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探究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防治
2021-12-23贺晓慧贾戌生贾孟辉
贺晓慧,贾戌生,刘 倩,贺 彤,贾孟辉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银川 750004;2.宁夏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银川 750004;3.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银川 750004;4.宁夏中医研究院,银川 750001;5.宁夏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银川 750001)
口腔为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之一,是人体与外界相联通的主要孔窍。亦是人体摄纳饮食之最初端,关键之门户。中医藏象理论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心开窍于舌”,六腑“七冲门”中的三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口腔不仅可研磨、初步消化谷食,助脾胃对水谷的彻底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还对语言发音、呼吸等方面起重要的辅助作用。脏腑经络的循行路径,五脏六腑几乎均通过经络与口腔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即脏腑功能正常则对口腔发挥各种促进作用,否则,必在口腔出现病理反映。而口腔病变亦可致对应脏腑功能失调。本文将从肝与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ulcer,ROU)的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探究,为本病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更为中医治未病理念探索新的思路,以促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1 现代医学对ROU的认识
ROU又称“复发性阿弗它溃疡”,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且具有自限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孤立溃疡,在人群中发病率可达20%左右,居口腔黏膜病之首。其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女性多于男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现代医学以微生物群失调及免疫学相关病因为目前研究热点[2-3],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精神情志、劳累、某些器官功能异常、细菌病毒感染有关,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肝脏与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故临床多从肝论治本病,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4]。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熬夜等不良的作息习惯会导致肝功能降低、口腔溃疡等症状的发生[5]。研究表明[6],肝郁证对免疫系统会产生重大改变,造成胸腺和脾重量下降,C3等多种补体活性下降,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吞噬细胞功能下降。免疫学研究显示[7],ROU的发生与局部或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相关,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细胞损伤,而调节性T细胞(Tregs)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王昱[8]运用知柏地黄丸联合云南白药粉涂擦创面的方法治疗ROU患者,发现治疗后其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充分说明自身免疫与ROU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各种与肝脏相关的生理功能和生化指标与ROU有密切关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9],5%~10%的口腔溃疡患者血清中锌和硒元素含量偏低,当对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后,ROU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现代医学多认为此病与口腔菌群紊乱、免疫功能异常、微循环障碍、感染、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胃肠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临床亦缺乏系统有效的防治方法。
2 中医学对ROU的认识方法
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口疡”“口疳”“口糜”等范畴。中医对此病的认识,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其记载了有关治疗口腔疾病的“齿脉”及其循行路线。而“口疮”“口疡”均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而《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鼻窒口疡”。《诸病源候论》则将口疮的病因名称置于口疮之前而命名,如热病口疮、伤寒口疮等。同时《内经》首倡火、热为本病基本病因。经络理论则认为,诸经皆会于口,口腔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口为脾窍,舌为心之苗窍,肾脉连咽系舌本,肝脉下颊环唇连舌本,阳明脉挟唇上下齿龈中,任督二脉每上行至唇口,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无不反应于口,外感内伤皆可病[10]。防治方面,有从“心脾积热”“脾胃湿热”“胃肠积热”“心肾不交”等,其治疗一般口腔溃疡均有疗效。但若因肝郁化火,心肝火旺,心火夹胃火上炎,致口腔黏膜灼伤,出现溃疡,糜烂;或因肝郁气滞,肝胃不舒,气血失和,血不和则口腔黏膜失去荣养,出现溃烂,发为R OU多从肝防治。如《本草纲目》中早有从肝论治口疮的记载。
