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译与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
2021-12-22王薇薇陈思宇崔飞龙
王薇薇 陈思宇 崔飞龙
摘要: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着众多外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做好对外输出文化的宣传与翻译工作,才能稳步发展、树立文化自信。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要对外进行宣传推广,就要采取提高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译质量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做好外译外宣的工作。
关键词: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译;本土文化;对外传播
在全球化信息传播的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提高文化自信也越来越重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拥有独特魅力而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湘西,其多彩瑰丽的文化如何进行翻译传播,从而促进当地发展就越来越显得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译举例,介绍其日译的方法、特点及问题的分析,对外译外宣的工作进行研究,使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贴切地对外传播,促进湘西的发展。
1、资源概况
湘西地区大致以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等三市州为主体。系湖南省西部与重庆贵州之间的武陵山广大地区,沅水、澧水中上游及其支流汇聚之地(湘西自治州、张家界、怀化和邵阳的洞口、绥宁、城步、武冈、新宁、隆回6县市以及永州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共32个县市区),是土家族和苗族等几十个民族的市居地。湘西地势独特,历史悠久,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文化,包括豐富多彩的民间歌舞、民俗戏曲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收集了国家和湖南省认定的五批非遗项目共97项,凤凰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形式则是苗族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等,传统技艺占比高达64%,主要是印染、彩扎及银饰锻造技艺;吉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形式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及民俗等;龙山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为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以及曲艺等,且更扎根乡野村间;永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土家族舞蹈外,主要是传统医药及传统技艺,还有土家族民俗文化如土家族玛梯神歌、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以及土家医;花垣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传统戏剧、杂技与竞技及民俗节庆等;泸溪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传统美术及传统技艺,如泸溪傩面具、石雕、挑花;保靖县则以民间文学和传统技艺为主,山歌和传说为主要表现形式,除此之外还有湘西竹编以及土家族织锦技艺;古丈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主要是传统舞蹈及民间文学,土家族毛古斯舞和土家族摆手舞和苗族传统舞蹈等。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种类,包罗万象,涵盖了丰富的社会生产、生活内容,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源,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颇具观赏以及研究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特色文化的表达
2.1内涵及主要问题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湘西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些文化的表现形式蕴含着湘西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由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地域性信息型文化,因此包含着大量湘西特有的文化因素,文化专有项频频出现。译者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要尽可能采取能化解中日两种语言在逻辑、文化等方面差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表达更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确保读者在阅读时能充分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另外,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译主要是为了向世界介绍湘西的特色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湘西特有的地域文化色彩,使读者充分领略湘西文化特色和魅力。
2.2研究方法
在翻译方面,西方研究较为成熟。比如,功能派的先驱学者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最早提出功能派理论思想。在进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译中,较多采用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归化是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异化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1]。
(1)音译法
根据《大辞泉》,音译是将源语发音转换为目的语进行发音,属于直译。在进行文化翻译活动时,由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多采用音译法来协调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
例如:这个仪式在当地被称为“打丧鼓”,并被一些专职者称为“撒尓嗬”。
译文:この儀礼は、地元で打喪鼓、そして何人かの識者によってサルフォ(「撒尓嗬」)と呼ばれている儀礼である。
文中提到“撒尔嗬”,也就是土家族的跳丧舞,是一种古老的群众性祭祀舞蹈,源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用于悼念阵亡勇士或亡灵。译文中以汉字旁边标注片假名的形式再现其名字和读音,让目的语言的读者可以直接接触到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有名词。
(2)直译+解释法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多专业用语,对于不了解湘西传统文化的日本读者来说,仅靠直译无法理解具体信息,所以有必要进行解释和详细说明。
例如:土家锦,又称土锦,而土锦中,又以西兰卡普最为出名,西兰卡普俗称“土花盖”
译文:土家族の錦は土錦とも言います。そのうち、シーランカープーの錦が最も有名で、その俗名は「土花鋪蓋」で、つまり「土家族の花布の布団」です。
分析:这里对“土花盖”一词作了解释说明,使读者了解到土家族织物名称的含义和使用范围。
(3)意译法
根据《大辞泉》,意译指的是不局限于原文的一字一词,而是取其整体意思进行翻译。以忠实于原文内容为前提,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将译文以日语特有的形式传达原文的意思。
例如:土家将过去一年提前一天,赶着过的风俗沿袭了下来,这也是土家族“过赶年”的来历
译文:年越しを一日早めにするという風俗が踏襲されてきました。これはトゥチャ族の「追年」の由来です。
分析:上述例句描述土家族过“赶年”,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赶年”的含义,再将“赶年”一词意译为“追年”,形象具体易理解。
3.日译与对外传播研究
3.1日译与对外传播的意义
毕冉(2016)指出,世界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差异[2]。如何弥合文化间的差异,增强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加强双方文化交流互通,是当今世界稳定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加强本土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增进本土与外界的了解与沟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朱金凤(2014)从接受理论视角下分析了外宣资料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在提供城市基本信息的同时发挥其呼唤功能[3]。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译与本土文化外傳工作有利于向世界展示湘西文化渊源与鲜明的湘西文化与民族特色,树立湘西地区历史久远,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形象,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为湘西地区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在当今我国推进“一带一路”等倡议的形势下,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译与本土文化外传工作顺应了本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在种类繁多的中国文化中,湘西非遗文化所展现的独特一面,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3.2日译与对外传播的思维与战略创新
首先应当注意文化日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这包括中文与日文间存在的区别,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平衡等。刘丹(2020)提到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始终以本土优秀文化为基础目的,同时充分尊重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要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阐明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另外在翻译与外传中,根据不同目标受众应当调整翻译方案,满足国外读者了解本土文化的不同需要,建立起立体式多维度的翻译体系。其次,彭兰(2013)针对当今网络传播环境的变革提出:互联网宣传应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播的新型载体得到重视。比起传统的书籍翻译传播,互联网传播具有传播速度更快,作用直接的特点。如何利用当今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新技术加强新闻网站对外合作交流,加大日文网站与频道建设,也许是湘西非遗文化日译与本土文化对外传播的新途径。
4.结语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扩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中华文化中独特而神秘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向世界展示值得思考,对于负载湘西特色文化的日译成果,体现出的问题与矛盾也越来越多。这对负责翻译与传播工作的学者来说,认清语言学习的本质、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正确理解语言的使用目的等都对外译外宣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Taylor and Francis:2017.
[2]毕冉.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J].出版广角,2016(04):45-47.
[3]朱金凤.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外宣资料英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
吉首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JDCX2020330);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010531018);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S2020105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