间的日常对话。
图4 街道尺度
高密度社区限制了公共活动空间的数量和规模,又因大量开放空间被围于寺庙院墙内,进一步压缩了社区公共空间面积。谷中社区的专项社区活动基础设施仅有1个社区广场和少数口袋公园(见图5,6)。社区广场用于开展集会和节假日庆典活动,除此之外,缺少其他的社区空间供老年人活动,这是对老年人不友好的环境设置。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老年友好型社区倡议的论述,在社区中增设户外活动空间可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益。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在户外活动时更需休憩、停歇之所。显然,谷中社区公共开放空间数量缺乏,类型单调。
图5 社区广场
图6 口袋公园
谷中社区居民开发了非正式社区空间,如屋前的入口阶梯空间或街道拐角空间。许多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通过种植花卉或摆放座椅等方式自行改造社区空间,成为自家小庭院(见图7)。不少老年人参与非正式社区改造,提供非正式户外微型活动空间用于休息或攀谈等。非正式空间并非就此固定,可随时按需求改造。张卫平在描述“亚洲式拥挤文化”时解释,高密度地区的居民更倾向于探索多功能的社区空间,其空间利用率和活力更高。
图7 非正式社区空间
2.4 地形高差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提出积极老龄化概念,并针对户外空间与建筑环境提出指导意见,其中,无障碍设计是重要内容。由于长者身体机能普遍衰退,行动不便是常见问题,阶梯、不平整道路等成为长者的出行障碍。谷中社区无法提供无障碍通行的社区环境,其为建于山坡上的社区,南北向道路沿等高线设置,意味着东西向道路必须设置大量斜坡和阶梯才能有效连通社区内外(见图8)。此外,建筑室内外高差普遍较大,很多住宅需在出入口增加阶梯。从理论上说,谷中社区环境对老年人出行不友好。
图8 谷中社区高差特点
居住于谷中社区的老年人大部分是健康状态。中日两国的养老政策鼓励身体健康、生活自理的长者居家养老。对谷中社区中身体健康或生活可自理的老年人来说,社区中的斜坡和阶梯可成为锻炼身体的设施(见图9)。他们利用每日定量的行走锻炼,延缓身体机能衰退。但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长段台阶和坡道对其出行造成阻碍。社区开放空间及供老年人休息的空间较少。
图9 谷中社区的斜坡和阶梯
在地域文化方面,地形变化赋予谷中社区面向富士山的视觉通廊。富士山文化对日本民众具有特殊的精神意义。虽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富士山逐渐被东京高楼遮蔽,但对居住在社区中的长者而言,这种视觉通廊是令当地民众自豪的地域景观,其遮蔽过程见证了东京城市的高速发展,即使当前该景观已不复存在,社区仍设置文字图片以纪念这段历史(见图10)。
图10 通向富士山的视觉通廊
3 对我国的启示
1)生活圈的打造 “15min生活圈”是我国在社区层面打造的综合社区概念,日本谷中社区为我国提供了参考。谷中社区地处日本东京,虽规模不大,但通过周边发达的交通网络与城市紧密相融,满足社区老年人出行需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虽不多,但社区中心、商业、养老、医疗等设施基本满足长者所需的多样化综合服务要求,也有宗教寺庙满足部分长者的宗教信仰需求,此为我国在设计与改造老龄化社区时应考虑的公共服务内容。不同于新建社区的功能集中化布置,谷中社区公共建筑分散于社区,形成多中心社区空间。这种设置拓宽公共服务辐射面,增加社区公共服务空间的可达性。社区内设置商业街是盘活社区空间的好方法,我国商业街极具生活特色和烟火气,很多老年人喜欢传统街道中生活化的商业空间。尤其是线性商业街,辐射面广,可全方位覆盖社区,与其他社区公共功能共同构成社区公共网络,在步行范围内为社区长者打造生活圈。同时,谷中社区公共空间既有公共服务功能,又成为社区乃至地域的文化符号,如谷中银座、谷中陵园及上野公园等。
2)因地制宜的社区空间 谷中社区作为传统社区,空间尺度偏小,可用空间资源相对较少。此种现象在我国城市老龄化社区较常见,尤其是老旧社区。社区适老化设计应挖掘潜在的空间资源,如街角空间、附属空间、闲置公房等,为老年人创造舒适的社区环境。社区环境营造可由政府及设计师主导,也可由居民或长者自下而上进行,以增加其参与感,使成果更贴近长者需求。在谷中社区,居民自行打造的非正式社区空间利用空闲空间,创造可供老年人休憩、邻里交流的多功能空间。在我国,服务于高龄老年人的空间以无障碍设计为主,可在社区空间为老年人打造合适的锻炼场地,使其维持身体健康。
3)社交环境的营造 高龄人群尤其是退休老年人的社会关系不断缩减,主要集中于社区层面。老年人常通过邻里交往、广场舞等活动构建社会关系,缓解孤独感。社区环境设置需考虑老年人社交需求,良好的社交氛围也能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享受社区空间。在谷中社区,狭小的空间避免车辆干扰,满足行人的步行使用需求,同时为社区居民与邻里交流创造机会,也为行动迟缓的老年人提供便捷安全的社交空间。此外,居民自行改造的非正式社区空间为社区长者提供休憩场所,成为邻里交往与开展种植活动的社交空间。由于社区空间限制,谷中社区缺少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供老年人使用。鉴于此,在我国老龄化社区营造中,需注意社区安全与社区尺度对老年人社交的影响,挖掘潜在的社交空间,以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
4 结语
社区环境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积极推动老龄化社区环境改造和社区更新成为重要任务。社区环境设置需满足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东京谷中社区案例说明,在社区环境营造中不能仅考虑无障碍出行,还需挖掘社区潜在空间,打造舒适便利、安全、可达性好且丰富亲切的社区环境,进而推动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