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震精细标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以川中高磨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2021-12-23吴仕虎张祎蕾吕文正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1年4期
关键词:灯影测井剖面

陈 康 吴仕虎 冉 崎 韩 嵩 张祎蕾 吕文正 张 旋 张 晨

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

0 引言

长期以来,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地震资料解释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地震资料解释是通过利用钻井资料模拟合成地震记录,再与井旁地震记录道相对比,从而建立地质认识与地震信息的桥梁,为地震剖面地质认识解译奠定基础,这个过程俗称井震标定。地震标定是进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工作[1],该项工作能否赋予地震资料准确的地质含义,取决于井震标定的精细匹配程度,影响到地震资料解释后续工作的成败。早期的油气勘探主要为寻找构造型圈闭,标定的目标为明确强连续反射的宏观构造标志层—地质层位,并不关心其内部特征。随着勘探生产精度的加深,在复杂岩性圈闭薄储层预测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实现井震标定中强相位地震同相轴之间的内部反射细节匹配,同时明确内部地震反射特征表征的油气地质含义,是现今井震标定的关键和核心,更是油气、储层定性[2-3]和定量预测的基础[4-5]。然而,由于地层内部细节井旁地震道与合成地震记录一致性低,不能充分明确地震反射特征表征意义,严重减缓了油气勘探进程和降低了钻井的成功率。因此,引起了地震解释工作者针对井震标定问题开展大量研究工作[6-17],但受限于地震资料处理和标定工作分别由处理和解释人员独立完成,标定过程中未能对地震资料的可靠性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包括测井数据优化[6]、子波提取[5,8,15]、标定方式[10,12-14,17-18]或三者综合研究[11,16],局限于合成记录的制作和与井旁记录道的匹配分析方法研究范畴。本文通过对井震标定的方法原理和过程剖析,梳理目前高磨地区灯影组存在的井震标定问题,以处理解释一体化思路,解析影响井震对比存在问题的原因,不仅优化测井曲线、优选褶积模型和标定方式,而且把处理关键环节考虑进去解决问题,实现井震精细标定进一步提高,以期能给井震标定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1 井震标定原理

井震标定是个系统性过程,工作辅助软件千差万别,但其核心是通过一维正演模拟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匹配情况(即一致性)进行对比。众所周知,井旁地震道是野外采集地震信号经过地震处理得到,数学模型是地层界面的反射系数与地震子波褶积,再叠加噪声的结果(式1),而合成地震记录则为单井测井曲线经过计算离散地层界面反射系数,再与地震子波的褶积结果(式2)。

式中S(t)表示井旁野外采集室内处理的叠加地震道;X(t)表示单井合成地震记录道;R(t)表示地层波阻抗界面反射系数序列;t表示纵向时间延续序列;N(t)表示地震处理后剩余噪声。

不难看出,井旁记录道与合成记录道应满足:

然而,经过地震处理去噪后,认为叠后噪音是白噪,具有随机分布特征,多次覆盖叠加已经得以压制,认为是0。因此,理论上井旁地震记录道与合成地震记录道是一致的,在频率、相位和能量上相同,二者波形具有高度一致性,即相关度达到最大1,这就是井震标定的理论基础。

井震标定可分为六步完成:①利用测井声波速度(或者时差)曲线,将深度域速度和密度曲线转换成时间域测井曲线;②将声波速度和密度曲线相同时间深度点相乘,得到阻抗曲线;③由反射界面上下阻抗计算出对应界面的反射系数,形成反射系数序列;④求取目标层地震子波;⑤时间域反射系数与子波褶积,形成合成记录道;⑥合成记录与井旁抽取地震道一致性分析。在实际标定过程中,分格架标定”和 内幕标定”两个阶段,格架剖面像标志层的标定,①常应用于勘探阶段,内幕标定是在格架标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层内部细节的标定,②在开发阶段较普遍应用。在具体实践中,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地震子波求取方式的不同,格架标定通常采用理论子波,内幕标定采用井震联合提取子波。格架标定在步骤④中应用理论子波,完成①~⑥流程,在实现标准层基本标定后才能有效提取子波,再完成⑤和⑥实现内幕精细标定。井震标定过程中,前三步为测井数据获得反射系数序列,计算结果一般具有一致性。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第六步井旁道与合成记录道一致性分析,通常包括波形相关和相面法两种方法,波形相关法是一种定量的数学计算方法,可以得到整段波形的相似程度,但该方法有时候相关系数高不一定是正确的标定[10],且无法直观表征波形差异。因此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为了分析地质体的地震响应特征,更多地采用相面法,即肉眼比较两者的波组特征、波形特征、振幅特征、频率特征和相位特征[16]差异性。

