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一种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2021-12-22李鸿理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瞿秋白鲁迅故乡

李鸿理

2021年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40周年,140岁的鲁迅依然鲜活,甚至比以往更有生命力。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在朋友圈的表情包里,鲁迅都以极其特别的方式在场,成为当下新青年们表达态度的代言人之一。他是诗人,也是战士。他以文为药,为匕首,深刻地剖析民族性,划破了一个蒙昧时代的阴霾。同時,如果深入了解鲁迅,还会发现,他性格当中有着极为悲悯的一面。他可以犀利地指出世界的不公,也可以释放出温暖的光与热。因为悲天悯人,所以人民感谢;因为没有距离,所以常在左右,永不过气。

战士·打破禁锢的铁屋子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经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铁屋子”就是指当时的黑暗现实。鲁迅一生都在致力于打破这座“铁屋子”。

当人们以科举为正途时,鲁迅却到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父亲的病,又让他产生了学西医的渴望。但有一天,他在课间看到一组幻灯片,日俄战争中,健康的中国人被绑起来示众,脸上显出麻木的神情,周围很多中国人在伸着脖子围观,突然间他感受到一阵强烈的刺痛:“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之后,他以笔为武器,一直在为此努力着。

深刻揭示国民性的弱点是鲁迅小说最集中的主题,看似犀利、批判的文字背后是对希望从未停歇的追求。《狂人日记》的结尾,他发出的是“救救孩子”的呼声;《药》的结尾,在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添的花环”,意味着理想的火种并未熄灭。有人说,分析鲁迅作品,无论哪段时期的论述,都有一种不变的坚持,那就是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人们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鲁迅精神,尤其是富有韧性的战斗精神、富有无私品格的牺牲精神,都通过他所塑造的大禹、宴之敖者等人物形象彰显出来了。

素材点拨: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但是只要敢于呐喊,就算是在铁屋子里,也是有希望的。这希望不管多么渺茫,只要努力,只要全力以赴,那么,就有摧毁铁屋子的可能,才可能让更多人觉醒。鲁迅精神伟大在哪里?不仅在于他敢说、敢怒、敢骂、敢打,还在于他对民间疾苦的呼喊,对正义的坚持与追求,不惜为此俯下身子做野草。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

适用话题:改变命运;希望的力量;打破枷锁……

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在鲁迅的朋友圈中,数瞿秋白最为耀眼。瞿秋白比鲁迅小18岁,可是两人一见如故,都将对方视为最可信赖之人。

1931年,瞿秋白对茅盾说:“我读过鲁迅的很多文章,很佩服他的人品和文才。只是一直无以谋面,始终引为憾事。”听说此话后,鲁迅很振奋地说:“这是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的《莫斯科通讯》我看过,翻译的文章耐看好看。”鲁迅称赞瞿秋白的译稿:“那译文直到现在为止,是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的笔了。”

由于瞿秋白的身份,他在上海的行踪必须严格保密,但也有几次碰到危急状况。鲁迅冒着生命危险,多次为瞿秋白提供庇护之所,让他住到自己家中,他们彻夜畅谈,不眠不休。分手之际,鲁迅曾将清代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写成条幅赠送给瞿秋白。

鲁迅杂文集编选完成后,瞿秋白撰写了长达一万七千字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瞿秋白牺牲后,鲁迅抱病日夜编辑校对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由于国内不能出版,他嘱托内山书店将书稿寄到日本出版。这是他编辑的最后一部作品。

素材点拨:明代学者苏浚在《鸡鸣偶记》中,对什么是真朋友作了界定:真朋友应是在道义上能互相砥砺的人。鲁迅和瞿秋白正是如此。敢于为对方着想,并用行动纪念朋友。这样的朋友可称“畏友”,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危急关头,都能生死相依。

适用话题:知己;君子之交;志同道合……

故乡·精神上的家园

鲁迅的故乡是绍兴,在鲁迅笔下,它化身为“未庄”“鲁镇”“S城”……他用文字为故乡搭建了一座充满浓郁的浙东水乡色彩的文学绍兴。

在这里,有乌篷船,如在《阿Q正传》中他这样写:“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只船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社会变革通过一只船传到了这里。

在这里,还有白篷船,在《祝福》中他这样写:“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祥林嫂的不幸,一只白篷船岂能装得下?在这里,还生活着愚昧麻木的阿Q,被生活折磨得只能依靠手走路的孔乙己……

