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余华《活着》中明喻英译研究
2021-12-22张思维李新新
张思维 李新新
摘要:《活着》是一部在国内外均广受追捧的小说,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不少国内学者对其英译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而明喻作为最主要的修辞手法之一,在文学作品中更是司空见惯,作为文学作品之一的小说《活着》也不例外。余华在本部作品中大量使用明喻,使得文章通俗易懂,因此该作品中明喻的英译也显得尤为重要。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结合实例对该作品中明喻修辞的英译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译者适当地使用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能够建立起译文读者与原文之间的最佳关联。
关键词:《活着》;关联翻译理论;明喻英译
引言
《活着》是我国知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奠定其文学地位的作品之一。自出版以来,《活着》不仅在国内广受追捧,还被翻译成了十多种语言,受到了国外读者们的青睐。一部作品能在国外有如此高的呼声,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外,与其译本的优秀之处密不可分。《活着》于1993年出版,美国学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的英译本To Live于2003年出版。To Live是迄今为止该小说唯一并且广受欢迎的英译本,因此也有不少中国学者以顺应论、目的论、变译论、接受理论、生态翻译理论及功能翻译理论等为指导对其英译本的译介、文化负载词、文化专有项等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但鲜有学者对其英译本中的明喻修辞进行研究。据笔者统计,余华在这篇小说中共使用了百余次明喻,由此可见明喻修辞英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活着》中恰到好处的明喻修辞,能够让中文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被描述对象;但是对于英语读者,由于文化、语言习惯等的差异,一些不恰当的明喻英译会使他们无法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因此,本文将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分析译者在翻译《活着》中明喻时如何使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建立译文读者和原文之间的最佳关联,以期为其他明喻的翻译带来启示。
一、关联翻译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最早由丹·斯珀伯(Dan Sperber)和迪尔德丽·威尔逊(Deirdre Wilson)于1986年提出,他们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交际是一个示意—推理过程,即说话人通过示意行为,向听话者表达自己的意图,而听话者根据自身的认知语境来推理找到最佳关联,从而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最终完成交际。[1]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性,即听话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这就是关联理论的中心论点“关联原则”。 [2]
而关联翻译理论是由斯珀伯与威尔逊的学生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st August Gutt)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提出。就关联理论的翻译模式而言,翻译包括两个示意—推理的过程,即译者处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担任着双重角色,既需要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又需要将原文作者意图传递给译文读者。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企盼(expectation)相吻合。”[3]
二、明喻修辞的简述
明喻是指本体、喻体、比喻词同时出现的比喻,該修辞将具有某共同特征的两种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连接起来。在中文里,最常见的明喻比喻词有 “像”、“好像”、“跟…似的”、“宛
如…一样” 等。在英文修辞格中,明喻被称为“simile”,用法和中文的明喻相似,由本体、喻体及比喻词构成,最常见的英语比喻词有“like”、“as…as”、“as if”、“feel like”等。人们在说话或写作时常借用这种修辞手段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或使其形象生动,或使其富有美感,或具特殊的风韵。[4]在一定语境下,作者或是说话者在描述某一事物或是行为时,无法详细地描述清楚,则选择与被描述事物具有相同特征或特质的事物进行比喻,如此一来,读者或是听者无需做不必要的努力就能获得相同的语境效果,从而获得最佳关联。
三、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活着》中明喻英译方法分析
中文中有明喻修辞,英文中有“simile”,但由于中英表达方式的差异,将明喻翻译为英语时,不能完全按照本体、喻体、比喻词的标准来进行翻译,且有必要根据具体语境和目的语的使用规则来选择最佳译法。译者在翻译《活着》时采用了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读者取得了与原文之间的最佳关联。
3.1保留本体、喻体的直译法
直译指的是在翻译时既要忠实地传达出原文内容,又要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力求将原文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译文读者。译者在翻译《活着》中明喻修辞时大部分使用的是直译法,说明译者更加注重在保留原文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让译文读者取得最佳关联,例如以下例子:
例1:我丈人当时的脸就和松花蛋一样,我呢,笑嘻嘻就过去了。
译文:As I asked,my father-in-law’s face would look like a preserved egg.Me,I’d just giggle and continue on my way.
