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俊:慈悲心是教育实践的起点

2021-12-22高林福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丽江市丽江教研

高林福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城丽江的静谧和悠长,让这座城市里的人也多了份文气,侯俊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午后闲暇时光里,她喜欢找来自己喜欢的书籍,反复咀嚼,隔絕喧嚣,静享时光。

作为教育人,只是如此自然不够。侯俊经常说起关于她从教以来的两个“14年”,第一个“14年”,她以语文老师的身份,陪伴孩子成长;第二个“14年”,她走在教研员的岗位上,将更多理念、方法和关爱送到师生身旁,送入许许多多教育人心间。28年来,她不只读书,还深耕教学和教研,无数个日夜,她在彷徨中找寻方向,在平淡中铸就伟大,一步步助力丽江教育教学迎来新的发展,走向新的天地。

“我是如此深爱教育、情牵教研。”这是侯俊对教育的深情表白,也是她28年从教路上的真实写照。

坚守初心,就是触摸幸福

在云南省丽江市,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以共建学习型家庭为基础,把道德理念和做人之道,贯穿在自己的一言一行当中,以言传和身教教育下一代,影响身边人。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夫妻互敬互爱,老人颐养天年,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氛围。这便是侯俊的家庭。

侯俊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其父是丽江师范学校的建校元老、丽江师专离休教师。母亲是原丽江县一中的建校元老,丽江师专退休教师。20世纪50年代,侯俊的父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奋力前行,为丽江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们在丽江中学堂(丽江市一中前身)、丽江县一中(古城区一中前身)、丽江师范、丽江师专留下了珍贵的足迹,他们与共和国一起走过了70年,见证了丽江教育60多年的历程。”侯俊坦言,父母的事迹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让她自小便对教师有了深深的向往。

“虚怀若谷精心育才施文道,忠厚为本言传身教儒家风”,这是侯俊铭记在心中的家风家训。在她的记忆里,孩童时代,她的父亲便教育她要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父母善良的品性,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侯俊刻骨铭心,也促使她不断勤奋进取,认真学习、自律自严。1989年高中毕业后,她如愿以偿走进了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园。

初见侯俊,理所当然地将她和丽江的柔情联系在了一起,侯俊身上确实有温柔的一面,譬如面对学生时。但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她却是坚定而果敢的。大学毕业后,侯俊本来可以凭借自身能力进入丽江师范任教,可“倔强”的她因不想被人看作是“顶着父母的光环”,转而选择了丽江市一中这所百年老校,当了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从走上讲台的那天起,我知道了我生命的起点是校园,生命的圆心是教育,生涯的半径离不开学生、校园、教师。我知道了我将以站立的信念跨越沟壑,躬身践行春风化雨的誓言。”14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侯俊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孜孜以求,奉献着热情与力量。从教师到优秀教师再到名师学者的梦想在她心里日渐坚定明朗。

2007年,侯俊调入丽江市教育局,从事教研工作,她无比幸福地说道:“以前在学校任教喜欢与学生相处,现在去学校喜欢与老师们在一起,在听课、说课、评课以及培训比赛中感受生命与生命的对接润泽,思想交融,情谊相通,心意暖暖,那往往是灵魂饱满的时刻。老师们身上的活力与素朴常常让我心灯长明,种种感激又激发我去点亮更多老师的心灯。”

把心交给教育的人,教育必定报之以“琼瑶”。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工作14年来,侯俊倾注了大量心血,甘苦自知,忍辱负重,丰盈的内心伴随岁月不断沉淀。“教研工作是朝圣也是播种。漫漫朝圣路走得太快易失灵魂,走得太慢不俱进。唯有不忘初心,葆有教育良心和慈悲心,方能收获教育的真谛,在平凡岗位上抒写自己的教育传奇。”侯俊正是怀着平常心,在平淡繁复的工作中默默前行。苦累的时候,她会想起父母当年的坚守,“他们虽历经磨难打击而无悔,历经万般红尘劫犹如凉风轻拂面。”

多年的教育教学、教研、编辑工作,侯俊更坚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立场。即使离开课堂已经十多年,可许多关于教学、关于学生的往事,她仍历历在目。“181班张银娜考入清华,202班杨浚文、杨顺祥分别考入清华北大,204班和晓琳是全市语文单科第一名……”说起曾经的学生,侯俊如数家珍。或许,这就是初心,也是幸福的依托。

语文教学,重在文化探寻

在教研岗位上忙碌的日子里,侯俊总要抽出时间到学校走走,有时是给老师做培训,有时是给学生做讲座,即使没有类似的工作安排,她也会在业余时间前往学校,看看那里跳动的活泼的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青春的美好。侯俊喜欢和学生待在一起,从学生身上,她总是能够看到成长和变化,看到美好和希望。

2003年,侯俊承担了三个教学任务,一个是丽江市一中高二班的语文,一个是高三班的语文,还有一个是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班级。彼时,因交通不便,侯俊整年奔波在3路公共汽车上,“晚上做梦都会梦到自己坐在3路公共汽车上狂奔”,即便如此,侯俊也是幸福的。