3 肝与口腔疾病
3.1 肝经循行与口腔疾病
足厥阴肝经络舌本,其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如《灵枢·经脉》云:“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明确了肝与口腔的关系。又因肝经抵小腹后,挟脾络胃,足见肝经与脾经、胃经生理联系密切,病理影响较大,尤其是情志致病。可见肝经及其分支通过直接循行入口或与脾经、胃经交会的方式影响着口腔溃疡的发生。中医理论认为,诸经皆汇于口,ROU的发生和传变与经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1]。
3.2 肝的疏泄及藏血异常与口腔疾病
肝主疏泄以调畅人体气机来调节情志、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胆汁的分泌和排泄等。情志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情志活动主要依赖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若肝主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人体气血平和,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血失和,可致相应的情志病变;肝气升发太过或疏泄不及均易致情志病,此类负性心理因素抑制人体内与溃疡相关蛋白质的表达与调节,诱发口腔溃疡并影响其修复[12]。若情志异常,致肝失疏泄,多见伤阴、化火、化燥等病变。即精神情志失调所致的口腔疾患,除与心关系密切外,也常与肝有关。如口腔黏膜扁平苔癣,现代医学认为和精神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多属肝气郁结所致。因肝主升发,体阴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从肝为刚脏,将军之官等分析。肝气上逆肝郁化火,引动心火,心肝火旺,心火夹胃火上炎,口腔黏膜为之灼伤,发为溃疡,糜烂;临床对干燥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从肝经调理防治入手,疗效颇佳。
肝藏血使肝体柔和,维持肝之阴阳协调平衡。因肝之病变多见其气、火、阳、风上逆有余而阴血不足,血虚生燥生风,临床口腔干燥脱屑僵直失润病症多与肝血亏虚有关;肝血不足则肝失柔和,气机失调,气血不和,诸病丛生,在口则发为溃疡的反复发作。又因肝经与任脉会于“曲骨”,与督脉会于“百会”,与冲脉会于“三阴交”,即由冲、任、督三脉与女子胞宫相连,即与女子月事紧密相关,女性的月经及其各种生理变化皆由肝所主[13]。虽然《中华口腔科学》将口腔溃疡分为脾胃伏火型、心火上炎型、肝郁蕴热型、阴虚火旺型、脾虚湿困型、气血两虚型六型[14-16]。针对女性经期的口腔溃疡,多从阴虚火旺而常用滋阴降火或清热降火之法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对反复发作者仍难以根治,经长期的临床探索,认识到本病多因由肝气郁结所致,通过疏肝调经法治疗经期复发性口腔溃疡较传统治疗效果明显[17]。
肝藏血且养目,肝经分支由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在口唇内。故常见口腔疾患合并眼病者,其辨证多与肝有关。如干燥综合征、白塞氐综合征(口、眼、生殖器、皮肤四联症候群),常为口腔溃疡同时伴有眼部的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等损害,兼阴部溃疡,其病变均行肝经循行部位,从肝防治多能获效。
3.3 肝胆表里与口腔疾病
胆肝相连,相互络属,互为表里,同居中焦,共同枢转气机。胆汁的化生和排泄,均受肝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二者共同参与饮食水谷的消化过程。若肝火上炎挟胆气上溢则口苦,呕吐黄绿苦水,影响口腔的正常饮食。如《素问·瘘论》有:“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而肝风内动则见口眼涡斜舌强。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舌本强”。亦有肝胆湿热,则灼腐肌膜则可见口唇颊糜烂。
3.4 肝心母子相及和肝乘脾犯胃与口腔疾病
肝失疏泄,情志过极,母病及子,肝心火热相互引动,心肝火旺,累及于心,上达口舌,发为溃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正如王肯堂在《证治准绳》言:“若心火上炎,熏蒸于口,则生口疮”。观察此类患者,其常兼有胸胁满闷、急躁易怒、口苦等典型的肝经郁热发为口疮。
若肝失疏泄,则脾胃之气升降异常,运化失司,聚湿郁而生热致口舌生疮。中医辨证论治防治中,可见ROU的发病与脾胃关系密切,其中脾胃湿热型较为常见。龙宝军等[18]通过快速尿素酶实验和13C呼气试验发现胃内有HP感染者其口腔亦有感染。多方研究表明,ROU发生的口腔环境受到胃肠道的影响。
4 八诊疗法及其“经脉根传理论”
八诊疗法[19]中的面诊,包括了眼、耳、口、鼻诊疗法。“经脉根传理论”认为“根传”的“根”者,源泉也,以示生命之源,此理论受启于刘智《天方性理·卷三》“其有滋养者有二根焉:外根日脐,内根日胆”[20]。其“根”有内外先后天之分,“外根”为脐,以养先天;“内根”为胆,以养后天;“传”指脏腑内外经脉气血的流传关键是先天以脐为重,后天则应以胆为重,充分说明肝胆是脏腑内外经脉气血的流传关键,生命之源泉。内根滋养则始于胆,因“胆能于气血之所引入者,分别美恶,而胆用其美者。收其毒者”。可见,胆在后天滋养中的地位是总领经脉,导上宣下,和调内外之气。胆经上通脑与头面,下输诸经,协助脑分清别浊,灌濡周身。胆又与肝相表里,其经络相互络属,肝经又挟脾络胃。
综上所述,肝经及其分支通过直接循行入口或与脾经、胃经交会的方式影响着口腔溃疡的发生。肝气升发太过或疏泄不及都易致情志病,此类负性心理因素抑制人体内与溃疡相关的蛋白质的表达与调节,诱发口腔溃疡并影响其修复。故本病的防治应多从肝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