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浙江经验和历史语境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乡村振兴的治理方向

2021-12-23包大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文集 2021年0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包大为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市余村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此之后的十多年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实践的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核心,更是为世界文明长久存续提供了中国方案。尤其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维度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所指示的既是乡村美好生活的未来方向,更是当代乡村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一、“三农”工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历史语境和实践品格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历史语境和内在辩证性,一些人在解读和具体工作中庸俗或抽象地曲解了这一理念。庸俗化的理解通常片面地着眼于“金山银山”,忽视了“绿水青山”所蕴含的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抽象化的理解又片面否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一味地强调脱离人的生态保护。这种观点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激进生态主义思潮中甚为流行(1)包大为:《失效而后犬儒:当代激进生态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评析》,《国外理论动态》2019年第12期。,在21世纪随着互联网、电影工业和公共媒体进入我国,最终促成了极端的动物保护、素食主义和环境保护主义。

历史不等人,尤其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鞭策下,以及在期待美好生活的人民群众的期望中,任何破坏生态环境或错失战略机遇期的“试错”都必须被避免。事实上,理论矛盾的根源在实践,只有回到其实践的出发点才能够具体而有效地克服各种误解。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而言,既不是旨在“解释世界”的生态主义理论创新,更不是为资本剥削自然界进行修饰。回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历史语境,不难看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针对“三农”工作和城乡统筹的一次积极的理论创新。

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现代化的系统工程,要求将乡村作为一个生产、政治和文化空间(2)包大为:《从“小农叙事”走向现代化:农村治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度》,《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期。,其中生态环境是基本前提和现代化表征。2005年,习近平同志敏锐地抓住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乡村现代化所面临的诸种矛盾,指出了当时浙江农村发展的瓶颈和生态困境之间的重叠性。

第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生态问题的重叠。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2005年提醒全省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较大的城乡差距,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质量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还在扩大”(3)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这一“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对领先地位”(4)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40页。的浙江省尚且十分凸出,更遑论开放水平较低的地区。

第二,农业基础地位问题和生态问题的重叠。乡村振兴并不意味着取消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生产更是关乎国家安全稳定的大事。但是,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04年指出的,一些领导干部“脑子里没有农业的基础地位,‘重中之重’的弦绷得不紧,这就更谈不上重视粮食生产了,甚至有的还以为抓粮食生产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5)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了一些地区在“三农”工作中飞扬浮躁的政绩观,另一方面则转变成污染环境、削减耕地和破坏生态的粗放型农村经济。

因此,只有基于“绿水青山”,才能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之辩证关系的科学阐释,凝聚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体落实为浙江省十五年来的“三农”工作实践。在理论认知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浙江省的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绿水青山”,就无法实现农村乃至城市的永续发展,更遑论让每一个、每一代人民都受益的“金山银山”。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的人类文明史证明,一旦“农村环境遭到了破坏,农村建设被人们所忽视”,就一定会“最终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付出了很大代价”——故而能否走出一条生态友好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检验一个国家最终能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6)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在现实工作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浙江的党员干部将目光从短期的粗放增长转向了本省乡村的自然优势,在“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劣势中发现了“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良好“生态优势”。(7)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在最终成效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激发了浙江在“三农”工作中走出一条生态发展的新路。这条新路直观地呈现为浙江农村产业结构、人居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高度融合。

二、唯物史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特征

2004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醒浙江省的党员干部,一定要认识到“三农”问题“不仅事关农民利益,而且事关全局发展,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8)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这一方面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多年来对乡村振兴和“三农”问题的一以贯之的重视,另一方面则说明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习近平同志一系列理论创新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其中就包括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种融合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贯彻和发展。

第一,唯物史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乡村汇集了唯物史观所关注的历时态和共时态的社会矛盾。唯物史观产生于大工业资本主义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乡村游离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视野。事实上,“三农”问题不仅困扰着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启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形态研究。一方面,马克思以及当时的革命者无不感叹农村社会形态的特殊性,作为一个阶级的农民似乎是“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分散且保守,成了无产阶级运动乃至工业化的巨大阻碍。另一方面,城乡分离和城乡对立的历史机制启发了马克思对分工和阶级的考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正是通过对乡村和城市社会形态的对比,指出城乡分离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这次分工造成了至今为止仍然在第三世界上演的“三农”问题以及生态危机。