有人说,鲁迅的小说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归乡体”:离开故乡——回到故乡——最后一次离开故乡。为什么这样?因为作品通常取材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意在引起人们对疗救的重视。

故乡在鲁迅那里,同样是个沉重的词汇。这里没有他想要的梦想,鲜有志同道合的同志。在父亲去世两年后,他18岁出门远行,“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在南京求学时,仍然写下“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的念旧诗句。但故乡注定无法再真正回去了,他就是带着对故乡、对故乡人物的复杂感情,走向了更大的世界。

素材点拨:大师笔下的故乡,不单是一个村庄、一座城市,它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中国社会的缩影。写故乡,不仅为一人、一乡,还应该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诊脉。他渴望在自己的探索中有更多的同行者,而不是“看客”。

适用话题:故乡;觉醒;家国情怀;执着奋斗……

生活·有梗的追光者

鲁迅在我们印象中,通常是横眉怒目、严肃的斗士形象。实际上,真实的鲁迅有趣得很,这份幽默来自天性里的孩子气。除了作家外,他还当过医生、翻译家、大学教授,设计过书籍封面和校徽。他写信也十分有趣,收信人是教师,他就用“并请教安”。收信人是学生,他就用“即颂学安”。1935年,作家叶紫给鲁迅写信,信中说:“我已经饿了”,“借我十元或十五元钱”。鲁迅回信,给了他一些钱,信尾问候语是——“即颂饿安!”鲁迅的言语,有趣幽默只是表面,对世事的敏锐洞悉才是他魅力的根源,因此,人们读他的文章,常有眼前的雾被挥散了般清明。

1923年,鲁迅入住北京西三条四合院后,种了好几株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晚年,鲁迅定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时,又特地在前院种上夹竹桃、紫荆等花木。夏秋之夜,他便徘徊花下,一边闻花香,一边赏月亮。

1936年,鲁迅病逝。在病床上,他对许广平说:“忘记我,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句话,其实代表了鲁迅的生活态度——人生,没有什么比过好自己的生活更重要。

素材点拨:与其说鲁迅是一位文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生活家。他是放松的、豁达的,淋漓尽致地享受着生活。那一点“好玩”让他的性格有了更丰富的层面,让他的作品幽默诙谐、犀利透彻,同时感召着一代代青年人过好当下,辨清是非。

适用话题:生活处处有风景;豁达;热爱生活……

素材拓展·不能忘却的怀念

从民国到当下,鲁迅的形象始终鲜活,生动。在B站热门读书视频的数据统计中,他的讨论量持续居高不下;2020年,一首名为《野草》的说唱歌曲在B站的点击量高达800万。这首歌的作者是北京大学金融系大四学生吴一凡,据他说,他是在鲁迅的杂文集《野草》的16篇文章中获得了灵感。之所以对鲁迅感觉亲切,是因为青年鲁迅和他一样,都经历过职业道路的迷茫期。还有人在网站上做了关于鲁迅的讲解视频,总计3000万人次点击观看;还有的人自发地制作鲁迅的木刻画,借他的观点来剖析当今的社会问题……鲁迅之所以热度丝毫不减,与他一向和青年站在一起、热情支持新鲜事物不无关系。甚至有人说“如果鲁迅是当代人,我相信他也会成为UP主,利用一切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青年们看来,之所以对鲁迅感到特别亲切,是因为他总是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变化,而不断地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剖析给社会、给青年。訴说鲁迅,就是在诉说自己,和他一道思考自己经历过的苦闷与彷徨,剖析内心的软弱,最终坚定信念,毫不犹豫地向前走。而鲁迅说过的句子,也不断在年轻人的作文中“复活”,甚至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诠释:“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希望是附丽于存在之上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微评论:鲁迅诞辰140年了,但他依然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他笔下那些人物也一直鲜活地存在,他的许多讽刺直到今天也直戳痛点。我们今天纪念鲁迅,要传承他的文学作品,记住他的精神,更要以多角度认识鲁迅为突破口,丰富我们看世界的角度。

适用话题:铭记历史;迎接挑战;希望与光明……

猜你喜欢

瞿秋白鲁迅故乡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
孔乙己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阿迅一族
故乡常在我梦里
瞿秋白: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