2 高磨地区井震标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2.1 研究区井震标定概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石梯—磨溪区块(图1a)(以下简称 高磨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平缓构造带中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轴部的东部,南至大足、北至南部县、东至广安、西至绵阳—长宁裂陷槽[19-20]东,面积约7 000 km2。灯影组四段是近年来四川盆地震旦系主要的油气产层,沉积厚度大(最大可达350 m),藻类十分发育,白云石化程度高,发育 丘滩相+岩溶”复合成因类型储层[21],储层岩石类型为藻凝块云岩、藻砂屑云岩和藻叠层云岩。

为满足勘探开发要求,研究区的井震标定经历了格架标定(2011年—2014年)和内幕标定(2014年—至今)两个阶段,格架标定阶段由于较准确标定出了目的层以 组”“段”为单位的主要地质界面(如灯影组顶底界面、灯影组一段—灯影组四段内部分界),为准确识别和刻画出高石梯—磨溪古隆起范围[19]、绵阳—长宁裂陷槽边界[19-20]、震旦纪早期台缘带[22-24]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有效地指导了前期勘探部署。

2019年以来,高磨地区灯影组四段裂陷槽边界均已进入规模开发阶段,需要进一步向远离裂陷槽地区的高石梯东、MX8和龙女寺等地区寻找优质油气藏,特别是MX126井区诸多探井的失利迫使研究区地震资料解释实质上进入到刻画以 段”或 体系域”为单位的内部地层堆砌方式、丘滩体、裂缝带、岩溶体或两者甚至三者的复合成因形成的 甜点”,这无疑对井震标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研究区井震标定进入到以 段”或 体系域”为单位的内幕精细标定阶段。围绕精细标定,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原有格架标定基础之上,陆续对研究区60余口井震旦系灯影组开展精细标定,这些井基本涵盖高石梯构造、磨溪构造及龙女寺构造(图1a),代表研究区灯影组不同构造位置、不同地层结构、不同岩性组合及不同厚度变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精细标定,发现在以 段”为单位的内部,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匹配度低,特别是灯影组四段井震标定效果整体较差,给 甜点”识别和预测带来很大挑战,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井震标定不吻合普遍存在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为查明原因,以高磨地区段内井震标定吻合度较差的灯影组四段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图1 高磨地区灯影组四段内部合成记录与实际地震记录对比图

研究区内60余口钻井的井震标定结果显示(图1a),吻合度低的井主要表现为灯影组四段内部不吻合,不吻合井占总井数的58%,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内部同相轴个数不一致(图1b);②纵向反射同相轴波组能量不对应(图1c);③同相轴纵向位置差异(图1d)。存在第1类标定问题的井有35口,占总井数的50%以上,该类主要表现为井旁地震道灯影组四段顶部多一强反射同相轴(以下简称 第一类问题”)。第2种波峰总个数一致,实际地震反射中也存在强反射界面,但强同相轴出现位置往往在灯影组四段中部而不是顶部(以下简称 第二类问题”)。第3种波峰数目相同,井旁地震道较合成地震记录有20 ms左右系统性偏差(以下简称 第三类问题”)。

针对第一类问题,从图1b不难看出,井震不匹配主要表现为:①灯影组四段上部地震资料比合成记录多一个强波峰反射;②强波峰反射以下子波半个周期处,地震特征表现为波谷而合成地震记录为弱波峰。通过宏观层(反射系数)分析发现,该同相轴在测井上无法找到形成强同相轴的高阻抗差界面,便于研究,在不考虑测井曲线误差影响情况下,假设地震资料中靠近灯影组四段上部出现的强同相轴反射是假象,造成强波峰反射以下半个周期处井震不吻合的本质为,该强同相轴反射子波伴随下旁瓣波谷抵消掩盖了弱波峰反射。

针对第二类问题(图1c)中灯影组四段下亚段井旁地震道和合成地震记录振幅能量差异较大,与上述第一类问题情况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类不存在明显反射同相轴个数匹配问题。由于该强同相轴位置无法找到明确的较高正反射系数界面与之对应,因此可以先假定强同相轴为多出的假象。此时,强同相轴子波与原反射波干涉叠加,如果二者存在相位差,则叠加结果表现为合成记录和井旁实际地震道同相轴强度和个数不同,即第一类问题,如果二者相位相同,则仅表现为仅出现同相轴振幅能量不一致现象,为第二类问题。