面对三个班级不同类别的学生,自然不能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侯俊从各校各级各班的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心理特点和兴趣,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学,无论是新知课、复习课、习题课还是讲评课,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兼顾了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能学有所得。彼时,侯俊已经探索并尝试分层作业,即根据学生不同层次、不同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实现作业分层。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侯俊将目光放在了“文化探寻”上,正如她自己所言:“文化是语文的特质和灵魂,语文既有定型的字词句章的基础训练,还有大象无形的气韵、神采、精神、格调、氛围。语文素养,最终培养的是有文化根基和民族脊梁的人,语文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一所学校和学生们的精神长相。如果把语文当作简单机械的语言训练,教出来的学生有知识有智力但就是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没有情怀。”因此,她把文化融注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

侯俊介绍,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探寻就是以文化的视角,立足语文,扎根课文,践行课堂。就是以文本中蕴含的文化为鉴赏主体,从语言、结构、情感思想等多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策略,如戏剧表演、音乐、美术、朗读等渗透文化,以玩味的方式创造性地引领学生通过感官的愉悦,沁入其境,品味蕴藉。

“《哈姆雷特》《雷雨》《项链》《祝福》等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和冲突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琢磨之后把部分场景搬上学校的舞台。”早在20世纪90年代,侯俊便通过课本媒介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把戏剧教学与戏剧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语文以及德育、美育结合在舞台艺术的表演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审美能力。不仅如此,侯俊自己还创作剧本,通过学生的艺术自我开发,或将语文课文中部分经典人物展现在舞台上,或用独特的演绎展现学生的激情与才华,或表达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与思考。

通过不断实践,侯俊在中学戏剧教学和戏剧综合实践活动方面,闯出了一条个性化的探索之路。事实证明,戏剧综合实践活动不仅给学生带来快乐美好的回忆与持久的情感支撑,而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良心和社会责任感。她坦言道:“这种挑战性的探索,对于扭转应试教育下学生心弱气虚志软的现状是十分有利的。”直到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丽江市才组织了第1届、第2届全市中小学课本剧、童话剧大赛,侯俊还被邀请担任两届大赛的评委。“尝试、探索戏剧综合实践活动二十年后,我欣慰地看到本市中小学学校在戏剧教育上的起点与进步。”她高兴地说道。

“慈悲心是教育实践的起点。”这是侯俊自从教之日起便一直铭记于心,而今仍在践行的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在手段与方法之中蕴含足够的慈悲心、善心、良心,蕴含着对生命的关爱与敬畏,否则教育实践就不是立德树人,而是扼杀。”侯俊的阐述掷地有声。在早年的实际教学中,她经常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通过周记作文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作文辅导常常是一对一,观其因,观其由,导其路,拨其行,让学生成为发光体,为他们成长成才打下基础。

成长引领,更需苦中取乐

“教研员要围绕学科教学的关键领域与核心环节和教师一起破解难题,推动教学改进。”成为教研员后,侯俊肩上的担子又重了许多,以前,她只需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今,从教师到学生,在语文教研的天地里,她一刻都不能停下,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一场旅行,“忙并快乐着”。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教研员就要紧紧抓住阅读这个核心环节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侯俊说道。

于是,围绕丽江市教学实际,她开始奔波在学校和办公室之间。

结合文本阅读,她挖掘人文教育功能,通过听评课等教研活动帮助教师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从文化视角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唤醒文化情愫,强化文化自觉,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精神底色与养分。她加班加点,重新修订了教研工作记录本,修改充实了原听课表,增加了培训表、教研工作反思。她找到学生作文集这个突破口,与一线语文教师一起共同策划、编排、修改、整理,从真实问题出发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意义的教科研活动。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与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据侯俊介绍,丽江市目前建有9个高中学科教研基地,基地依托各高中学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为工作核心,打造专业发展共同体。目前,基地建设基本实现高中学科全覆盖,辐射全市15所普通高中。

基地组建以来,举办了三轮高中学科研讨会,邀请了云南省内外专家和丽江市优秀教师进行讲座培训、示范课交流等,侯俊等教研员直接组织、参与各学科基地建设和各项活动开展,充分利用学科基地进行各种课改实验、教研、培训、交流。“通过一年半的探索实践,反响强烈、影响深远,打破了县区与市直、县区与县区之间长期以来的藩篱与隔阂,建立起联合联盟、合作互助的机制。”侯俊介绍,学科教研基地的建立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助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骨干教师发展成熟,基地校的多位骨干教师成为学科名师、教学名师,同时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搭建了平台。

作为教研员,侯俊的日常便是引领教师做好教科研工作,但在和学校教师的接触中,她逐渐发现,老师和校长对教科研以及课题研究有很多误区。侯俊介绍,一部分教师对研究产生畏难抵触情绪,或者浅尝辄止,或者敬而远之;一部分教师把教科研神圣化,认为教科研是高大上的东西,或者半途而废,或者挫败而归;一部分教师误认为研究就是申报课题,做课题,追求课题立项的荣耀,误认为课题就是研究的代名词;一部分学校把发表论文等同于教育科学研究,使得一部分教师埋头写虚空文章,不再关注课堂,不再关注学生……

