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
2021-12-23鲍景华吉林省蛟河市农业农村局吉林蛟河132500
鲍景华(吉林省蛟河市农业农村局,吉林 蛟河 132500)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领域,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实时化,促使农业绿色化、精细化、高效化发展。实践证明,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对农业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各地加快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使农业破除了传统的信息闭塞、农户分散经营、流通限制等方面的难点,让现代农业走上互联网的快车道,转变了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产业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1 促进中国农业转型升级
根据中央对农业的战略规划,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科技化、智慧化发展,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可将现代信息感知、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从而对农业生产进行精准化控制,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时补充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要素,为农作物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提高农作物生长质量和生产效率,确保农业高效、高质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信息化技术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同时还可以促进农业向智慧农业发展,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销售、流通各环节,为农村土地确权、农村金融、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经济管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实现国家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2 有助于乡村振兴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为解决乡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乡村经济管理中,可以打破过去农业信息闭塞、公共服务成本高等劣势,将城市公共服务辐射到农村地区,实现城市反哺农村。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完善,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涌现了大批淘宝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农村特色农产品推介到国内外市场,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经济效益[1]。依托互联网平台,涌现了一大批三农领域的新从业者,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2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设施不完善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的前提是具备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化的应用奠定基础。然而,由于中国农村地域辽阔,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农村的信息化投入有限,影响到农村信息化发展。2014年吉林省作为农业部第一批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省,加快了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目前,吉林省建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然而,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开展信息技术的服务经费有限,目前的网络设施基本只能满足日常通讯需求,无法满足信息化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全面覆盖,影响到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2 农民信息化水平低
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农村青老年长期生活在农村,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无法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环节。随着农业科技发展,农业部门加大了农业科技的研发,但是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缓慢,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无法掌握先进技术的应用,导致先进的农业科技无法在农村推广应用。
2.3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不重视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导致基层信息化人员配置不足。虽然吉林省蛟河市各乡镇设置了信息科或者信息中心,但是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员,而是其他科室或者部门的员工兼职,工作人员精力有限,影响到信息技术应用效果[2]。其次,在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缺乏高素质、专业的人才队伍,需要打造一支专业队伍负责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挖掘农业信息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为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然而,由于基层农村条件艰苦、薪资待遇不高,基层引进高学历的专业人才较难,从而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高素质的信息人才。
3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 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投入
信息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前提。对蛟河市来说,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信息化设施,增加网络覆盖范围,提升蛟河市信息服务站服务水平。资金作为农业生产要素之一,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应设立农业信息化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农业的发展,让每一家每一户可以享受便利的网络设施,村民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农产品[3]。由于地方政府资金有限,蛟河市政府还应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计算机信息服务公司进入到蛟河市投资,为蛟河市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解决政府资金有限问题。其次,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吉林省政府必须加大农业经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住房、教育等优惠政策吸引大批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进入到基层农业信息化部门,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人才薄弱问题,全面提升吉林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服务水平。
3.2 完善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
为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必须完善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农业部门应转变过去的服务方式,帮助广大农户解决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难题,农业部门应在各个乡镇设立信息服务站,一对一为农民服务,解决农民信息化应用的后顾之忧。针对部分偏远地区的农产品销售困难问题,通过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为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地方政府必须结合当地农业发展情况,加快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资金问题,政府要发挥引导、对接作用,为他们找到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3.3 加大农民信息化培训力度
农民作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主体,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信息化发展。在加快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农民信息化水平,让农民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才能让其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并灵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事生产。蛟河市农业部门应制定农民信息教育培训计划,采用分级培训、远程培训方式,组织各乡镇的种植大户进行培训,比如在农田安装病虫害信息监测系统,可以根据各项监测数据,了解到农作物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程度,对虫害进行预警,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才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通过他们带头示范带动各乡镇其他农户。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通过进村进户,现场示范和演示的方式,帮助农户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
4 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各级政府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步伐,不断为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完善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