第二,乡村治理是关乎乡村振兴与生态的关键环节,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的矛盾凸显了乡村治理的短板和困境。乡村的历史特征所造成的治理困难,通常在两个方面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究其根本原因,近代以来我国乡村生产力的落后造成了部分农民不得不向自然界过度索取。如果说在城市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异化的,因为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之间是割裂乃至对立的,那么在乡村中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关系则更为直接和“朴素”,即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但是又不具备相应的资本和技术,只好向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索取。这在古代表现为人地矛盾产生的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在今天则表现为对乡村生态环境“杀鸡取卵”式的开发。究其直接原因,主要是乡村治理中短视和形式主义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工作是基础性的工作,‘三农’工作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决定了这方面工作更多的是做铺垫的长期性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见效。”(9)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许多基层领导干部急于创造出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显绩”,不仅忽视了对基础产业的保护和扶持,更是寅吃卯粮地将生态资源开发殆尽。综合来看,这两方面原因通常在乡村治理中重叠出现,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生态后果,并且为人民群众所不满。2005年,习近平同志告诫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优势是‘绿水青山’尚在,劣势是‘金山银山’不足,自觉地认识和把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促进拐点早日到来,具有特殊的意义”。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乡村,只有“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够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10)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对乡村发展瓶颈的科学解释,浙江经验印证了乡村经济与生态保护可以实现双赢。正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浙江省按照生态文明的方向和城乡统筹的要求,深入实施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等工程。沿着“八八战略”所指引的道路,十多年来浙江的治理经验有效地将众多欠发达乡村建设成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地、农村劳动力输出基地、旅游观光胜地和绿色生态屏障”(11)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先于全国各省市,较大程度地实现了“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12)《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省建设——访习近平代表》,《人民日报》2004年3月4日。。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发展与未来治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步从浙江走向全国,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理论支撑。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起点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四个重要的当代特质。一是充分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只有更为绿色和高效的发展方式,才能够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动力。二是高度契合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三是明确指向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伟大方向,只有开拓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且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绿水青山”(14)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页。,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24页。。四是深刻揭示了当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政府职责体系、“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nC4J。

回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历史语境,不难发现这四个当代特质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萌发,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实践而日趋成熟。尤其在乡村治理的领域,不论是在顶层设计还是在实践经验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是呈现出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度重合性。在顶层设计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已经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轨道”(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93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被树立为各地区和各行业的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素,“生态宜居”已被纳入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页。今天,“保住绿水青山要抓源头”(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43页。已经成为制定政策和发展方略的基本原则,着眼于“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内生动力机制”已经形成。在具体实践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省促成了立竿见影的生态治理成效,推动了浙江乡村发展谋划中的解放思想和观念更新,跳出了“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20)黄祖辉、朱允卫:《浙江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与启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2期。,实现了浙江农村的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补,卓有成效地解决了乡村第一、第二产业粗放发展的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国范围内也成效斐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吹响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号角,有效配合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2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提供了坚实保障。十多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制度化和实践化,已经在个别地区的乡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四个方面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的生态道路提供治理思路。

第一,队伍建设要先行,乡村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美丽乡村不是“空中楼阁”或“彼岸胜景”,而是脚踏实地的工作原则、检验标准和努力目标。因此,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效,就必须培养起一支发自内心地把生态文明视为“实绩”的干部队伍和治理力量。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已经提出要“分步实施、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地抓好生态省建设的“五大体系”和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尤其强调必须“推进生态建设法治化步伐,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执法监督管理”(22)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生态省建设的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逐级分解落实生态省建设省市长任期目标责任书。习近平:《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着力打造“绿色浙江”》,《浙江日报》2003年6月4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之后,浙江省坚持贯彻落实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票否决”制,让全省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污染不治,百姓难安;污染不治,社会不稳”。(23)习近平:《生态省建设一类目标一票否决》,《中国环境报》2006年3月29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结合,在今天则有了更为成熟和明确的表达,就是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页。,培养出一支真正懂得乡村生态文明重要性、爱护乡村自然环境、心系农民生态需求的“三农”工作队伍。

第二,农村社区要转变,公共设施建设和生态乡风引导要跟上步伐。由于分散的生产方式,传统农村社区经常面临着先进观念、技术、政策难以进入每个农民日常习俗的困难,以致一些农村的党员干部不得不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强行推进农村社会的变革。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已经提出,现代农村社区必须包括“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等,既要有硬件,又要有软件,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是村庄建设”(25)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事实证明,只有当农民在物质层面无须强行向自然界索取财富和生活资料,农民才会自发地以审美和生存的视角来看待身边的一草一木;只有当农民在精神层面不再因为无知和麻木而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才能成为世代传承的社会主义新乡风。

第三,生态农业要发展,坚持基础产业和培育现代农业要有机统一。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只有高效生态农业才能够衔接起农村的生态优势和城市的经济、制度优势(26)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乡村振兴指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这要求当代乡村治理一方面必须抓好生态优先和生态保护这个大前提,不搞盲目的、未经生态评估的大开发;另一方面必须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开展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以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向推动农村生态产品的可持续开发与推广。唯有如此,才能够让人民切实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物质、精神和生态价值。

第四,城乡要素要共享,工农业互补和区域优势互补要顺势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是“三农”工作的目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但是城乡统筹需要注重前提、条件和生态影响。首先,城乡统筹并不意味着以城代乡、以工代农,这不仅会动摇基础产业和粮食生产,更会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习近平同志于2006年3月强调,“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城乡始终是有差别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27)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为了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而乡村治理所能直接推动的则是降低乡村在公共设施、技术条件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目前,一些乡村治理者仍然需要解放思想,不能简单地把“绿水青山”理解为农家乐、旅游等产业,而是应该去发掘美丽乡村和生态乡村中更为“高耸”的“金山银山”,展望一个既能够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消费的绿色乡村,又能够吸引城市资本、人才和技术的富裕乡村。

今天,中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在这一历史起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即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如果说在2005年1月,浙江省由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比全国其他地方更有条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28)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那么,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城乡统筹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统一必然会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成效。曾经推动浙江省从资源小省、农业大省崛起为经济强省的精神特质和理论力量,也必将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表现出全国性的价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十多年前在浙江余村迸发出来的乡村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火花,也必将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乃至人类文明存续发展的奋斗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启发。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