这是年少的福贵,骑在妓女背上,走到老丈人门口向丈人问好的场景。作者在这里加入了“松花蛋”的意象,将老丈人的脸比作是“松花蛋”,其使用这样的修辞实际上是在读者和文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关联。中文的读者看到“松花蛋”时,脑海中便会浮现那个呈黑色或是深褐色的鸡蛋形象。汉语中有气得脸色发青的说法,此处作者用“松花蛋”比喻丈人的脸色,以表明丈人非常生气。“松花蛋”对外国读者来说也不算陌生,这是一种他们无法接受的食物,他们还称其为“century egg”。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将“松花蛋”译为“preserved egg”,英文读者也能联想到这样的食物,再根据上下文,判断丈人十分的生气。这样一来,“松花蛋”和英文中的“preserved egg”能让中英文读者产生同样的联想。可见,译者成功地在原文和译文间建立关联,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一样,不必再花不必要的努力,便能理解句意。
例2:有一阵子我竟忘了自己输光家产这事,脑袋里空空荡荡,像是被捅过的马蜂窝。
译文:…My mind had become empty,like a hornet’s nest that has been stirred up.
例2是福贵输光家产后,走在回家路上,思想放空的场景。在这里作者用“被捅过的马蜂窝”来比喻福贵的“脑袋空空”。“马蜂窝”一旦被捅里面的蜂群会一涌而出,留下空空的“马蜂窝”,这无论是对于中文读者或是英文读者来说都不是陌生的场景。因此,译者在此处采用直译法,将之译为“like a hornet’s nest that has been stirred”,既使得译文简洁明了,又让译文读者取得最佳关联。
3.2保留本体改变喻体的意译法
意译法指的是由于文化、语言等差异的限制,译者必须在保留原文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又不完全拘泥于原文的结构或字面意思,通过深层次的分析,理解原文的真正意图,以期用最符合译文读者预期的语言进行翻译。在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意译法俨然成为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读者间建立最佳关联的有效翻译方法之一。请看以下几个例子:
例3:几十年来我爹一直这样拉屎,到了六十多岁还能在粪缸上一蹲就是半晌,那两条腿就和鸟爪一样有劲。
译文:……His legs had as much strength as the talons of an eagle.
例3的背景是,福贵爹有在露天粪缸拉屎的习惯。尽管年过花甲,也仍然保持这样的习惯。这时,将福贵爹的腿比喻为鸟爪,作者很容易就能为中文读者与原文本之间建立一种关联。这正是因为,鸟在树干或是电线等其它很细的地方上停留的场景很常见,能够通过紧紧抓住物体来保持平衡,说明鸟爪的劲很大。译者在翻译时读出了作者的这层意思,同时他也将目标读者考虑在内。鸟在中国文化中,可以指鸟类,各种各样的鸟,那么鸟爪就可以表示各种鸟类的爪子。但在英语国家文化中表示爪子的词语有“claw”,“paw”,“talon”等。在牛津字典中,“claw”指的是“one of the sharp curved nails on the end of an animal’s or a bird’s foot”;“paw”指的是“the foot of a quadruped (as a lion or dog) that has claws”;“talon”指的是“the talons of a bird of prey are its hooked claws”译者最终选择了尤指猎食动物爪子的“talon”,同时选择了一个象征勇猛的“eagle”作为喻体,而不是直接选用“bird”,来表达福贵爹的脚劲大。在此例句中,译者采用了意译法进行翻译,选择了最佳译法,使译文读者取得最佳关联。
例4:赌博全靠一双眼睛一双手,眼睛要练成爪子一样,手要练成泥鳅那样滑。
译文:Gambling relies entirely upon a good set of eyes and a quick of hands.You’ve got to train your eyes to open wide as melon and your hands to be as slippery as an eel.