通过调研分析,第三类问题(图1d)其实质是存在时移现象所致。从波组对应关系来看,波组一致性较好,分析原因应为测井与地震数据之间存在的系统性误差所致,具体而言,这种误差是由于声波速度传播的频散现象引起的[9]。岩石物理理论和大量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测井声波的频率是10 ~25 kHz[9,25-26],地震勘探的地震频率是8~200 Hz[9],测井的声波速度比野外地震波速度要大很多,因此,理论上的同一地层段经时深转换后形成的合成记录要比井旁地震道长度短,针对此种不统一,可以采取同相轴拉伸的方法有效解决。

综上分析表明,在高磨地区井震精细标定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为第一类问题和第二类问题,在假定合成地震记录准确的情况下,问题归纳为实际地震道存在强同相轴假象,那么找到强同相轴假象存在的原因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合成地震记录是否准确呢?地震资料又是否真的存在强同相轴假象呢?这需要从影响井震标定诸多因素入手进一步分析给出答案。

2.2 实际井旁地震道与合成地震记录道存在强相位差异成因分析

井震标定是实际地震剖面和合成地震记录的对比,受原始资料品质和标定方法影响。为了查明前述高磨地区实际地震资料和合成记录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分别从井震标定的原始数据(测井曲线、地震子波和地震数据)和标定方式入手分析和排除单因素影响,逐步明确研究区井震标定存在振幅差异的主要原因。

2.2.1 测井曲线数据测量误差对井震标定结果的影响

合成记录制作主要使用声波和密度测井数据,由于测量为垂直于井壁的岩层深度的十几厘米[27]范围,受井孔环境影响较大,数据准确性经常受到井眼垮塌扩径、钻井液侵入等因素影响[16,28],存在测量误差。以GS10井为例(图2),说明井径扩大对井震标定的影响,从该井井径曲线可以看到,在深度5 188 m、5 234 m、5 266 m和5 458 m存在4处明显井径扩大现象,井径扩大最大达到55 cm,平均17 cm,已超过声波和密度测井准确测定距离范围,这是否是造成前述几种不一致的原因呢?为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对测井曲线测量误差进行校正,再利用校正后的测井数据制作合成记录进行井震标定。

图2 GS10井测井曲线优化预处理前后井震标定对比图

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可以与测量距离远的测井曲线建立拟合方程,进而反算出声波和密度曲线。在实际的校正过程中,由于深电阻率测量距离远,测量值能真实的代表实际岩层信息,可以利用深电阻率和无井环境影响数据拟合线性关系函数[28],进而进行环境影响校正。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校正过程中,为了保证校正计算的真实性,尽可能采用相邻层的拟合关系校正。为了避免多扩径位置相互影响,采用的校正窗口为32 m,图2虚线框内测井曲线存在井径扩大影响,在深度5 188 m处,校正后声波和密度曲线最大振幅调整约29%,均已经校正回正常范围内,上虚线框范围内校正后合成地震记录波峰反射得以减弱,与井旁地震道更接近,中虚线框内校正前后没有变化,实际地震道波形仍存在波峰反射。下虚线框内声波和密度测井校正后,合成地震记录校正前后未产生明显变化。总体来看,校正后的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差异缩小,但改变较微弱,说明测井曲线数据的测量误差影响不是存在强反射差异的根本原因。

2.2.2 子波对井震标定结果的影响

理论上,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应采用野外地震子波,才能保证合成地震记录和井旁道对比具备一致性。然而,由于实际工作中无法获取地层每个反射点的地震子波,只能采用近似的方法计算地震子波,计算过程中,需保证地震子波形态的一致性,即子波长度、相位、频率三要素需保持一致。为此,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7-8,15],目前已形成雷克子波、带通子波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子波数学模型。根据地震资料实际和使用者目的不同,针对这些模型产生直接理论子波、统计子波、确定性子波和时变子波等。