开展教研已经不容易,要扭转教师观念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侯俊经常在组织教研活动的公开场合讲解关于教科研或课题申报立项的相关内容;有时在现场及时解答老师们提出的教科研或课题的问题;有时直接奔赴各个学校进行教科研(课题)专题讲座,更新观念,清晰认识,厘清事实,明确思路。“全市中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课题的申报研究多年来仅有我一人指导,因为热爱,虽苦犹乐。”侯俊道出了坚守的真谛。

多年的教研指导,也让她对此有了深刻感悟:“教育教学研究就是丰沛情感与深层理性的挑战促进和皈依。唯有安于墨迹才能死而复生,唯有守护本色方能立德立言。”

在无数次面对面、手把手指导下,很多老师终于明白:课题研究就是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困惑的行动研究。

“每次听侯老师的讲座,除了收获专业知识外还被她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書香浸润过的芳香和美丽所陶醉。”丽江市玉龙县拉市镇丽金学校教师华琴听完侯俊的讲座后如是说道。

2021年5月,丽江市华坪县两所学校的校长带着老师坐了6个多小时的车,专门找到侯俊讨教课题,这令她感动不已,同时也让她明白,之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现如今,丽江市越来越多的老师扭转了认识,澄清了对课题的偏误,明确了方向。

笔耕不辍,弥补教育缺憾

“云海茫茫念悠悠,臂膀点亮希望。牢记使命嘘寒问暖,把幸福的号角吹响在每个黎明……”2021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际,一首名为《扶贫之歌》的公益歌曲首发。欢快的旋律,意味深长的歌词,唱出了扶贫路上的坎坷和崎岖,唱出了扶贫队员的坚守和初心,也唱出了百姓脱贫后的喜悦和感动。歌词创作者正是侯俊。

从教以来,在工作繁忙的间隙,夜深人静时分,侯俊的才情犹如丽江的山山水水,万千思绪、笔端连绵,在她的笔尖下,有时是诗歌散文,有时是剧本,有时是教育论著,有时是歌词,不一而足,但都是心路体现。

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家办公的侯俊被阴郁的气氛感染,她坦言:“整个人被当时的氛围所包裹,情不知所起,泪目中写下了壮阔深沉的文字。”抗疫歌曲《爱在春天里》歌词诞生。

“这首歌的歌词写得有些壮阔深沉,因为我无法像医护人员那样用专业技能去前线冲锋陷阵,但我可以拿起手中的笔去描绘、去捍卫、去呵护、去战斗。”词中向这个时代最可爱的建设者、志愿者、出征者、護卫者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守护山河家园的愿景。

侯俊介绍,歌曲《扶贫之歌》的歌词诞生也是因为家人、同事在驻村工作中见证了许许多多令人深深感动的故事,从而挥毫落笔。

脱贫攻坚战斗打响后,侯俊与同事一起,到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翠玉乡扶贫。从此,帮助大山深处的百姓摆脱贫困,成了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奋斗目标。崎岖山路上来来往往的脚步,记录着扶贫的不易和艰辛。创作素材来源于现实,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侯俊一次次被扶贫队员的坚韧感动,也为贫困户翻天覆地的改变感到欣慰。

2019年8月,侯俊曾写过一首名为《致敬扶贫队员》的长诗,这是她和同事到单位扶贫点之后的有感而发。“驻村的同事每天和贫困户在一起,艰难程度难以想象。”扶贫的时间越长,侯俊越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2020年6月,她再次写下了《扶贫之歌》的词。

除了同事和她本人,侯俊的丈夫也在2019年自愿提出申请,前往宁蒗县一乡镇驻村。她切身体会到,扶贫,不仅真正改善了贫困人群的生活,也给了像她一样的诗人和作家更多的素材。

其实,《扶贫之歌》已经是侯俊创作的第10首歌词了,“歌曲是一种让人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我想以此来表达我对扶贫队员的敬意,表达对扶贫的讴歌。”侯俊说道。

《扶贫之歌》的歌词创作完成后,由丽江市古城区委组织部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李霖作曲,音乐制作人杨新华编曲,吉萨莎玛演唱,开始了歌曲的后续创作。一经发布,便好评如潮。

“在我看来,读书写作的生活方式是构建自我职业认同与身份的关键所在。一个语文老师专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一个视野狭窄、不动笔墨的教师是没有能力做真正的教科研的;一个没有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写作水平的教师是无法让精神人格站立于讲台的。”侯俊说道。

在侯俊的自白里,她用一首自述诗为从教之路做了总结:“满眼繁花择善贤,可倚三尺青锋剑。时有幽花一树明,且将自在酿清泉。”

作为语文人,侯俊以广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情怀、高雅的审美情趣,带动身边其他学科的老师,润泽每一个学生。作为教育人,她更是与同行者一道去追寻教育的清明之境,在追求真善美的路上,拥有奔涌自信的力量,迈出的每一个脚步都那么坚定!

猜你喜欢

丽江市丽江教研
关于《丽江市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管理规定》对丽江住宅工程造价影响的分析研究
“丽江之恋”诗二首
爱情有多美,请问丽江水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丽江市林木种苗发展现状及对策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