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文:智慧内核助推“医养一体化”发展
2021-12-23刘云佳
顾建文
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诗书立业,孝悌为人。国人向来讲求‘百善孝为先’。每个人都会变老,作为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站,老年人需要更多温暖,渴望在人生步入终点前拥有足够的光和热。如何有尊严地老去,最大限度给予老年人温馨的养老环境及安详的晚年生活,不仅考验着每个家庭,更考验着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
——顾建文
我国社会已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随着以物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智慧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2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顾建文的提案聚焦“智慧养老”,提出发展人工智能装具,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医养体系等建议。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分别对其提案给予答复。2021年10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工信部联电子〔2021〕154号,以下简称154号文),提出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健康及养老领域的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提升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的智慧化水平。针对此,顾建文认为应正视我国老龄化现状,深化智慧健康养老理念,依托智慧内核推进“医养一体化”发展。
智慧健康养老向纵深发展
Q 在您看来,154号文的提出基于怎样的背景?
A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1.90亿,占总人口的13.5%,远超国际老龄化7%的平均水平。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预测,2022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突破14%,意味着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加将给社会带来新课题,为此,2021年,我国“十四五”规划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模式。
智慧健康养老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设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个人、家庭、社区、医疗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
2012年“智慧养老”理念首次被提出,鼓励探索实践智慧养老道路。2013年全国老龄委成立“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为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把脉导航。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2017年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工信部联电子〔2017〕25号)及《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工信厅联电子〔2017〕75号)助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但仍面临技术产品供给短缺、融合应用乏力、产业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
近年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为智慧健康养老提供了诸多可能。我国政府紧密出台多项智慧健康养老政策,以推动养老产业与服务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发展,保持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委共同印发154号文以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及养老需求。
智慧健康养老助推“医养一体化”发展
Q 我国正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发展路径,您认为我国目前“医养结合”现状如何?
A我国老龄产业发展伴随大医疗需求,尤其针对高龄、独居、空巢、失智、失能老年人群,此类人群对医疗服务的依赖性较大,给医疗机构带来巨大的负担与挑战。目前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各自独立、自成系统,养老机构不方便就医,医院内无法养老。
未来智慧健康养老可利用平台优势与技术手段,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及养老服务资源,使医养有机结合,以解决我国养老难题,突破医疗与养老分离现状,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捷、精准的医疗服务,并整合医疗、生活照料、健康康复和临终关怀等服务,提供“医养一体化”路径。
“医养结合”是指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结合,实现社会资源最大化利用。“医”即提供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包括医疗问诊、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护理、大病康复及临终关怀等服务;“养”则提供生活照护、心理关怀、文化活动等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于一体,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是“医养结合”的新模式。目前我国政府已选取多个“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智慧医疗多模式辅助健康养老
Q 医疗机构应如何积极面对智慧健康养老的挑战?
A医疗服务在养老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使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更好地融合,医疗机构应前瞻性融入智慧健康服务理念,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赋能智慧医疗,依托智慧内核促进“医养一体化”发展。
1)研发智慧医疗产品辅助健康养老
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今后可研发更具人性化、智能化的辅助养老智慧医疗产品,在老年人、家人及医护人员中应用。智慧医疗产品设计需考虑老年受众群体特点,如部分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不便,需研发适合老年人操作的大图标、高对比度的医养服务老人端APP,支持语音输入、语音搜索,并让老人端与子女使用的家庭端APP形成联动,子女可协助输入老年人相关信息,建立医疗健康档案并共享。另外,根据老年人常遇的紧急场景设计不同智慧产品,如针对老年人跌倒场景,可利用毫米波雷达设备,安装于卧室、卫生间和客厅,在不侵犯老年人隐私的同时实现跌倒报警,第一时间告知子女、监护或医护人员,降低脑卒中、心梗或跌倒无法及时救治等情况的发生概率。当前我国老年空巢家庭率高达50%以上,其更需要精神慰藉及情感陪伴,为此,可搭建便于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社交平台,也可推出智能机器人作为“隐形伴侣”陪伴独居老年人,借助AI人工智能技术获取老年人的生活轨迹,提供个性化服务,自动调节房间光影,播放老年人喜欢的音乐及电视节目等。
随着我国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失能、失智期。而失能、失智的老年群体具有极低的生活自理能力及极高的医疗需求。针对此类人群,根据患者需求整合智能软硬件进行养老服务,如利用脑机接口技术读取失能患者的脑电波,进而发挥辅助其交流、肌肉运动等功能;为失智老年人穿戴定位、预警等设备,保证其行为安全;借助智能医疗辅具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智慧医疗需着眼于老年人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如提供健康监测、健康管理及康复辅具配备等服务,研发易操作、人性化、适用于老年人的设施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问诊、健康咨询、常规体检、大病康复、介护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同时,加强对老年人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的指导,提升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的安全性、适老性及便捷性。
2)智慧医疗多模式助力健康养老
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医疗机构通过建立互联网医院,实现在线问诊、复诊开方、在线订药、预约挂号、诊前指导、诊后跟踪等服务;构建医疗数据信息库,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以患者病例为核心,以互联网医疗为手段,以数据应用为驱动的精细化、信息化医疗服务;利用线上服务,持续为老年慢病人群提供高质量健康管理与医药服务;运用智能可穿戴、健康监测、行为监控系统等智能终端设备,收集信息并上传至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并及时预警,以有效监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实施预防措施,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通过5G技术联通多级医院、养老院、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建立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提供院内院外一体的医疗健康养老全过程服务。
3)老年专病医疗机构高效服务健康养老
随着老龄化加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升,老年人“一体多病”现象愈加明显。当前医院科室越分越细,甚至同种疾病也根据症状分为不同科室,导致老年人就医需要多次挂号,并在不同科室间来回穿梭,耗时费力。如果成立专门的综合老年医学科或老年医院,让老年人在老年科室检查所有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看病难问题将有望缓解。考虑老年医疗需求的特殊性,国家对老年专病医疗机构需有扶持政策。老年人住院时间长,故护理工作量大、花费多,与年轻人相比,医院实际支付医疗费较高、床位周转时间过长,且相关风险较大,但医保报销“一视同仁”,这使医院与医护人员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未来老年专病医疗机构需汲取儿科医院发展与儿科医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同时,我国应加快发展老年医学,推动老年专病医疗机构的建设,提升老年人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