为降低子波时空变化造成的影响,本次采用多井联合提取平均子波,尽可能保证子波的稳定性。图3a为提取的研究区9口井(包括MX8、MX18、GS102、MX9、GS1、GS7、GS2、GS6和MX12井)的提取子波,图中蓝色曲线为平均子波,可以看出提取的子波相位相对稳定,外观保持了雷克子波的基本形态,能近似代表研究区的野外地震子波。针对前述存在的问题,分别应用平均子波和理论雷克子波做标定对比(图3b和图3c),以观察校正子波前后合成地震记录的变化。标定结果显示:对于格架标定而言,灯影组四段顶部和灯影组三段底部为强波峰反射,无论是应用理论子波,还是平均子波,实际地震剖面和合成地震记录均匹配较好。但对于灯影组四段内部标定而言,使用雷克子波标定时,合成地震记录反射没有明显波峰反射,而平均子波标定中出现了微弱波峰反射,虚线框顶部波峰反射仍然未出现(图3b和图3c中虚线框内)。这表明使用平均子波对于标定有一定的改善,但仍然无法解决研究区标定不一致的核心问题。

图3 MX9井采用理论子波和多井联合提取平均子波井震标定对比图

2.2.3 标定方式对井震标定结果的影响

前述分析表明,测井曲线误差和褶积子波都不是影响标定不一致的根本因素,为查明标定方式对井震标定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标定方式对井震标定的影响作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常见有三种方式[7,9,13-14]:叠后褶积模型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基于波动方程理论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及垂直地震剖面(VSP)层位标定。

叠后褶积模型合成地震记录标定主要是利用测井数据得到的纵波速度和密度,计算出纵波阻抗,再计算出反射系数序列,最后将反射系数序列和一个子波相褶积而得到合成记录道。这是目前生产过程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方式[7,,9,11,13-14]。基于波动方程理论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则是首先利用测井数据中的纵横波速度及密度建立二维的水平层状模型,采用波动方程理论进行正演模拟,设计观测系统得到CMP道集数据,从而进行动校正及叠加处理,得到波动方程理论下的叠后自激自收的记录[13]。垂直地震剖面(VSP)层位标定是利用VSP测井资料建立地面地震中的反射和井中地层界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将过井地震叠前时间偏移剖面、Walkaway VSP成像剖面、走廊叠加剖面、零井源距VSP上行波双程时间剖面按时间和深度关系组成桥式标定图[11]。纵波的双程时间就是初至起跳时间的两倍。上行纵波双程时间剖面上每一道记录都具有井深与直达波起跳时间的对应关系。依据地质界面的深度,在上行波双程时间剖面上追踪该井深所对应记录道的直达波起跳时间,即该界面地震反射波的T0时间。

常规合成记录标定方法是利用测井曲线中纵波阻抗曲线得到反射系数,再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合成地震记录,该方法没有考虑地震波传播的机理、多次波及转换波在处理过程中对标定的影响,而采用波动方程理论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能够较好地反应地震波的传播特征,这就为更加真实模拟野外地震记录奠定了基础。据此,以MX41井为例,进行基于波动方程和褶积方程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与标定(图4),相比于常规合成地震记录,采用波动方程合成的地震记录除一次反射外,还包含多次波与转换波,包含着地震记录的反射特征随着炮检距的变化,结果与实际井旁地震道匹配得更好,二者的一致性更高。这一结果表明前述的几种不统一可能与多次波有关。

餐厨垃圾主要品种是蔬菜、瓜果、肉品等下脚料、剩饭剩菜等食品加工、餐饮服务、集体供餐产生的食物残余和废弃食用油脂。在物质不断丰富的当下,生活水平极大的改善,城市餐厨垃圾的产生量也日越增多,约占城市生活垃圾总量的30%-40%。同时易滋长寄生虫、卵及病原微生物和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烦恼和困扰,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

图4 MX41井基于波动方程和褶积方程合成地震记录道集与实际井旁道集对比图

2.2.4 地震数据对井震标定结果的影响

影响地震处理结果的因素众多,但是通过对整个处理流程的梳理,结合前述分析,笔者认为造成研究区精细井震对比出现强同相轴差异问题的原因主要受多次波、子波处理影响,理由如下:

1)高速海相地层夹多套低速碎屑岩的地质结构有利于形成多次波

研究区从震旦纪至中三叠世为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19-20],主体以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海相沉积为主,整体上为一套巨厚的、高速碳酸盐岩地层,但其内部夹有多套以泥页岩、煤为主的低速层,纵向上构成高速夹多套低速层的地质结构。研究区主体以海陆地层分界的须家河组底为界,以下整体为高速碳酸盐岩地层,地层平均速度可达6 000 m/s,之上平均速度呈断崖式降至4 200 m/s左右,是盆地内陆相沉积的速度响应。同时,受岩性影响,深部海相地层中出现了多套速度倒转层,区域地质资料结合粗标结果,自须家河组底至震旦系底高速地层的背景下,从浅至深,主要存在4个厚度较大的相对低速地层,包括:①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的泥岩及灰质泥岩,地层平均速度为4 200 m/s;②上二叠统龙潭组煤层、碳质页岩,地层平均速度为3 500 m/s;③中二叠统梁山组和下奥陶统湄潭组泥岩、页岩夹粉砂岩地层,地层平均速度为4 350 m/s;④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地层平均速度为5 000 m/s。上述4个低速层的存在使川中地区海相地层存在多个强波阻抗差异界面,为研究区深部产生层间多次波提供了基本地质条件。

为证实上述认识,进一步利用GS1井测井数据开展一维声波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图5),结果表明,一方面,一维声波波动方程正演记录与卷积正演记录相比,差异明显,说明波动方程正演记录中包含有较强多次波;另一方面,波动方程正演记录与实际剖面波组特征则基本一致,说明实际剖面中包含有较强的层间多次波。

图5 GS1井声波波动方程正演、褶积模型获得的合成记录与实际地震道对比图

2)子波处理方法对地震响应影响明显

地震信号子波处理主要分为反褶积和Q偏移。反褶积是通过提取大视窗内地震信号子波,并利用数学算法对其进行压缩,以达到增加高频能量、提高地震分辨率的目的。常规叠前、叠后反褶积提频方法均存在人工干预参数难以准确确定的问题。当参数选择不合适时,反褶积可能会极大的改变地震剖面整体面貌,出现同相轴变多等现象,误导整体地质认识,叠后过量提频后,地震资料空间非均质性响应能力降低,储层特征不明显。

Q偏移是一种基于射线追踪理论的偏移方法,通过Q层析获得空变Q场,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根据传播路径和传播时间进行衰减补偿,从而达到补偿振幅、恢复频率和校正相位的目的。该方法初始Q场严重依赖井测量信息,拓频期望参数同样依赖于人工干预,存在不确定性,且Q偏移后地震数据频带虽有所拓展,但低频缺失严重。调研发现,早在2015年Zhang Junhua已研究提出低频缺失会造成假同相轴的出现[29],当缺失12 Hz以下能量时,会产生接近主波能量的假同相轴出现,造成地震波的增加。因此,地震低频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实际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造成难以精细井震对比。受此启发,我们提取了高磨地区灯影组地震频谱,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震资料有效信号在12~65 Hz之间,低频缺乏,结合Zhang Junhua等研究成果,研究区同样可能伴有假同相轴的出现,在地震上表现为多轴或同相轴能量较强,与前文中井震标定中存在的第一类和第二类问题表现一致,即实际地震资料同相轴能量和/或个数高于合成地震记录的现象。

3 对策

前述分析表明,本文提到的第一类和第二类问题,即实际地震资料同相轴多于合成地震记录的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多次波和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对低频成分缺失所致,据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1 多次波处理(压制)

针对研究区灯影组多次波难以压制的特点,确定叠前多次波压制与叠后多次波压制相结合的处理技术,主要步骤为:①拉东变换压制多次波,在叠前共中心点道集(CMP)、叠前共反射点道集(CRP)压制多次波;②基于模式识别的多次波压制技术(简称SPLD),在叠后解释人员参与下,通过解释层位控制,人工识别压制多次波。工业界已普遍认可拉东变换压制多次波方法可有效去除全程多次波[30],其原理在此不做赘述,以下重点介绍针对层间多次波压制的叠后SPLD技术。

叠后SPLD压制多次波技术可预测沿着特定路径传播的确定性层间多次波,是一种处理和解释相结合的层间多次压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测井记录分析多次波产生层位,在地震剖面上拾取多次波源层位,建立多次波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自适应相减方法从叠前道集上去除多次波。

通过前述速度分析,结合多次波正演,震旦系多次波干扰主要源自须家河组以下的四套速度反转层段。如图6所示,为叠后SPLD压制多次波前后效果对比结果,压制多次波之后的剖面信噪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层间因多次波引起的强反射得到很好的消除;灯影组内部局部范围残留的多次波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多次波压制后地震剖面横向能量一致性有所提高,更加符合灯影组内部厚层碳酸盐岩地层不连续、弱振幅的反射特征。

