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2021-12-23宋海梅
宋海梅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桑阿镇农林水服务中心,山东 冠县 252511)
小麦是山东省聊城市的主要农作物,近年来,随着小麦种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小麦种植量呈现逐渐缩小趋势。为确保粮食安全,需加强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单位面积内的小麦产量和品质。病虫害是危险小麦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很多种植户对病虫害重视程度不高,加上病虫害防治不科学,致使很多病原耐药性著增强,防治效果逐渐变差,危害程度逐渐增加,严重威胁小麦种植安全。
对山东聊城市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条锈病是威胁当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大流行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超过30%,最高的达到70%。山东省聊城市小麦条锈病发生高峰期气候条件适宜,降雨量相对较多,温度较高,十分适合病原的繁殖生长和传播。明确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和发生特点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控制条锈病的传播蔓延。
一、聊城市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
根据山东省聊城市近年来病虫害统计数据可知,截止到2019年年底,除2008年、2013年和2016年小麦条锈病呈轻度发生之外,其余年份均呈中度发生;2002 年、2004 年、2009 年、2012 年、2014 年、2018 年呈现大范围发生流行,发病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的80%以上,发生程度达到5 级。由此可知,小麦条锈病是聊城市小麦的主要发生病害。
小麦条锈病秋季发病早,病情严重。聊城市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相对较多,播种之后会随气流传入田间。2002 年以后,每年秋季在山东省聊城市的各个种植地区均能发现病株。发病初期一般在11 月中旬到12 月上旬,田间病苗数量通常占10%左右,大流行年份发病率达到35%以上。
近年来,由于冬季温度较高,十分适合病原菌繁殖生长,会造成春季大范围流行。3 月上旬外界气温逐渐回升,田间发病速度加快。从近年来的病害流行情况可知,3~4 月是条锈病发生的高峰期,2020 年和2013 年4 月上旬的发病率比3 月下旬增长1.28 倍,发病率分别在69%和64%。
二、聊城市小麦条锈病发病原因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类病害,发生流行与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近年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山东地区冬季气温较高,春季气温回升较快,2~4 月平均温度能够上升到10℃左右[1]。而小麦条锈病病原的最适繁殖温度是5~12℃,聊城地区春季气候环境十分适合,会加快条锈病的传播蔓延。
山东省聊城市1 月平均气温通常在4~5℃,条锈病病原菌能够实现正常越冬,冬季病原菌能大量繁殖,田间菌源数量较大,传播范围较广。进入春季后,外界温度回升、降雨量增多,形成了由点到面的迅速循环侵染。如果冬季降雨量相对较少,气候寒冷则不利于病原菌的正常越冬,第2年春季田间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此外,很多农民不注重品种的更新换代,连续多年使用同一品种,导致品种的抗病能力逐渐低下,抵御条锈病的能力不足。而且很多农户田间管理较为粗放,不能结合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做到选择适合当地的小麦品种、科学播种,播种前田间整理不到位、施肥不当。如果在小麦生长阶段盲目追施氮肥,磷肥、钾肥供给不足,不使用农家肥,小麦生长前期会由于氮肥供充足导致生长旺盛,田间通风透光率不高,湿度较大;小麦生长后期贪青晚熟,抗病性能下降,都会给病原菌的繁殖侵染提供有利条件。
小麦种植地区往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产业相对较为单一,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农业资金投入较少,农民防治小麦条锈病意识较为淡薄,播前不能够做好种子消毒工作,在条锈病大范围流行期间,仅仅防治1 次或者不进行防治,造成小麦条锈病流行蔓延。
三、聊城市小麦条锈病防治措施
1、加强品种更新换代
根据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特点,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选择高抗的小麦品种。指导农民逐渐淘汰种植时间相对较长且抗病性能较差的小麦品种,积极推广和引进高产、高效、高抗病能力的优质小麦品种。
2、农业防治
科学轮作,避免连续多年在同一地块种植小麦,积极推广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等套作制度,利用生物多样性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的扩大蔓延,降低感染范围。
调整播种日期,加强田间管理,推广适宜播种制度,一般在10 月中旬到11 月上旬播种[2]。播种前做好精细化整地工作,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增施有机肥,严格控制氮肥使用量。
苗期做好田间巡视检查工作,确保出全苗、培育壮苗,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小麦生长发育阶段,尤其是拔节期,应该严格控制氮肥使用量,避免植株徒长。进入抽穗期之后,应以磷肥、钾肥为主。
密切关注天气情况,连续阴雨天气需做好田间排水工作,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避免内涝。小麦收获后对田间进行深翻处理,铲除田间自生麦,破坏病原菌的生存环境。
3、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报
结合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根据不同区域的小麦种植情况和病害发生程度进行定时、定点的病情监测,掌握病害的发生现状、流行动态和病原的致病性。抽穗前后做好大面积的统防统治工作,降低病原数量。
此外,应结合小麦生产区域以及不同品种的种植现状,设立防治示范样板,重点加强小麦分蘖、拔节、孕穗等关键时期的针对性防控,推广应用统防统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带动全市范围的大面积防控。
4、化学防治
小麦播种前应做好药剂拌种,可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 g,拌种50 kg,充分混合后晾干、播种。小麦条锈病发病初期,每亩可使用20%三唑酮乳油45 mL 或65 mL,兑水45 kg,田间喷雾,每间隔7~10 天1 次,连续喷施2~3 次,防治效果良好。小麦孕穗期、齐穗期各用药1 次,每亩使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 g,兑水30 kg,防治效果显著[3]。
四、结语
小麦锈病是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病害,发生范围较广,传播速度较快,危害损失较大。防控此病害的发生流行,应了解病害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和发生症状,在掌握发病机理的基础上制定综合性防控方案,及时发现、及时控制,将病情控制在萌芽阶段,避免引发大面积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