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策略研究

2021-12-23曹萃松

关键词:共同体党组织党员

曹萃松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

在西方管理学中,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创新是管理的五大职能,其中组织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拥有共同目标,以某种既定的方式形成联结的模式,为了确保目标实现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为了确保共同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组织架构的设计,组织力就是在各个组织架构中协同完成目标的一种力量。党组织作为组织的一种,其组织力有着特殊的含义。

(一)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关于组织的阐述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组织被多次提到,在《共产党宣言》中组织有动词和名词两个含义,如无产阶级把自身“组织”成民族[1]43,所以无产阶级还是民族的,是动词的含义,指的是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是把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凝聚成一种民族的力量;在阐述无产者成为无产阶级的过程时指出无产阶级“组织”重新产生[1]35,一次比一次强大,在谈到政治权力的时候,提到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有“组织”的暴力[1]46,都是名词的含义,是指共产党集体,无产阶级政党的整体或者一部分,指的是与剥削阶级对抗的团体。

(二)早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组织力的论述

1921 年8 月,张国焘等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中提出,劳动者用“组织力”,做奋斗的事业,谋改良他们的地位[2]。

1924 年,瞿秋白在《五一节之四十年》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在运动中锻炼出阶级意识、觉悟和政治斗争的“组织力”[3]。

1926 年5 月26 日,张太雷在《五卅运动之分析及纪念之意义》一文中指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是因为他的组织力及他的彻底的革命性而得来的。”[4]

1927 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中提出了“枪杆子中出政权”,明确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和制度,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形成了党的建设深入到部队基层的组织模式。

1928 年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指出,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是重要的条件保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第一次提到组织力[5],这一时期的组织力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员的动员、群众的组织和各个方面的协作能力,重点是组织中的主体在组织机构中的作用。借鉴西方管理学组织力的概念,结合中国国情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组织力的定义,是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对广大党员群众参与革命的动员能力、对局势的把控能力、对革命目标的组织、控制和领导能力等。在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逐渐加深了对组织力的理解,更加重视组织力建设。

(三)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含义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组织力体现在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参与革命的组织力和号召力上。革命前辈赵世炎在谈到组织工作时指出了四点意义:一是政治的,二是群众的,三是行动的,四是技术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发扬优良传统,在乡村和城市积极推进党组织建设,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改革开放后,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党建活动,持续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力建设[6]。2016 年4 月习近平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7]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2018 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在讲话中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进行了系统全面论述。指出:一是“我们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为原则;二是“基层党组织在宣传主张、贯彻政策、领导治理、动员群众、改革发展等方面成为战斗堡垒和党员的教育、监督、管理方面以及对群众的组织、凝聚和服务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目标;三是建设“党的组织体系”,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以及“社会号召力”为内容;四是健全及优化基层组织设置……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教育的路径[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以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构为核心,对基层党组织进行组织、协调、整合党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动员中国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这就需要一种强大力量,如政治领导力、思想领引力、群众动员力、组织驾驭力、社会号召力[9]。

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力具备一般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含义,是通过继承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具有高校特征的一种综合能力,包含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驾驭力等。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以高校党委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使命,发挥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等力量,组织、协调、动员高校党员群众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因高校具有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功能,承载“立德树人”的重任,高校党建工作尤为重要,高校基层党组织需深入分析组织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提升组织力作为工作重点。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目标领导力弱

从中央党组织到省级党组织,再到高校党组织和高校基层党组织,目标层级传达,准确性和有效性层级递减,党员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结构中处于最末端,目标感受力最为薄弱。高校基层党组织对目标管理的创新能力也不强,有时候出现应付了事,上传下达,整体目标过于笼统,组织力不强,执行力不到位。需要建立目标清晰的顶层规划方案,并包含明确的任务,同时加强各个环节的考核制度,加强党员的政治目标感。

(二)整体凝聚力不强

由于政治目标领导力弱,党员政治目标感薄弱,整体的凝聚力不强。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其独立性较强,日常工作的交集较少,党员的集体意识淡薄、整体的凝聚力不高,往往各自为政,只在工作需要沟通的时候进行沟通交流,往往存在解决问题的功利心理,不能充分考虑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在机会竞争中不能充分发挥道德意志的作用,急需加强共同体思想建设,加强整体意识,从而实现共同幸福。

(三)组织驾驭力较弱

一般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架构非常清晰,也非常固定,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长期固定不变,缺乏创新意识,很难在组织结构上有所突破,来提升组织的结构力量,助力组织力建设。在党建实践中的执行力除了组织架构的影响外,校园文化建设不到位、政治领导不够、思想引领不足、组织执行力弱、群众号召力小等多方面也影响组织力建设。

三、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策略

(一)加强政治目标管理能力

1.制定顶层规划目标,把党的组织建设与高校创新发展结合起来。

高校基层党组织不仅具有管理、服务、组织协调等功能,还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而需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至上而下,从党员群众的需要出发,保持大局观念,紧跟时代的趋势,充分调研,统筹规划,根据每一个地域、每一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结合高校战略发展规划,覆盖到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坚持顶层设计从全局出发,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和趋势,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不仅能满足当时的实际需要,还应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可发展性,为高校的未来党建提供可能的空间。使用清晰的顶层设计方案,加强政治目标的领导力。