图6 叠后SPLD压制多次波压制前后偏移剖面对比图

3.2 地震数据(井控宽频)处理

井控宽频处理是将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相结合,对地震处理参数进行优化,以达到在保真基础上,拓宽地震资料频带的目的[31]。具体优化参数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利用井资料求取球面扩散补偿因子和Q补偿因子,恢复地震道的原始振幅;②基于原始地震数据有效信号频带,估算地震资料可拓展最高频宽,利用测井信息建立合成记录,约束反褶积步长参数求取,提高地震分辨率;③利用测井声波信息,结合地震层位、各向异性信息,提高速度模型的精确度。

高磨地区深层灯影组原始地震资料有效信号最高在50 Hz左右,因此选择25 Hz作为制作合成记录雷克子波主频,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步长的反褶积剖面与合成记录进行对比评价,以寒武系底储层地震响应为判断标准,如图7所示,步长小于等于16 ms后,在寒武系底下方出现复波现象,与合成记录不符,因此,在兼顾纵向分辨率基础上,最终选取补偿20 ms作为反褶积参数,拓展地震频带,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井震吻合度。

图7 不同反褶积补偿效果对比图

4 应用效果

查明造成研究区井震标定过程中的第一类、第二类问题的根源,基于前述对策,即针对性的压制多次波和对地震资料进行井控宽频处理,对研究区地震资料进行系统再处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4.1 地震剖面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图8为穿过MX102—MX8—MX10井的针对多次波和保护低频处理前后剖面对比,如图8所示:①从频谱图(图8i,8j)上可明显看出,该剖面地震频带由原始的12~65 Hz拓宽为5~65 Hz,低频端5~12 Hz得以保护;②从地震反射特征上看,灯影组四段碳酸盐岩内部整体同相轴连续性减弱,表现横向变化明显增强,与该区钻井证实的碳酸盐岩横向非均质性强吻合(图8a,8h);③井旁地震道的椭圆圈中的强同相轴(虚假反射)得到了有效压制或消除,与红色合成地震记录吻合度明显得到改善(图8b-g)。

图8 地震资料再处理前后剖面及频谱对比图

4.2 井震标定精度大幅提高

图9为GS111井新老地震资料的井震对比,不难看出,灯影组四段内部5 400~5 600 m合成记录为弱振幅反射,老地震资料(未进行压制多次波和宽频处理)井旁道为强振幅反射,新资料(进行压制多次波和宽频处理后)振幅能量得以减弱,匹配关系和合成记录保持一致,标定吻合度大幅提高。据此,我们对前期精细标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2口井(即存在第一类、第二类标定问题)进行了重新标定,应用井旁道和合成地震记录道相关的方法定量表征井震匹配程度变化,相关值均得到提高,提升最大的GS9井相关度由55%提高到76%,提高21个百分点,提升最小的GS12提高1%,所有井相关度平均值由64%提升到81%,灯影组四段内部井震标定精度得到大幅度提升。精细的井震标定为下一步在灯影组四段内部开展地层堆砌方式、丘滩体、裂缝带等 甜点”预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为研究区其他以 段”或 体系域”为单位的井震联合研究提供借鉴。

图9 GS111井优化井震标定前后对比图

5 结论

1)高磨地区灯影组四段内部合成记录和井旁地震道相关度低,主要包括同相轴数目、能量和位置不一致三种情况,前两者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是地震剖面部分异常能量增多所致。

2)井震对比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运用处理解释一体化思路,充分分析井震对比过程和可能原因,采取逐项单因素排除法,能够明确精细井震标定过程中存在的不一致的影响因素。

3)高磨地区灯影组四段地震资料,分析表明存在多次波和低频部分缺失问题,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多次波和井控宽频补偿技术,可有效压制同相轴能量和数目的假象,是精细井震标定的关键。

4)由于勘探阶段钻井资料少,欠缺Q信息,建议采用大步长(>28 ms)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叠后适度提频的处理方式,以满足地震相识别需要;开发阶段井资料相对丰富,建议采用近地表Q补偿+Q偏移的高分辨处理方式,从而满足薄储层精细识别需求。

猜你喜欢

灯影测井剖面
本期广告索引
ATC系统处理FF-ICE四维剖面的分析
夜游濠河
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孔洞充填特征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球物理测井与解释》课程的教学改革
我国测井评价技术应用中常见地质问题分析
中国有了第11颗“金钉子”
地质雷达技术在管道河流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忆江南·绿茶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干扰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