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发力一刻钟社区生活圈

2021-12-22骆晓昀

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25期
关键词:生活圈新村街道

骆晓昀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馆(是然建筑摄影)

11月30日,为期两个月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正式闭幕。

本届艺术季上海市新华、曹杨等20个社区共同参与,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主题开展了500多场学术研讨、参与式工作坊、社区体验等多种类型的公众活动,展现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行动的实践过程,处处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在空间艺术季的开幕式上,上海发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以下简称《上海倡议》),目前已经获得52个城市联合签署。

千年法华,百年新华。过去法华牡丹曾甲四郡,现今新华“花园”已是城市秀美的样本。新华路街道是上海市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第一批试点之一,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时龄院士看来,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目标是让建筑可以阅读,社区(城市)可以漫步,对新华社区来说,这个目标可能已经实现了。

在新华路街道的市民中心旁边,有一处口袋花园,名叫新境花园。2019年新华路街道在制定“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时,这里正进行架空线落地和拆除违章工作,过程中发现新华路沿线的夹弄,拆违出来一块闲置用地。

曹杨街道此次整体风貌提升,既保留了历史的印记,又结合了对新生活的需求。

“走訪居民的过程中,他们反映这块闲置用地会造成一些卫生和安全上的隐患。所以我们和街道一起策划,并结合居民的需求,把这块闲置用地设计和建设成一个秘密小花园。” 营邑规划设计总工程师曹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作为新华路街道的社区规划师,她和她的团队参与了新华路街道从规划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

现在,新境花园已经成为新华路街道的一处亮点,不仅是休闲景观节点,也是展示新华路街道历史的微型露天博物馆,还变成一个新晋网红打卡点。

在上海进入城市更新以后,曹晖的团队参与众多社区层面的规划设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体会到上海老百姓关注的社区问题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是关心一些设施有没有,空间缺不缺,现在他们更多的关注是设施好不好,功能适不适合,环境美不美观等等这些问题。

“美好新华”展区策展人、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党工委原书记章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其实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不仅仅是政府在主导,还需要更多的老百姓能够认同和参与。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专业力量、市场力量参与其中。”

在“花园社区,人文新华”蓝图下,新华街道采用了5个“全”来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全要素的短板梳理、全资源的排摸、全过程的民主、全区域的整合和全方位的资源调配。

郑时龄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长宁区新华社区历经了几轮更新改造后,生活、环境品质都比较好。它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例如,注入一些艺术空间,提供更多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把一些深入到社区里的老的里弄工厂或者工业遗存进行改造,适应社区居民生活需要。”

曹杨新村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1951年开建,1952年建成,至今70年,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

这里体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的住区建设模式,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雏形。作为我国第一个以现代“邻里单位”规划理论完整建造起来的大型住区,曹杨新村的规划设计理念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以社区中心600米服务半径规划总体规模,分三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但曹杨新村也有自己的短板。“一个是住房相对比较老旧,所以我们在15分钟生活圈打造过程中,首先聚焦的是宜居,对老旧住房做整体更新,对原来非成套的房屋做成套改造;同时围绕道路、环浜,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幸福曹杨”展区策展人、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据他介绍,曹杨街道此次整体风貌提升,既保留了历史的印记,又结合了对新生活的需求,有针对性做重点提升;同时调整增加了点位的密度,做了一些功能拓展和功能叠加;街道还围绕着宜学、宜游、宜业的角度,在老工人新村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新工作理念的叠加,让老工人新村的生命活力重新焕发。

桂巷坊作为曹杨社区居民集中的生活场域,展示着风土人情,蕴藏着人间百味。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菜场美术馆”通过艺术家的空间艺术介入、在地创作与展示,以及开展属地性的美育活动等,丰富本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叙述曹杨故事,并赋予空间以新的文化含义,让艺术融入生活。

“希望全国各城市积极行动起来,借鉴上海的经验和做法,实施好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整个项目由三部分组成。包含在菜场空间中举办展览;通过雕塑、视觉系统设计和空间绘画来呈现桂巷坊社区特点的空间介入以及四场工作坊,由艺术家本人带领学员深入曹杨区域。

据悉,本次曹杨社区围绕曹杨一村,沿花溪路、枫桥路、棠浦路美丽道路试点建设工程,可体验到历史风貌、市井商业、社区服务、健康休闲、文化展示、林阴街道等不同的特色主题。“幸福曹杨”展览内容共包括9个特色展场和1个公共艺术介入计划。

2021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奚文沁全程参与研究和编制,同时,她也是2021年城市空间艺术季主题演绎展“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板块策展人。

奚文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总体来说,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分成两个层级:一个是15分钟层级,一个是5分钟到10分钟层级。15分钟层级以街道、社区、镇等行政单位为依据,以人步行15分钟可达的距离为半径,配置面向全体居民、内容丰富、规模适宜的各类服务要素;5分钟到10分钟层级则配置居民日常使用,特别是面向老人和儿童的基本服务要素。”

《指南》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获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以及归属感。

奚文沁介绍,《指南》强调了如下要求:第一就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各方面要求,在保障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公平均好的基础上,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面对不同人群的各类需要,因地制宜补足各种设施和活動空间,形成多元、融合、活力的社区。

第二是聚焦重点。在要素配置方面注重保基本、重提升、增特色,契合开放共享、绿色低碳的新发展理念等。

再者,采用集约共享、合理布局、有机串联等系统思维、整合方法来增空间、补要素。最后,作为面向全国范围使用的指南,对全国各地不同的发展阶段、气候条件、人群特征等,也要提出一个因地制宜、分类分区引导的方法。

本届艺术季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打造更关注微更新,更关注社区,深入到每个人生活中。不管是上海还是全国,各地区的社区生活圈有很大的差异,城市空间艺术季提倡大家共同向着更高的目标去发展。

在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闭幕式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今年的空间艺术季活动结束了,但是我们建设人民城市,构建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停止,会一直在路上。在此也希望全国各城市积极行动起来,借鉴上海的经验和做法,实施好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通过打造社区生活圈,激活城市的细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全国和全世界展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和中国实践。”

在郑时龄看来,上海“2035总体规划”是希望群众、市民都能够参与到城市的规划中。结合“人民城市”概念,营造社区生活圈的过程就是每个人对自己向往生活的描述和表达。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重要。“我希望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当中?而你又有什么希望?”这些希望的实现也是那些看不见的和谐的实现。

曹杨百禧公园篮球场(是然建筑摄影)

猜你喜欢

生活圈新村街道
城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案研究
美味的鼠曲粑
热闹的街道
广州市黄埔区公共服务设施评估
生活圈视角下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张家畈新村
街道生活
天山游牧圈与绿洲圈融合的分析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