2.进行目标任务分解,实时监控层层落实。

根据顶层规划和组织架构层级对任务目标进行精细的任务分解,十年目标分解到三、五年,三、五年目标分解到一年,一年目标分解到月份,月份目标分解到星期,星期目标分解到天。大目标分解到小目标,实时监控目标进度,使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日常的监督管理,如借鉴甘特图等科学项目管理的方法对党建项目进行清晰的进度管理,实时掌控,提升政治目标的领导力。

3.创新监督考核机制,确保目标的实现。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监督考核机制的建立应落实到党建的日常工作中,把考核机制进行清晰明确的规范和描述,制定考核表,根据目标分解的详细内容把各个项目指标进行分级,描述具体,落实到每一项工作内容,每一个具体的基层党组织,落实到每个负责的党员干部,确保考核内容的精准有效。

(二)构建生命、道德、幸福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2017 年3 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第2344 号决议[10]。广大党员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生命、道德、幸福共同体,时刻“以人为本”,“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尊重党员群众的个体需求,对高校发展、整体党建工作、组织力提升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1.构建生命共同体,达成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根据生态伦理的观点,共同体到生命共同体有一个演变过程,并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把校园的物质资料、校园文化精神看作生命共同体的客体,把党员看作生命共同体的主体,那么主体和个体之间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整体的发展层面,校园和党员个体之间形成一个动态的生命共同体。在某种程度上校园提供了个体发展的可能,并赋予个体一定的权力,同时,个体的行为还会作用于整体,其核心是个体与整体之间是否能够达到和谐。把个体的利益与和整体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关注命运发展、价值融合、幸福与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一样,从低层次的生命发展需要到最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通过分析需求来构建生命共同体,灌输相互同情,相互关心,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共同发展理念,目标一致,挖掘生命共同体的内涵,加强组织凝聚力,提升组织力[11]。

2.构建道德共同体,维护党员群众的基本利益。

构建道德共同体的关键是提高包容度。提高包容度的方法具体到实践中,需要建立普遍信任的关系。普遍信任的关系的建立需要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信任、忠诚、团结。即在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整体利益冲突的时候需要一种信任关系,相信他人会对自己做出道德行为,自己也会对他人做出道德行为,并愿意为他人和整体利益采取行动[12]。这样道德上的信任和行为需要主观意志的控制和选择。因此,一方面需要提高主体的党性修养,提高主体道德品质,增加主体行为的可信任性,实现共同幸福。另一方面,高校在重大决策时广泛的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把他们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党员群众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让高校基层党组织成为党员群众最坚实的后盾,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无后顾之忧。

3.构建幸福共同体,实现物质和精神目标的一致。

每一个人对于幸福都有不同的定义,有的人认为物质幸福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精神幸福才是幸福。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基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富足衣食无后顾之忧,有利于组织力的提升。构建物质幸福共同体,可以体现在工资绩效上,把员工的工资绩效与高校的发展绑定在一起,高校发展的好,广大党员所获得的物质基础就高,从而形成物质幸福共同体。在精神幸福共同体方面,虽然每个个体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不同,但是追求精神幸福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每个党员群众的行为与高校的声誉紧密相连,每个行为个体的行为又受校园文化和高校党建党性教育的影响。物质和精神幸福相比较而言,物质幸福是更容易实现的,尤其是在满足生物本能层面的物质需要。“这个生物为求幸福而必须做的一切动作以及它的行为的全部规划加入由本能规定,一定会更加靠得住得多,由本能去求幸福,比由理性去求,更容易成功。”[13]如果说本能的物质需要是个体本性支配,那么精神需要在需要的满足上需要意志的参与。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在个体与整体之间保持幸福需求的一致性,建立幸福共同体,保持目标一致,增强整体凝聚力,助力提升组织力。

(三)提升党组织的驾驭力

1.彰显内部结构力,结合时代需要创新党组织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高校机关、院系、支部的模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发展的需要。新时代,需要新的组织模式激发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部的结构力。燕山大学探索党建新模式把支部建立在了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在新昌技术研究院设立了支部[14],党建和高校业务发展并驾齐驱,紧跟时代和高校发展步伐,同时也体现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地位,以党建引领高校业务发展,创新党建和业务模式,优化党组织的内部结构,彰显了发展、稳定的内部结构力。

2.突出实践执行力,积极为人民群众服务。

文化建设、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组织动员、群众服务等多个方面影响着实践执行力。因此,提升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有助于突出实践执行力。一是增强文化建设力,建立高校基层党组织线上线下互通的文化学习阵地,加强精神、物质、制度等多方面的文化建设,巩固主题教育成果,认真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在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文化精髓。二是提升政治领导力,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高基层群众的政治觉悟,激发基层群众的内在动力。三是加强思想引领力,尤其体现在价值观的塑造上,一个层面是高校特殊的育人功能,帮助老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个层面是在基层党组织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如管理、组织、服务、育人的各个方面都加强思想引领的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思想的指导地位。四是提升组织动员力,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思想上统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是组织动员力提升的基础。组织动员工作和高校的重点工作保持目标一致、组织结构中的上下层级目标一致是提升组织动员力的助力。五是加强群众服务力,需要深度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深入挖掘群众的需求,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在文化上熏陶、在政治上统一、在思想上引领、在组织上动员,积极为人民群众服务,让群众参与决策,在重大问题上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提升群众的参与感,突出实践的执行力,从而提升党组织的驾驭力。

猜你喜欢

共同体党组织党员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我是党员向我看
爱的共同体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教材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