例4講的是,福贵在赌场内遇到了沈先生,沈先生告诉他赌博要领就是要眼疾手快。此处作者又将眼睛比喻成爪子,那此处的“爪子”还是和例3中的“爪子”一样吗?显然是不同的,例4中眼睛像爪子,是指眼睛像爪子一样精准,快速锁定目标。就比如老鹰猎食时,总是伺机而动,再迅速锁定目标将之捕获。眼睛无法做到和爪子保持相同的形状,若采用直译法译为“train your eyes like a talon”,译文读者无法将爪子和眼睛联系起来,无法取得最佳关联。因此,译者没有保留原喻体“爪子”,将喻体换为“melon”,眼睛睁得像瓜一样大。译者在翻译该明喻修辞时,通过自己对原文最大程度的理解,建立了自身与原文之间的关联,完成翻译过程中的第一次示意—推理过程。其次,通过对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的了解,在译文读者与译文之间建立关联,使其获得最佳关联,从而完成第二次示意—推理的过程,最终完成整个翻译过程。
3.3未保留本体喻体的省译法
省译法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将不影响原文意思的部分省译,或是译者使用更加简洁、明了的语言代替原文中难以转换的复杂表达,从而使得译文更加流畅。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采用意译法也是让译文读者取得最佳关联的有效翻译方法之一,比如以下例子:
例5:成包的大饼一落地,弟兄们像畜生一样扑上去乱抢,叠得一层又一层,跟我娘纳出的鞋底一样,他们嗷嗷乱叫着和野狼没什么两样。
译文:...The way the piled on top of one another,layer after layer,was exactly how my mom used to weave the soles of my shoes.The way the screamed was no different from a pack of wild wolves.
例5中作者将弟兄们抢大饼的样子比作是一层叠一层的鞋底,将兄弟们的叫声比作是野狼,这样的明喻用法将战场上兄弟们抢大饼时激烈的场景生动地传递给读者,从而建立起读者与原文之间的最佳关联,使读者也能感受当时的激烈场景。译者在对此处明喻修辞进行翻译时,直接省译明喻,用一个陈述句来表达。虽然陈述句表达方法不及使用明喻修辞表达生动,但是这里翻译时不使用修辞反而能更加明了地将弟兄们抢大饼激烈的样子表达出来。译者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语用习惯,简洁明了的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之间的最佳关联。
例6:队长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次揭开木盖时,里面发大水似的冲出来蒸汽都吓得他跳开好几步。
译文…Each time he removed the wooden lid,the water and stream rushing out would scare him so bad he’d jumped back a couple steps.
例6的背景是人民公社时期,村里开始缴收各家的鍋来煮铁,将铁放在大桶里,注满水便开始煮钢铁。水开之后,桶里就噗呲噗呲的地顶开桶上的木盖子,这时队长又要去揭开盖子查看,他就被冲出来的热气逼退好几步。在这里作者把冲出来的蒸汽比作是“发大水”,这也能凸显蒸汽冲出来时的猛烈。但是译者选择了将“发大水似的”进行了省译,直接选用了“rushing out”这一个现在分词短语作了后置定语,这一短语就有“冲出”之意,如果再把 “发大水似的”也译出的话,就会显得赘余。译者在翻译本句时,就用一个现在分词短语,建立起了译文读者与原文之间的关联,使得译文读者获得最佳关联。
结语
本文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结合《活着》中明喻英译的实例,分析探讨了明喻英译的翻译方法。在关联翻译理论中,译者作为完成两次示意—推理过程的中间人,需要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再将原文思想传递给译文读者,进而使译文读者取得最佳关联。经过研究分析,笔者发现在《活着》英译本中,译者分别使用了直译法、意译法和省译法来对明喻进行翻译,使译文读者取得最佳关联。
参考文献
[1]杨春会.关联理论翻译观综述[J].赤子(上中旬),2015(05):96.
[2]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 ——认知语用学基础.现代外语,1998(3):92-107
[3]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04):8-11..
[4]杨光慈.明喻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1994(04):20-24.
[5]李寅,罗选民.关联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1):40-42.
[6]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7]YU HUA.To live [M]Translated by Berry M.New York:Anchor books,2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西华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重点学科(XZD1907-0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思维,1998年1月25日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重庆市渝北区,现就读于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
李新新,1978年12月27日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河南省济源市,现就职于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澳大利亚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